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赖们在互联网巡逻

吴向娟 真实故事计划Pro 2023-07-25

"

一支以赖氏族人为主要成员的互联网“巡逻队”,每天都会在含有“老赖”二字的文章以及新闻下发布评论,制止把失信者与“老赖”二字挂钩的相关行为。他们的核心诉求,是洗去“老赖”二字的污名,为赖氏宗亲正名。


‍‍

妻子还在厨房忙碌。等待晚饭的间隙,赖国荣用手机查看微信消息。

很快,他发现了目标——赖氏宗族群里,一篇讨论“老赖”的文章。他点开文章,果不其然,“老赖”在那条新闻里,指代有信用污点的人。

对很多人来说寻常的一件事,却正中赖国荣和群里许多人的“雷点”。

赖国荣生活在江西省萍乡市的麻山镇中坪村。

村里有近200人姓赖,据老一辈人说,大家是400多年前从福建上杭县迁居此地的客家人。“在这个村子的马路上大叫一句老赖,会有几十个人答应。”赖国荣说。

每天下午5点,他从十公里外的添加剂工厂流水线上下来,骑摩托返回家中。闲暇的时候,赖国荣会用手机看新闻。把失信执行人称为“老赖”的文章会引起他的特殊关注,赖国荣往往会留言劝阻,陈明为何把失信人称为“老赖”是对赖姓人士不公。

微信收藏夹里存着五、六条留言文本。他利落地从中找到那条语气比较温和的,复制下,贴到那条新闻的评论区,发送给了账号后台。之后,他把这篇文章转发到其他赖氏族人的群里,附上一个抱拳的表情,暗示其他人关注、评论。

留言后,他多次查看对方是否回复。数日后,对方表达了歉意,和他互加了微信。加上好友,赖国荣给对方转发了两篇文章,内容均是为“老赖”洗清污名的文章,阅读量仅几百左右。评论区,已经有许多赖姓网友的留言在“屠榜”。

发布评论的赖氏族人,执着于留言讲清将“失信人员”俗称为“老赖”会带给赖姓人士的伤害,并引经据典,将这一事件上升到社会矛盾的角度。

有人说“老赖”一词只能是对我姓年长者的友好尊称,而非文章所指。……不知何时起给某些无知或用心不良之人,强加在那些欠债不还的失信人身上。罔(妄)图挑拨姓氏仇视,离间民族关系,制造社会矛盾。

赖国荣第一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是在2017年。当时,赖姓群有群友抱怨,自家上小学的孩子,在学校因为姓赖,被人取笑为“老赖”。

“老赖”是骂人的话吗?赖国荣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他立刻用手机搜索“老赖”一词,没想到搜索出来的都是法制新闻。能搜到最早的,是一则2006年发布的新闻,媒体把失信被执行人称为“老赖”,近年来在一些网络传播和明星新闻的助推下,“老赖”的这层含义得到广泛传播。

赖国荣第一次看到“失信被执行人”,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继续查阅资料,他发现这些人品格败坏、触犯法规:“就是欠账不还的嘛!”

十几岁的时候,赖国荣曾因为姓“赖”被开过玩笑,同龄人还给他取了“赖皮蛇”一类的外号。那时候,他觉得“赖”这个字本身有一些不太好的意思。现在一想到自己老了之后,人们会把“老赖”这种对长者尊称的词,和失信之人挂钩,他就觉得自己有为此正名的责任。“如果把天下的骗子都叫老张,姓张的人也会不高兴吧。”赖国荣说。

看的相关新闻越来越多,赖国荣的心态,从无奈变成了愤怒。群里宗亲分享新闻时的激愤,也慢慢侵占了他的情绪。

他开始“精雕细琢”起自己的文案,衍生出了好几个版本。有直抒胸臆的,“不知哪个缺德鬼生造出来的!”;有引经据典解释“赖”义和赖氏一族历史的,“赖,赢也,利也,恃也”;有搬出最高法院最高公文的,“最高法院2017年就公文中‘老赖’一律使用‘失信被执行人’作了批示,并就规范用语作了表率。”这条语气强硬,他一般不用,除非对方先表示出不尊重。

