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你拉低智商迁就大多数的社会,肯定是生病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Author 叶克飞




文:叶克飞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关于“做家务和健身”的稿子,里面专门有这么一段:“首先,为了避免‘二极管思维’张嘴就来的质疑,我先说一句:我从不反对适当做家务。”

这种“刻意强调,把话说在前面”的写稿方式,并非我一人独有,许多朋友都会这样,目的就是先堵住“二极管”的嘴。

我后来在朋友圈里写道:“写稿子时总是要防备着那些张嘴就是‘客观’但总是非常极端的‘二极管’。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在文章中刻意加上这样的段落,去迁就那些低智商、无逻辑的‘二极管’,是一件特别羞耻的事情,因为它说明了写作者身处的环境是何等恶劣。”

我在这个公号里经常提到一些概念被曲解,比如“自由”不应被曲解为“为所欲为”。现代文明社会的“自由”概念从来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通过法治约束保障正常人的权利。这种文章换个环境来看,其实就很多余,因为但凡对现代文明体系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一听到“自由”二字就将之曲解,然后条件反射般来一句“没有绝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固然是事实,但在文明世界,它人尽皆知,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恰恰说明对“自由”的曲解和对文明的一无所知。


在现实中,你会发现许多人习惯先曲解对方观点,再针对被歪曲的观点进行攻击,将“自由”曲解为“为所欲为”,然后批评提倡自由的人“自私”,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

在逻辑学里,它叫做“稻草人谬误”。也就是为了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或者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所以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夸张和歪曲,甚至凭空创造,继而再攻击这些被歪曲的观点。这种行为当然会影响正常讨论,甚至将整个讨论拉入胡搅蛮缠的泥潭。

比如一个人有留学或者移民需求,另一个人劝他“你不要总认为国外什么都好”,这就是典型的稻草人谬误。因为一个人有这类需求,多半是出于个人需要和利弊权衡后的结果,即使反对其决定,所讨论的也应该是其个人需要和利弊是否合理。但如果先歪曲其观点,将“个人需求与利弊权衡”等同于“觉得国外什么都好”,继而进行攻击,那就是逻辑问题。

我也常常会提到对辩证法的滥用,比如“凡事有好有不好”。这句话当然也是对的,但在许多中国人的语境里,它成了反驳别人的万能武器。“有好有不好”,原本就因人而异,个体的认知、能力和需求不同,选择也就不同。喝水当然有好有不好,毕竟有可能会噎死,但正常人会因为这个而不喝水吗?在现实中,你会发现有些人的思维就是典型的二极管:他希望你做的事情,就是百利而无一害,“人必须如何如何”,如果他不认同的事情,就会“凡事有好有不好。”

写这样的文章其实也很多余,因为我之前看过一套德国青少年的常识读本,小学生都知道不应该用“凡事有好有不好”这种看似客观实则流于极端的说法与他人进行对话,而是应该从常识出发,从具体事件出发,从个体需求出发。如果遇到什么事情都来一句“凡事有好有不好”,看似立于不败之地,实则非常不负责任,也等于封死了所有具体事情的讨论空间。

问题就在这里,我在德国青少年的常识读本中,看到了对自由、法治、平等等现代文明基本概念的阐释,看到了如何尊重别人的不一样,如何包容少数群体,看到了对政体、权力和公民权利的阐释,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思辨(不是忽视个体差异和需求的“凡事有好有不好”)……也就是说,这是人家小学生就懂的东西。


现实真的是很残酷。

如果你家孩子告诉你,这次考试他只考了60分,同桌考了100分,正常家长都会告诉孩子要向同桌学习,努力追上人家。如果有家长拿起扫把就冲到同桌家里,指着别人家孩子说:“你考这么高分干什么?你下次必须也考60分,跟我家孩子一样才行!”你肯定觉得这家长是神经病,对不对?

但在现实中,你会发现许多人的思维就跟后一种家长是一样的。如果你说某些人素质太差、某些氛围实在太糟,他们就会劝你学着适应,“哪怕是再差劲的人,也有长处值得你学习”“人家再糟糕,能混得如鱼得水,说明比你强”“你不要抱怨大环境,别人能适应,你为什么就不能?”简单点说,就是要求你必须拉低自己的智商乃至人品,去适应那些更糟糕的东西。

如果你家孩子对你说,他考得不好是因为你没好好辅导他,或者考场外面有只鸟不停地叫,打扰他的思路,又或者是前面同学的发型特别难看,影响他的心神,你会不会告诉孩子“千万别找借口,你就是自己没学好”?“内因大于外因”,这不是中学生的知识嘛!

