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企青年U35 | 李泽仪-赋斯教育

社企青年 社企青年
2024-08-23

 新的觉醒年代,做社企青年!



【前言】今年一月,2021年度社企青年U35榜单正式发布,评选出了35位35岁以下的青年社会企业家。他们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当代中国青年社会企业家的榜样。近期我们对每位入选者进行了线上访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创业故事与心路历程。



赋斯教育


赋斯(深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入孵美国首家社会企业孵化器大学Watson Institute,并于2021年落地中国·深圳注册。


赋斯教育致力于通过社区形式的项目制学习(PBL)和沉浸式体验(VR)赋能少数民族教育和两岸青年交流,建设可持续的教育影响力生态社区。


目前合作伙伴覆盖亚欧大陆、北美洲和澳洲四大洲,曾受邀参与2020年亚太区域青年力量(YFAP)青年倡导者研讨会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区域青年项目2021年可持续发展Movers工作坊--社会创新创业与优质教育分会。


人物访谈



请问您在哪个城市长大?在哪里创业?

我是广东人,出生在河源。但我从小学就开始住宿在学校,只有大的节日才会回家。父母基本上对我是放养式的教育,没有怎么管过我,这也养成了我独立的性格。目前公司是注册在深圳。


请简单介绍您的高等教育背景和创业前的工作经历。

我就读于Watson Institute,在林恩大学(Lynn University)社会创新创业本科学位项目。我现在正在念的专业本身就是一个美国社会企业孵化器项目。也就是说我在学习的同时,也是在孵化自己的企业。


我们平时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企业的相关知识,既要学习如何运用更可持续的方式实现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也要学习如何塑造自主造血、自主盈利的商业模式。


Gap year的一年有什么记忆深刻的收获吗?

在gap year的一年,我参加了一个海峡两岸的论坛,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体验了壮族文化,这让我关注到了少数群体文化传承的问题。我也了解到,有非常多的组织都在普及少数民族文化,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让更多孩子能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


另外,我还在一家脑机接口教育科技公司实习了一段时间。在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客户咨询的方向,因而有机会接触到了非常多的小朋友,对家庭教育和儿童专注力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之前我可能会觉得,这家脑机接口教育科技公司之所以专注于头环这个产品,是因为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而孩子缺乏专注力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但是现在我认为或许孩子们不需要太多的专注力,因为缺乏专注力说明孩子有好奇心,有动力去了解更多未知的事物。所以我们不必去push孩子,一定要让他专注在某一件事情上,一定要他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某一个学科。


在儿童这个阶段,理应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不一样的事物,去经历不一样的事情。当然这还是受限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很多时候孩子们没有权利去选择。


但这也是我们社会企业和一些教育组织存在的原因和动力——要让更多的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能够有权利、有资源、有力量去探索他们想要的事物,而不是被服从、被安排、被决定他们的未来是怎么样的。


你申请选择了社会创新这个专业,是有什么故事吗?

其实说实话,我当时并不清楚自己想要选择什么专业。如果是拿国内的教育标准来衡量我自己的话,我肯定不是一个好学生。但是我有特别多奇思妙想,也愿意去探索新事物。我当时是联系到了一位中国招生官(China coordinator)。她也是从沃森学院孵化器项目毕业的校友之一。我跟她聊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她就给我推荐了沃森学院的社会企业孵化器项目。


我觉得其实蛮适合我,因为我很愿意去不同的国家探索,以及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社会创新创业其实都是一个新兴方向。即使在美国,很多学校也只是有社会创新的相关社团,并没有像沃森学院这样成型的培养体系。出于对该方向的兴趣,我申请了这所学校,而且我也只申请了这所学校。为此我准备了非常久,从我接接到面试通知的那一刻起,几乎从早到晚,我就一直在为之准备,尽可能把我所有的passion展现给面试官看。最后也如愿拿到了那年最高的奖学金。


目前也有基金会一直支持我在沃森学院的学业,这也一直激励着我要去把自己所学、所得再反馈给社会,去回馈那些在我成长一路上帮助过我的人,去帮助那些像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你是什么时候了解到社会企业的呢?