“老赖”的滥用,逐渐激怒了一些赖氏族人。他们在网络上聚集,巡逻、发帖,很快也意识到仅靠几条消息很难改变这样的局面。

2017年,曾有一位赖姓地方人大代表,公开批评了媒体把“老赖”和失信人挂钩。2019年,另一位河北省沙河市的赖姓族人,给媒体写了一封信公开控诉此事,文章得以刊发,评论区也有许多赖姓人跟帖声援,但阅读量不高。

2019年前后,群里有人陆续号召大家把微信名字改成本名,便于留言时引起更多注意,如赖小强、赖锡贵。后来,这些ID频繁出现在各类和老赖有关的新闻下。

赖国荣也把网名改成 “以赖国为荣,值得信赖”,头像则换成一枚刻着“万世永赖”的铜钱——这四个字,寄托着赖氏家族世代传承下去的愿望。

他曾跟同村几个同姓兄弟提过这事儿,大家表示村子里没人这么叫就好了。他不再言语,也不向家人提起。


 | 赖国荣生活的村庄

赖国荣平日里温和寡言,在人群中不显眼,和朋友聚会,他总是倾听的那位。同村很少有人知道,赖国荣在网上会这般四处呼告。赖国荣从不把这些分享在朋友圈,担心周围的人认为自己小题大做。

但在互联网上,他“骁勇善战”,乐于在宗族群里呼吁、到新闻和网帖下发表评论。他认为那是一种积极之举,和所有有志为“赖”字洗去污名的人,志同道合。只要他们齐心协力,人们会听到他们的控诉,停止用“老赖”来形容卑鄙者,让“老赖”回归它本来的语义。

赖国荣承认,这件事让自己上网更有了使命感。

在宗族群里,巡逻最积极的大概有十几个人。他们没有正式的组织,也没有专门出任务的群。每个人都养成习惯,顺手而为。他们最初建族群是为了在河南息县修建祠堂,那里传说是古赖国遗址之一,没想到阴差阳错地开始在互联网兼职巡逻。

最棘手的情况,是每次“老赖”登上微博热搜。大家不熟悉微博的“玩法”,话题下,讨论的人太多,没人在意他们发的帖子。

赖凡是年轻的“老赖”受害者。他来自陕西安康,22岁。他所在的镇子赖姓人只有5家,全是他的亲戚。刚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有同学问他的姓氏怎么写。一度,他因为这个姓氏自豪,因为“赖”字比划复杂,那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高级。“班上大部分都姓王啊、李啊、刘啊。

有手机后,赖凡搜索赖姓的起源。按照资料,全国大约有230多万的同宗,也有让他疑惑的地方,他经常向长辈问起家族历史:“这么南方的姓,咋跑到这山沟沟来了?” 

2019年,赖凡上了大学,室友们开始频繁在刷到“老赖”一词后,起哄也叫他老赖。起初他没在意,但随着次数增多,他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老赖”成了他的代号。

各种场合,人们叫他“老赖”。篮球场上,球友跟他说“老赖就是赖”。和同学吃饭,同学问他:“老赖你吃啥。”上课路上遇见迎面走来的室友,对方略带嘲弄地大喊:“老赖!”这种时候,他都会狐疑地观察身边路人的反应,偶尔有人会打量他。但至今没人当面让他难堪。为了表现自己并不会被这个玩笑伤害到,他学会回击:“儿子,叫你爹啊。” 

赖凡听说有族人在互联网上巡逻之后,觉得开心。但他又毫不留情地指出这样的方法效率过低:“应该像追星那样整得有规律一些。”

的确,赖国荣的印象中,大多时候,他们发出去的消息都像是扔进深湖的石子,得不到什么回应。但也有几次,作者表示了抱歉,然后删除文章,族人们便在群里庆祝。

目前,赖氏族人们打算继续在互联网“巡逻”。他们要把评论一直发下去,直到互联网上再也没有人叫失信者为“老赖”。

- END -

撰文 | 吴向娟‍‍‍‍‍‍
编辑|温丽虹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