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企青年U35|郑丹妮-缔璞

社企青年 社企青年
2024-08-23

 新的觉醒年代,做社企青年!



【前言】今年一月,2021年度社企青年U35榜单正式发布,评选出了35位35岁以下的青年社会企业家。他们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当代中国青年社会企业家的榜样。近期我们对每位入选者进行了线上访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创业故事与心路历程。


 “每一块璞玉都值得被缔就成器。”作为一家社会企业,缔璞(DEEP Career)致力于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促进职业生涯领域的教育公平、机会平等(Deliver Equal and Endless Possibilities)。缔璞由哈佛法律人手创,希望立足法律领域,着眼于信息不对称、资源高度聚集的现状,促进职业了解、职业探索、职业抉择,解决同样资质的学生的职业发展可能性不同的问题,帮助年轻人以人生幸福感为出发点,摆脱地域限制、视野限制、财务限制的束缚,勇敢追梦。





郑丹妮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上海交通大学民商法学硕士、中山大学法学学士。


全职工作为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律师,以创业投资和私募、重组并购等投融资业务为主(包括为影响力投资和社会企业服务),以争议解决为辅,并提供常年法律顾问服务。曾先后在知名国际律所的香港争议解决部以及知名律师事务所的深圳交易部工作多年。2015年9月至11月,曾在世界银行集团美国华盛顿特区总部担任短期临时雇员。


现任哈佛女性校友网络深圳负责人,曾任哈佛中国学联校友关系与职业发展Co-Chair、哈佛中国法学会法学硕士学生代表,曾撰写关于社会企业律师事务所的首篇论文(陈列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发表学术论文五篇(含CSSCI期刊),四度荣获国家奖学金,曾作为中山大学唯一代表入选教育部《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曾获中山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中文)荷兰海牙决赛团体冠军、全国一等奖、最佳书状奖,广东省“律政之星”法律人风采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社会企业“缔璞”创始人,社会创新种子社区(SEED)Fellow,益桥Fellow,2021年度社企青年U35



请问您在哪个城市长大?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

  我是广东潮汕人,在汕头读中学,本科在中山大学读法学,然后保研到上海交大读民商法学硕士。国内本硕毕业之后,我在一家英国魔圈律所(据称是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律所,即将279岁)开启职业生涯,从事国际仲裁、合规调查等争议解决工作。


2015年9月研三上学期时,我很幸运地受到上海交大的全额资助,作为合作项目的首批实习生(每年2个名额),赴世界银行集团华盛顿总部实习了三个月。在实习期间,我创立了“D调魔法学园”微信公众号。2016年2月起,我在香港全职工作;那时候,我白天做律所的工作,晚上8-10点下班后就运营微信公众号。后来申请留学,2018-2019年赴哈佛攻读了境外法学硕士学位(LL.M.)。


哈佛毕业后,我曾想在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全职运营一家社会企业,便创设了法律主体“缔璞”。折腾数月后,觉得时机不是特别成熟,又回归律所,在一家领先中国律所的深圳办公室学习私募股权投融资领域的法律技能。在中国律所的工作强度比在外所更大、业余运营微信公众号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成长速度也比在外所期间快很多。当我觉得自己有信心独当一面时,我换到另一家知名中国律所的深圳办公室独立执业,以创业投融资为主业(包括为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服务),业余有更多时间精力兼顾社会企业“缔璞”及其微信公众号“D调魔法学园”以及个人的家庭生活。

您是如何了解到社会企业这个领域的呢?

我是在香港工作期间了解到社会企业的。香港的社会创新脚步比内地更快一些,社企这个概念比较流行,地铁等公共场所都能看到在宣传这个新兴概念。


2017年时D调魔法学园在年轻法律人群体中已颇具声望,而我同期在利用业余时间申请留学;构思文书和规划未来时,我在回首来路、纠结一番之后,决定听从内心的声音,觉得在外所的光鲜多金的路径不是我的追求,职业中的价值感于我而言更为重要;因此,彼时的我希望在攻读海外学位完成夙愿之后,尝试在D调魔法学园基础上全职创业,使得它能自我造血、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从公益平台转型、又不愿纯粹商业化,社会企业便自然而然成为我青睐的模式。我从香港公共图书馆借了不少关于社会企业的书,又自行购置了一些,还浏览了很多相关的论文、文章、报道,哈佛法学院申请的小论文、个人陈述,乃至后来的选课、毕业论文,都围绕社会企业这一主题。

香港是怎么对社会企业进行定义的?您如何定义社会企业呢?