深入了解社会企业其实没有一个特别的时间段,从2020年入学到现在,对社会企业的认识一直是一个不断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而且,我认为社会企业也是动态发展的,每个阶段会有每个阶段对社会企业的需求,因为社会企业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应该取决于社会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以及社会我们所服务的目标人群有什么样的需求。


你是什么是时候开始做社会企业的实践的呢?

 2021年7月,一个非常有趣的时间点。去年暑假将要从中国飞到美国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必要建立一个实体。


一方面,我是想push自己在美国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知识和实践怎么才能更有效地联系起来。学校提供给我们的是非常创新化、有实践性的一些课程,需要你去动手去实践。所以我不希望我只是停留在理论化的层面,如果我有这样的一个实体存在的话,我就会有意识地把我正在学习的内容和我正在做的实践给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市场当中,如果没有一个实体的身份的话,要发展起来特别的艰难,很可能不具有可信度,也非常难以去搭建合作关系。


注册实体也是希望国内的团队能有一个比较官方的身份去运营各项的事务,不至于在国内会遇到各种各样基础性的瓶颈。所以在我是注册了实体,才飞到美国去的。


如果让你简单介绍你所在的社会企业最核心的内容的话,你会怎么说?

目前我们在内容方面是进行教育创新的传播,在技术方面是通过虚拟现实科技赋能教育,所以是内容和技术相辅相成。我们希望取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去关注教育创新的问题,去参与到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来。


面向的群体是怎样的一个用户画像?

在面向的群体方面,我们针对的是青年人,也就是K12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平时在学校没有太多的这种创新学科资源的那些学生。


注册这家公司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我觉得注册了之后,确实会给我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平时我睡不着的时候,其实担心都是公司的事情。我主要担心的是生存问题,在发展好之前,必须要担心如何生存下来,因为平时十个项目可能能成的就只有一个。到目前为止的话,公司发展得其实还算挺顺利的。


我们也在提交一些商业计划书,也成功加入了几个初创社企的社群。在四月份的时候,我们还被邀请去硅谷参加了年度会议。在这个成长的过程当中,我觉得这个决定还是蛮正确的。


当然问题是我还很年轻,公司也很年轻,团队成员们也很年轻,在年轻的阶段肯定会遭遇很多碰壁。很多时候直觉没有那么准确。哪怕你鼓起勇气去做的一些决定,可能也不是特别的正确。但是我觉得就是因为年轻,所以我们也比较多试错的机会,以及试错的能量和勇气,这些都是未来去做正确的决定的积蓄。


根据我们学校的培养模式,项目如果足够优秀,在毕业的时候是有机会能够获得融资的。我们本身就下定决心要去往这方面发展,并且我们也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积累,希望在毕业的时候有一些成果可以展示投资人和校方。


请问你如何看待社会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平衡?

这个问题我之前我们之前我曾和一个合作方SAP交流过。SAP是一个技术服务公司,他们的主要业务就是给不同公司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的监控。在之前的一个合作会议中,我问他们如何平衡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回答是根本就不需要去平衡,因为根本就得不到平衡。


我觉得我很赞同这个回答。很多时候更多需要思考的是怎么样去利用一方,更有效地去最大化地把一方做得更好,然后去赋能另外一方。比如说在经济效益这一块,需要的是找到更合适的运营团队,以及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样才能把整个公司的产品以及盈利模式给做好。那当你把经济效益这一块做稳定了之后,你才有精力去思考社会影响力这一方面的内容。


我最近也在投递实习,投的基本上都是CSR方向。在实习过程中,我也会意识地去关注这个问题。在看了一些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报告后,我发现基本上能够做好经济效益的公司,一定是有能力去思考社会影响力部分的。与之相对的,我也在美国这里也参与了一个共益企业的研究,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很多当地的小企业想要去实现社会影响力,但是苦于没有资金、没有资源。