但“内因”和“外因”这事儿的判断非常有趣,某些人的思维是这样的:别人碰上糟糕的事情,应该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我碰上糟糕的事情,主要是有刁民想害我。有些国家的问题,都是自己太糟糕导致的,有些国家碰上麻烦,全是外面坏人在搞鬼。

这其实就是“二极管思维”在泛滥。大概十年前,我就开始劝朋友们:不要在微博上跟人讲道理,因为如果一个人习惯不讲理,他也搞不明白你在说什么。现实生活中也一样,许多事情在认知层面是无法调和的。如果每个人都接受过基本的逻辑学教育,有正常的逻辑思维,那很多争吵根本不可能发生。但从70后到90后,从小学到大学,谁真的上过逻辑课呢?更别说在本应读书的年纪跑去干其他事情的老一辈了。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实际上一句话就可以证伪,但大多数人能娴熟使用一辈子。


没有逻辑,就容易二极管思维。

比如有人说自己不喜欢稳定但相对乏味的体制内工作,二极管人士就会说:“你肯定是水平不够考不上,但凡你能有水平考得上,肯定不会这样想。这么稳定的工作会有人不愿意吗?”

有人说自己喜欢丁克生活,或者是对这个社会比较失望,出于负责任的态度,不愿意生下孩子后让其面对这一切,二极管人士就会说:“你肯定是身体有问题生不出来,但凡身体健康有能力生孩子的,谁会不生呢?”

……

在这种情况下,不争辩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对方正在试图将你的智商拉低到他的档次。你会发现,想认认真真讨论一个话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美国的工作和福利制度,我就颇为感慨。平时说起“福利”,许多人张嘴就来,要不就是“外国福利很好”,要不就是“别以为外国福利好,我有个亲戚去了,说没有多少”,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叫“外国”的国家吗?

每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不一样,比如美国就是典型的非福利国家,它是清教徒国家,最初的国民原本就来自世界各地,崇尚的是“白手起家,勤劳致富”,所以恰恰没太多福利保障,北欧则是典型的高福利国家。对福利制度的探讨,涉及各国历史、文化基因和经济发展脉络,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议题,但你要是在家里或者网上聊这个,一句简单粗暴全无逻辑的“别以为外国福利有多好”就能把你所有的话都噎回去。同时,你还得“包容”别人对这些话题的一无所知。


这种“包容”,许多人视之为美德,实际上却是对社会的极大阻碍。

一个正常社会,基本社会保障应该“就低不就高”,比如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和最低工资,政府都应该包底,尽量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但在认知层面却不能这样,比如有些人喜欢高雅艺术,有些人喜欢大众文化,这些都是个人喜好,各取所需即可,但如果认为喜欢高雅艺术的都是资产阶级调调,必须打倒,那社会就会乱。社会法治和道德层面也是一样,一个人洁身自好,选择做个文明人,你看着不顺眼,非逼着他跟你一样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觉得这样才能跟你们打成一片,那么社会也会乱。

但现实恰恰就是这样:你想好好讨论问题,对方不会跟着一起摆事实看数据细细分析,只会跟你说别说那么复杂,你只要知道“凡事有好有不好”就行了;你推崇文明社会的那些基本价值观,对方不会一起变得文明,只会跟你说“你对社会了解太少,你要学着适应”;你真挚善良,有人跟你说没心眼等于傻,不钻空子没法混;你对交友有要求,有人会跟你说“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你要多接触人”,即使他们对“值得学习”的判断标准仅限于官做得大不大、钱挣得多不多;你推崇知识,有人会告诉你读书会读傻,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更有用,但当社会上有些事情你经历过也很擅长,他们反而一筹莫展时,他们又会开始跟你讲大道理……当你对这一切表示异议时,他们会说:“人要大气一点,为什么不能学会包容?”

但是,谁又有拉低智商和认知能力去迁就他人的义务呢?一个正常社会,不应该是人们努力变得更好,以匹配文明与正常认知,而不是把正常人拉入泥潭的吗?



文明社会不是空中楼阁,也绝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她是由每一个热爱自由,渴望自己和子孙后代拥抱文明的个体建成的。——先有文明人,后有文明社会。


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西方是最先走入现代文明的地区,因此中国人看现代文明,往往更习惯读西方人写的书。


从了解现代文明的角度来说,这无可厚非,但无论是洞悉中国与世界的走向,还是自身转型向何处去的等等历史大哉问,更重要的是要带着中国特有的问题意识去看现代文明,这样的视角才和中国人切身相关。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赵林老师签名作品“现代文明三部曲”,准确的抓住了现代文明中的三个核心问题,既有宏大的全局,又能看到现代文明中种种生动的细节。赵林老师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哲学家,再艰深的问题,在他笔下也能深入浅出,变得生动有趣。


鉴于“现代文明三部曲”中的两本书,自十多年前出版后便很快售罄,现在网上所售也几乎全是盗版,为了让更多书友阅读收藏,先知书店经过与出版方争取独家复活本书,还特别为书友争取到了赵林老师的亲笔签名,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现代文明社会的六大特征

秦晖:师从赵俪生先生,是我一生最大的机遇
推动着人类进步的,从不是“英雄”与“权威”
哈耶克: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
如此删除,大开眼界
邓晓芒:当年的那些事情不说也罢,说起来还有点脸红
在相当多的人眼中,权力和阴谋总是如影随形
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
如今人们不再相信精神的力量,不再享有思想的乐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文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