我曾于2020年对香港律政司、香港法律援助署、香港民政事务总署、社会企业商务中心进行过电话和邮件咨询。至少截至那时,香港尚没有社企的统一定义,没有社企的注册制度及特有的法定形式,社企也没有必须遵循的公司章程范本。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下属的社会企业商务中心自2007年起每年编制并公布《社企指南》,均属自愿性质提交列载的申请;香港没有规定所有以社企为模式的单位必须列载于该指南中。


从《社企指南》来看,香港的社企形态比较宽泛、多样化,既包括获香港《税务条例》豁免缴税的慈善机构,也包括未能获豁免缴税的私人股份有限公司、公众股份有限公司、无股本的担保有限公司、有股本的私人无限公司、有股本的公众无限公司,甚至包括不具备独立法人主体的项目或团队。


据我所知,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对社会企业的统一定义。在我的理解中,社会企业是指以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社会创新是指以创新性的方案解决社会问题。

社企要做到财务可持续非常难,您怎么看?

我觉得狭义的社企确实比较难做到财务可持续。缔璞也只能算是勉强达到可持续,目前一年只有数万元的创收,但由于成本非常低,才能在扣除成本后将创收全额投入用于设立一年一度的缔璞法律奖学金。


理论上来说,缔璞最主要的成本应该是人力。但我们全部人都是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无偿地来做这件事,既包括长期的工作室成员,也包括每三个月到半年会招募的相对短期的学生志愿者。所以,实际上,缔璞最主要的成本是公司代理费用。之所以说缔璞目前勉强达到可持续,是因为缔璞法律奖学金不是依赖外部捐赠或自己掏钱才得以设立的,而是凭借自由市场的等价交换所积累的创收,虽然金额不大。


狭义的社会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不同:这一类狭义社企自发地追求股东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的平衡,不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更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但广义的社会企业会无限地贴近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类广义社企本身有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又带有一些使命感,盈利能力较好,做到财务可持续会相对容易。

您有没有考虑过把缔璞做成一个能够真正盈利的项目,开拓一个商业模式呢?

我从哈佛毕业之后,确实有考虑并尝试过全职的社企创业,希望探索商业模式使得缔璞有更好的自我造血能力。因为我觉得要做成、做好这件事,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但当我自己实际去做这件事时,发现了不少的困难。


首先是人力的困难。当时除了我之外,没有其他全职人员;由于商业模式未经验证、薪酬待遇没有保证,很难吸引合适的人选全职加盟。所以,那段时期里,大事小事都要自己做,一方面很累,另一方面效率很低。


其次是财务的困难。当时启动资金并不多,只有10万元。我来自普通家庭,留学经费来源除了自己的工作积蓄、父母的赞助,还有哈佛给予的奖学金、学生贷款。毕业时手头省下来的10万元本来应该优先用于归还学生贷款,但我还是决定保留用于尝试创业,不留遗憾。当时曾花上万元外包开发网站、注册商标,每月也给自己发放几千元的基本工资以保障流水,所以启动资金其实撑不了几个月。


不过,最大的困难在于商业模式本身。在全职数月的探索中,缔璞拟采用的商业模式曾悄然经历数次迭代。起初,缔璞希望打造职业发展领域的今日头条,实现招聘、竞赛、评奖、征文等资讯的自动分发;然而,外包的网站开发商违约失联,只能通过漫长的诉讼程序追回款项。其后,我曾与高校洽谈合作,希望借鉴国外法学院的经验,将非诉法律诊所引入中国;但深入沟通之后,意识到付费来源有限,难以支撑全职工作。在参加完SEED和益桥两个社创训练营后,我曾受启发,考虑针对有付费能力的在职人群开展线下社群活动,但若想达到期冀的深度交流的效果,需要不少人力及周期较长的前期工作。此外,缔璞还曾考虑以Fellowship的形式组织含雇主参访在内的特殊“游学”,但由于成本价较高,除非获得第三方资助,该项目难以成行……那时候,如果在已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基础上进行微创新,例如付费求职内推、留学中介、通过贩卖焦虑博取眼球经济下的流量,可能是比较能快速变现的做法,却会偏离缔璞的初心。


因此,如何在不偏离初心的前提下,探索一个周期较短、前期人力和财力投入不大、预期能实现可观收益、受众认可具有社企属性的商业模式,是全职进行社企创业面临的困难。

现在D调魔法学园的粉丝量情况怎么样?