对于小企业来说,还没有生存稳定、没有稳定的商业效益,并不是不去平衡,而是需要先做好一方,才能够去思考社会影响力到底是什么,怎么样去创造社会影响力。所以我觉得首先得先思考,商业效应就是怎么样能够自主造血,怎么样能够赚到钱,怎么样才能够可持续的去盈利,你才能够有时间、有精力去思考怎么样去创造社会影响力。这两个方面我觉得是成正相关的,也就是创造的经济价值越多,创造的社会影响力也相应责任会更大。


当然也不能因为过度地关注商业效益,而忘记了我们一路走来的初心和使命。因为我们曾经也是需要被赋能的那一部分,当我们有能力去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时候,也应该去思考怎么样去回馈社会。


我觉得社会企业不应该成为一个标签。不应该给只给社会企业压力,要求社会企业做到对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未来所有企业都应该去思考这种平衡。每个企业它存在于社会应该是有一份责任在的,不仅是经济效益的获取,也需要去思考自己能够给社会带来什么,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还有整个我们全球经济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你怎样去理解社会企业和CSR(企业社会责任)还有B-Corp(共益企业)的区别?

这是个好问题,他们之间确实很难分辨。社会企业和B-Corp都是实体,但CSR不是一个实体,是所有企业的一部分,是企业中的一个部门。在中国,社会企业其实是一个认证,不是一个我们可以直接成为的实体。也就是说你有了这个认证之后,你能够被认可的程度会更高。B-Corp是与社会企业是同一等级的,是另一种认证,本身面向的群体就是已经注册的商业公司。确实社会企业和B-Corp非常相似。


你所在的社会企业有分红限定吗,你如何看待社会企业的分红限定?

说实话,其实没有特别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企业目前处于初创时期,其实我们的股权结构特别的简单,真正涉及股权分红的人,其实就只有我和另外一位合伙人。所以在分红限定这一方面的话,在我们公司暂时来说没有特别大的需求或者说顾虑。在股东分红这方面的话,是按照我们当时注册的分配比例。


在员工奖励上,之前我可能会觉得平均那才公平,但是之后我发现其实大家的投入会有多有少,所以就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下了挺大的一个功夫。目前由人力资源管理进项专门的绩效评定,从五个方面去衡量一位员工的投入、还有产出,最后按照人力资源部所计算的比例去给员工奖励。这是我们企业内部的情况。


其实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去设置这样的一个分红限定的。每个国家会有不一样的这个百分比的限定,也是因为每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本身的严峻程度、所需要帮助的人群数量不太一样。这是由每个国家的国情去决定的。另外,每个社会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去界定需要投入多少的利润在某一个部分上。


说实话,我觉得社会企业还不成熟。不管在哪个国家,英国或者是美国,都缺乏有效管理的方向。分红限定可以说是对社会企业的一个引导,通过一个既定的标准,让社会企业思考本身出现了哪些商业模式问题或者管理问题。社会企业进行阶段性的复盘,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我在学校的时候,其实很多同学谈到了分红限定。但是我会觉得,当你还没有做出实际的东西的时候,去谈分红限定其实特别空。只有你做出了实事之后,你才能够对自己的企业的能力有一个衡量,有一个水准大概的评估。他们说我会投入10%到这种房屋的捐赠上,然后10%到什么教育的建设上,但是你怎么样去衡量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到底足够?


我觉得这要取决于我们企业本身的产品在市场中到底需具不具备竞争力,能不能够给社会带来特别的价值,然后我们才会去根据企业的优势所在去决定分红限定应该分配在哪些方面。所以现在暂时还没有做这方面的限定。但是未来当我们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知的时候,或许就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联系方式:


记者:黄琦宇 徐烨韬(中国政法大学)


整理:徐烨韬


排版:于清清(南昌航空大学)


审核:姚克俭 许忧(黑河学院)




与社企青年同行,共推中国社企发展!








社企本源 | 推动者 | 社企展望 | 创青春

联合发起人 | U35榜单 | 志愿者招募

  姚克俭 | 黄琦宇 | 谢珍宝 | 吕学文  杜娄莹 | 白煜琦 | 于擎天 | 蒋清全 丁旸嘉 | 张振华 | 周江南 | 赵培烜陈豪 | 夏晔 | 陈龑 |郑丹妮 | 扈忠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企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