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蓝钻最硬的一次来了

哲空空 蓝钻故事 2024-01-25

蓝钻故事(最初叫血钻故事)创办三年多,写了太多让读者拍案叫绝的硬核故事,今天之所以敢取这个标题,亲友读者们可能会纳闷:蓝钻最硬的一次来了,到底是啥内容呢?

洒家不打诳语,今天确实是目前为止蓝钻故事开天辟地的最硬一次,因为——蓝钻故事出书了。书名叫《大时代博弈》

这三年来,蓝钻后台不断收到读者的建议和“恐吓”,质问我们何时出书,强烈要求我们将一篇篇硬核代表作变成铅字,以飨读者。

其实不用读者催,出书也一直是我自己难以割舍的一个心愿和情愫。

蓝钻故事草创之初,我想了一句宣传语:硬派好故事,价值永流传。

在方生方死的新媒体平台,让好内容流传下去,谈何容易!所以蓝钻故事的行文逻辑,往往与常规的新媒体文章相悖,别人写两三千字,蓝钻则动辄一万来字,甚至两万字三万字,最长的一篇《青瓦台魔咒》写了足足3万5千字,读者看罢,纷纷大呼过瘾。口说无凭,随手贴一些读者的评论。

我深知这种写作的秘密所在,看似是长篇大论,实际上却是极简,因为这3万5千字,是将十几本书消化之后,从二三百万字里“榨”出来的精髓中的精髓,在如汪洋大海般的文献里,抽出了吸引人的元素:家国情、爱与恨、性、复仇、金钱、死亡、恐惧等,用人物故事的方式推进叙述,如此这般,又怎么会不好看呢?

除了“鲜榨提纯”,在这些硬核文章的字里行间,还充斥着我自己对风云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绝不满足于只像个说书先生那样把故事讲得精彩好看,还要进一步挖掘纷纭表象背后隐藏的哲理和内核。

比如,在蓝钻代表作之一的《普京内心最痛的那根刺》里,我没有执着于某种意识形态,轻率地对其进行褒贬,而是将普京的个人经历放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大背景下去观察,通过让人喘不过气的、惊心动魄的快节奏叙事,让人物的内心世界大白于天下,无需过多语言,聪明贤达的读者自能领会。

按惯例,再贴一些读者朋友的评论。

虽说蓝钻的内容过硬,但它的出版路依然坎坷不平,我个人曾有5年的出版社工作经历,对出版流程再熟悉不过,按理说应该驾轻就熟才是,但现实是,在寻求出版的路上,我们走了很多弯路,甚至一度已经签好了出版协议,向读者放出风去,却最终遗憾解约。

尽管如此,我从未真正灰心过,这得益于我的乐天性格和在出版社工作时对一些出版轶事的了解掌握,历史上很多实力作家出第一本书时都不顺,都在碰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钉子后才得以出版,与他们相比,我这个才碰了十几次钉子的人已经算是幸运了。这也算是大时代里的微不足道的小小博弈吧。

下面敲重点。

蓝钻故事的第一本书《大时代博弈》,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承蒙编辑和社长青眼),3000册签名本仅在蓝钻书店有售,68元包邮。

书里囊括了我个人认为具有“永流传”价值的蓝钻经典篇目,如《芯片战争:华为崛起》、《日本的迷失》、《美国经济真相》等,还包括上面提到的《青瓦台魔咒》(书中改名为“韩国政商纪事”)和《普京内心最痛的那根刺》(书中改名为“经济寡头盛衰录”),说句自卖自夸的大实话,出版不易,物超所值,买到就是赚到。

点击下方小程序,一键收藏👇👇👇

在《大时代博弈》出版之际,我回忆起自己最初的写作热情,那是我在兰州市某中学读初二时,我父亲任职于兰空部队,正面临转业,将举家迁往河北。

离开之前的那个周末,天空飘着细雨,十几个要好的同学来到部队家属院,我们在球场上踢球,在硕大的雷达前拍照留念,少年意气,难舍难分,一生铭记。记得当时我们还有个“煞有介事”的组织,名字不登大雅之堂,叫“701流氓集团”。

回到河北后,想念难以遏制,我给同学们去了十几封信,我最初对写作的热情就是这么来的,这也是我对写作这件事的基本认知,无论多么精彩绝伦的人物故事,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多么令人警醒的深刻思想,全都源自——人的情感。换言之,写作应该是有温度的。

而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温度”,也是我想对三年来所有支持和喜爱“蓝钻故事”的读者所表达的——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

点击下方小程序,一键收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蓝钻最硬的一次来了

哲空空 蓝钻故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