现在有将近10万订阅量,覆盖了全国各大法学院校及在海外留学的内地法科学子。其实订阅量的增长并没有算很快;一开始的增长会更快一点,后面就趋于平缓。主要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主动地去做推广,纯粹依赖口口相传树立了品牌。我们对于互推的合作方、商业性质的推文乃至文章转载都有较高的要求,筛选后觉得合适的才能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

您现在的收入主要是来自于律师工作吗?

是的。我本来就不指望通过缔璞或D调魔法学园去赚钱,全职创业期间探索的商业模式也难以支撑全职,目前是业余贡献自己的时间无偿地在做这件事。


为自我造血,D调魔法学园在免费集合发布有助于年轻法律人职业发展的各类资讯基础上,也会与雇主及其他机构合作,不时专版发布招聘信息及内容适宜的宣传帖。我们的读者群体质量很高,对于目标群体相同的合作方而言属于优质的渠道方。根据2018年12月进行的调研,D调魔法学园约53%的忠实读者排名全级前5%以内,19%的忠实读者排名全级5%-10%以内。通过有偿的专版发布,缔璞实现小额创收。2021年9月,缔璞在扣除成本后将创收全额投入用于面向全国范围设立缔璞法律奖学金,以激励职业发展路上的有心人。

现在缔璞有多少人全职工作呢?

缔璞目前没有任何全职人员,只在2019年数月的时间里有我一个人全职。小伙伴们非常乐于贡献自己的业余时间共同来做这件事,大家都是价值观比较相同的法律人,认同我们在做的这件事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短期内预计没有很多收益,连市场水平的工资都发不了的话,很难吸引大家投入全职。如果社会企业运营者不能过上与其资质能力相匹配的有尊严的生活,无异于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制造新的社会问题。

如何看待社会企业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平衡?怎么防止使命漂移?

我觉得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应该与产品挂钩,因为产品本身是有价值的,产品当然地应该与经济目标挂钩。判断社会企业是否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平衡,其实主要看商业模式及产品本身是否具有社会价值导向。最典型的社会企业就是服务对象或提供服务者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社会价值是最明显的。


但是,像缔璞服务的是大学生群体,主要做职业生涯教育,这一议题本身的社会价值并不那么明显,因为很多纯商业的公司也在服务这个群体、做这个赛道。所以,缔璞特别注重商业模式及产品本身能否彰显公益属性。前面提及,在已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基础上进行微创新,属于容易模式,例如向学生收费进行求职内推、留学中介等,但这会偏离缔璞的初心。我做这件事的出发点是帮助跟我的成长背景相似的群体,这一群体来自于普通家庭,没有很高的额外付费的能力,但很有上进心,更多地倾向于自己在免费资源和信息基础上去DIY、去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为了守护初心,缔璞宁愿选择困难模式。目前的商业模式是向雇主及其他机构收费,不向学生收费,还能面向学生设立奖学金,这就比较可行。


关于锁定使命,从投融资的角度,一般是在交易文件、公司章程中明确约定公司的社会使命,并要求公司定期向投资人汇报相关指标;若公司偏离使命或未能定期汇报指标,则相当于违反了交易文件,有对应的惩罚机制。在英国,还有关于资产锁定的法律法规。这些都有助于防止社会企业的使命漂移。

在创业过程中有遇到非常困难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时候吗?

