查看原文
其他

1+1+1+1>4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6-25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5年12月25日,杭州西子湖畔,西子宾馆夕照厅内,沪苏浙三地的最高决策层闭门聊起“悄悄话”。首次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2008年,座谈会首次邀请安徽参加,两省一市变三省一市。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朝着面向全球、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进发。


今天,一年一度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温州召开,主要议题自然是长三角一体化。如何“一体化”?怎样深化推进?各方期待更多创新“解法”和精彩“打法”。


温州 图源:“温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人类早期文明多数与河流密不可分,如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长江三角洲也承载着特别的期待,如良渚古城遗址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关于长三角的重要性,相关论述很多,笔者尝试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江南”。在很多人心里,长三角的代名词就是“江南”。上海、南京、扬州、杭州、黄山……一连串闪闪发光的名字惊艳了时光。世人眼中,“鱼米之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名士才子佳人”、昆曲越剧黄梅戏,一声“江南”,即见美好。如今,位列中国“三大城市群”的长三角,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对中央财政有净贡献的8个“经济大省”,长三角占3席;2023年,随着常州晋级,长三角GDP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达到9个,是全国“万亿之城”最多的区域,而温州和徐州正在跃跃欲试、候场出列。


诸暨千柱屋 图源:视觉中国


“T”。着眼全国布局,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这其中,长三角三省一市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诸多重大战略、试点改革交汇叠加于此,呈“T”字状:“黄金水道”横贯东西,形成长江经济带流域经济;沪苏浙皖南北交错,共同担当长三角一体化重任,分别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先行探索。不难发现,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重量级选手”。2002年,习近平同志第一次调研湖州,就作出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判断:“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那么长三角的发展则是中国的最亮点。”放眼世界,核心城市群的竞争正在成为国家竞争的“主战场”,英国有伦敦城市群,欧洲有西北部城市群,美国有纽约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日本有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而中国参与全球竞技的“重量级选手”,自然少不了长三角区域。2023年,长三角经济总量已与德国、日本相当,各类人才“用脚投票”,中国各大城市常住人口增量排名中,合肥第一,杭州、上海位列前十。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对于长三角,国家寄予期望,中外投注目光。一体化发展,必须谋划长远、干在当下。


上海 图源:视觉中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在关键节点把脉定向,先后于2020年8月、2023年11月主持召开座谈会。从“扎实推进”到“深入推进”,不变的关键词是“一体化”“高质量”。


这些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硕果累累,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拔节生长;“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工作生活“双城记”成为轻松的可选项,像苏州、上海轨交“双11”号线开通运营,串联起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城市的长三角高铁“超级环线”也隆重登场;江浙沪“包邮区”名声在外,区域内群众可享受的“同城服务”越来越多……成绩属于过去,展望未来需要更多思考。


长三角一体化,浙江能做什么?三省一市都有“拿手项目”,需要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打造“最强战队”。数字经济先发的浙江,牵头编制出台了《数字长三角建设方案》,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2022年,长三角数字经济规模占全国总量近三成。随着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算力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生产力。对此,必须聚长三角之势,加快建设新型算力体系。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名片。如何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充分释放民间活力、发挥社会优势,再创民营经济辉煌?如何推动长三角规则、服务、标准贯通,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此次座谈会放在靠民营经济“起家”“立身”的温州,相信这些都会是热门话题。


长三角一体化,需破哪些堵点难点?毋庸讳言,跨行政区划的发展合作,容易遇到行政壁垒,出现“外热内冷”“虎头蛇尾”现象,甚至产生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涉及政绩考核、资源调配、公共服务供给等方方面面,必须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拿出敢于“跨界”的勇气,多做善于“破壁”的设计。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长三角三省一市、各个地区合作发展,讲大局情怀、分工协同,也讲落地保障、利益分配,算明白账、分好“奶酪”。


长三角一体化,怎样打好文化牌?文化是“黏合剂”。一体化发展,人文相亲、心心相印至关重要。吴风越韵、海派文化、江淮文化都传承千年,各有神韵风姿;上海石库门、嘉兴南湖、安徽小岗村等,红色文化照亮百年征程。江河湖海、水乡古镇、都市田园,各类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如何在“分合”之间,一起擦亮“江南文化”“红色文化”的底色,强化“长三角人”的认同感和荣耀感,同样是“必答题”。


苏州城区 图源:新华社




“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样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到底如何“化”?笔者归纳为四句话。


攀高向“新”,挺立科技脊梁。长三角区域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胜势,必须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上布阵组队,一方面勇闯“无人区”,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另一方面,瞄准未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在安徽合肥市瑶海区长三角数字科技示范园,一家电子科技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电感器生产车间作业 图源:“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


“四轮”驱动,一起走向远方。上海“龙头”高昂,定位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等;江苏制造业发达,浙江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安徽在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显现“黑马”之姿。向外看,长三角“买全球、卖全球”,进博会、宁波舟山港、义新欧班列、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等大平台工具箱“满满”,进出口总额超全国总量的1/3。高手打掼蛋,除了理清楚自己有啥“王牌”,还能推算出对家要什么牌。沪苏浙皖同向发力,长三角一体化必能产生“1+1+1+1>4”的效应,牵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看得见的“枝与枝相接”,看不见的“根与根相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万物生长”,离不开顶层设计“大生态”,也需要项目落地“全链接”。既需要打通一条路、共治一条河,更需要打破地区边界、行政壁垒,建立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推动产业跨区域有序转移、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一体化不仅是政府联手、企业牵手,也需要人才“拥抱”、民众“来电”、民生有感。一双双手、一锹锹土、一桶桶水,让根更深、叶更茂,最终成为“热带雨林”式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挥毫泼墨,共绘新江南图景。江南文化传承创新,“大写意”铺陈,“工笔画”细描,才能绘制一幅幅大气磅礴、意气风发、天朗气清的画册图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长三角理应率先起势、挥毫泼墨,良渚文化、海派风情与世界对话,西湖与太湖、巢湖共美,黄山与雁荡山、紫金山争秀,钱塘江同黄浦江、长江激荡,让一个新时代新江南呈现于世人面前。


千里长江奔流入海,万年冲刷沉积,成就瑰丽灵秀的三角洲风貌。而今进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时刻,大潮涌动、浪奔浪流,“一万年太久”,当“只争朝夕”。





各位读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话由心生》一套。看完文章,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