最困难的肯定就是全职创业时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探索商业模式的过程中,由外界质疑引发的自我怀疑。


当时,缔璞曾上线法律领域的Peer to Peer一对一职业发展咨询项目。我们一贯的理念是“职业发展领域无权威,兼听则明”。该项目便旨在以价值交换的方式,鼓励过来人业余抽空向后辈施以援手,同时也鼓励正在求职或处于迷茫期的年轻法律人通过向不同背景经历的前辈多方交流,明确自己的方向和值得尝试的发展路径。项目的公益性和新颖性吸引了100多位海内外热心答主的加盟;他们有的是律所合伙人,有的是法务总监,有的在国际组织工作多年,有的在国际律所、顶尖内所、名企、公务员系统内经过历练,也有还在求学的高年级学生(包括名校JD、LLM等)。答主们可以自由对半小时的咨询定价,但鉴于项目的公益性,我们统一建议最高价不超过200元,哪怕答主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定价往往上千或数千元。为了积累创收,缔璞与答主有分成安排


但是,在与高校法学院学生会合作推广该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收到的反馈是部分学生对该项目的公益性心存疑虑,质疑学生会能否为“商业公司”站台,乃至引发数百人大群内的讨论。事件以学生会删除项目推广帖收尾,该项目也不再做着力推广并逐渐淡出。那时候,我深切体会到,社会创新面对的是一个仍待培育的市场,大家在心理上倾向于将付费项目与纯商业运作相挂钩,认为公益就应该是免费的。


在经历这一事件后,我自己也有点迷茫——到底怎么样才算是一个社企?社企的商业模式如何具有可识别度,从而能从受众角度与纯商业公司区分开来?结合当时面临的其他困难,包括人力、财务等,我觉得彼时的全职创业时机并不是特别成熟,因此又回归律所、继续业余运营缔璞及D调魔法学园,同时继续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请问有什么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吗?

缔璞的短期目标是完成2019年10月发起的DEEP Lab书籍共创项目。这是我的心结,由于回归律所后全职工作太忙,至今尚未完成。2018年9月,D调魔法学园曾以集结微信文章的形式推出国内首份全方位的法律择业参考读物《法律职业启航》。在此基础上,2019年,我们邀请了约30位导师和约30名学生,进行1+1配对分组,各组负责一篇主题文章,进一步深入介绍法律职业的各种可能性。该项目已与出版社签约,有望成为首份正式出版的面向年轻法律人和准法律人的职业规划启蒙读物,大部分书稿已就位,主要因为时间协调原因耽搁至今。我们的目标是于2022年上半年将齐清定的书稿交给出版社,待正式出版后,书稿收入将投入到缔璞法律奖学金中。


缔璞的中期目标是维持一年一度的缔璞法律奖学金。2021年已顺利完成了第一届,我们需要持续积累创收以实现后续奖学金的发放。缔璞法律奖学金并非助学金性质,看重的不是学业成绩,不是学校出身,也不限于境内外升学这一时间点,而是看重个人上进心与职业发展潜力。评委是D调魔法学园工作室成员。我们会结合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背景、家庭成长环境的差异,以及明确的选拔标准(科研、竞赛、实习、公共服务)进行综合考虑。评选过程不设笔试,经审阅申请材料后综合选拔出约20名入围者后,会安排全英文面试,评选结果公布后会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发放奖学金并以系列文章形式宣传事迹风采。在首届评选中,我们共收到了97份申请,并从诸多优秀候选人中选拔出5名正式获奖者(每人获5000元)和5名提名奖获得者(每人1000元)。目前资金有限,如果资金充裕的话,我们希望10个名额都是正式获奖者,因为大家确实都很优秀。


缔璞的长期目标是发展更多的线上线下活动,成为更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平台。此外,我们也会争取完成社会企业认证。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实现自己的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目前来看,节奏刚好。


记者:黄琦宇 徐烨韬(中国政法大学)


整理:黄琦宇 徐烨韬


排版:于清清(南昌航空大学)


审核:姚克俭 许忧(黑河学院)




与社企青年同行,共推中国社企发展!








社企本源 | 推动者 | 社企展望 | 创青春

联合发起人 | U35榜单 | 志愿者招募

 姚克俭 | 黄琦宇 | 谢珍宝 |吕学文 杜娄莹 | 白煜琦 | 于擎天 |蒋清全陈豪 | 夏晔 | 陈龑 |丁旸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企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