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研想成为世界一流?先解决论文造假的基础问题

易之 科思 2021-06-17

撰文丨易之


建于1897年的京都大学,124年来第一次作出了撤销学位的决定。被撤销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博士金晶。

 

京都大学称,金晶2012年发表的论文《日语和汉语的自称代词》,共确认有11处未经授权就无端引用或是无端借用观点的情况存在。

 

博士抄袭,到头来却是京都大学道歉。京大总务平井明成在记者会时道歉:“我再一次道歉,我们将彻底进行研究伦理的教育,对国民们我深表歉意。”

 

▲京都大学宣布撤销金晶的博士学位(图/网络


京都大学其实在通告里隐去了作者名字,不过按图索骥其实也很容易。很快,上海电力大学也决定与已经工作了8年的金晶解聘。

 

这个消息确实让很多人有羞耻感,一位中国籍留学生,居然一举打破京都大学的“百年纪录”,用网民常用的话语模式,就是“丢人丢到国际上去了”。

 

其实梳理一下就能发现,学术造假搞出国际影响,也不是头一遭了。


规模惊人的学术造假


金晶的论文造假,从叙事层面比较有文学性——中国人在日本大学大出洋相,但从规模上看,也不算猛烈的。

 

2017年,国际学术出版巨头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107篇中国论文。消息出来后,撤稿观察网站Retraction Watch还怕读者以为自己看错了,特地加了一句——“Yes,107”。


▲论文撤稿监测网站retraction watch的报道(图/网络


107篇同时撤稿,在学术界堪称骇人听闻。撤稿的原因,是因为提供虚假的专家审稿意见。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作者冒用本领域专家的名字申请邮件地址,在专家不知情的情况下,从虚假邮箱向期刊提供正面夸赞论文的审稿意见,从而让期刊相信本章的可靠性,然后顺利发表。


期刊发现问题的线索也很搞笑——“所有审稿人都按时交审稿意见”。因为同行评审都是给专家额外加认证负担,往往都是反复催促、好话说尽、“连哄带骗”才能得到一份审核意见。结果这些冒名专家跟打卡签到一样,到点就发送一份,于是引发了怀疑。


▲上海、山东、辽宁、浙江成为了撤稿的重灾区(图/丁香园


稍微搜索一下就能发现,类似问题可谓不胜枚举:2015年3月开始,英国现代生物、施普林格等国际出版集团出现的4批集中撤稿中,就涉及中国作者的论文有117篇;


2020年6月,国外某大型出版集团旗下的一本著名计算机科学期刊撤回中国学者13篇文章,撤稿重要原因都涉及“同行评审造假”;


同月,For Better Science网站上发布了中国数学领域涉嫌论文批量造假的报道,“共发现65篇论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44所高校”,造假形式包括“反复抄袭、伪造同行评议”、虚构论文作者等,至少已有21篇被撤稿……


这么看,金晶的问题,还有那么震撼吗?


是国际问题,但中国有点突出


不可否认,学术造假确实也是个全人类共同的问题,倒在这个问题上的各国学术大咖也可谓前赴后继。


在日本,有小保方晴子。2014年,据称有希望拿诺贝尔奖的日本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被爆出论文造假。最终论文被撤回,实验室关闭,博士学位被剥夺。


在美国,有皮耶罗·安韦萨。2018年,哈佛医学院前心脏病专家皮耶罗·安韦萨的31篇论文涉嫌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被从各大期刊撤回。


在德国,甚至有部长。德国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曾被视为默克尔“接班人”,在2011年因博士论文涉嫌抄袭,辞去国防部长一职。


学术造假主要还是源自于人性的幽暗面,只要有机会,都不乏在违规边缘疯狂试探的学者。


图/公号图库


但中国也有特殊性:学术不端的比例,相比于科研规模来说,有点过高。


一项针对 2017 中国研究概况的数据统计图,调查表明,截至 2017 年,中国贡献的科研文章数量占到全球的 8.2%,但撤销的论文数却占到了全球的 24.2%。


▲中国的撤销论文数占到了全球 24.2%(图/网络


据有关统计,截至2020年7月,世界范围内共有23425篇SCI论文被撤稿,其中中国有10303篇,远远高于第二位的美国4125篇,中国论文撤稿占了世界的44%。


如果说我们的感官印象只是多,那么经过大数据一分析,会发现还真是“亮眼”。


学术造假的机制性原因


得强调一下,学术造假首先还是个体原因。学术研究,是个高级的精神活动,造假与否主要还是个人操守,也不至于就到了生计所迫的地步。


当然,真要分析的话,也有些机制性因素,变相地抬高了造假冲动。


比如开头所引的107篇中国论文撤稿事件,都来自医疗领域,发表在刊物《肿瘤生物学》上。


图/公号图库


为什么医务工作者大量发表论文?其实早有人指出这和医疗人才评价机制有关:无论是手术做得好还是门诊看得好,一到评职称,还是看论文发表多少。


这也就把医生们都逼上了一条独木桥。忙于坐诊、手术的医生有多少精力钻研论文?没办法,开始造假吧。


此外,对一些科研领域急功近利的考核,也逼得有些科研人员只能铤而走险了。


基础学科,就是在未知领域探索,前途完全不可控,五年、十年、几十年都未必能出个像模像样的成果。但一落到具体的项目评议书里,就变成了一年要有几篇论文,要拿几个奖项,有几个成果报告……


所以给科研人员松绑,别把科研工作搞得跟挣工分一样,也是这两年的热点话题。机械式的一刀切考核,让有些研究人员没什么办法了,只能编论文。


当然,这些机制上的原因,值得反思与改革,但都还是间接的原因,不能直接为学术不端的具体个人来开脱。


就像论文抄袭的金晶,也难说《日语和汉语的自称代词》这篇论文怎么就给逼得没办法只能抄了,从逻辑来说找不到什么直接联系。


▲金晶的处理公告(图/网络)


如果真要说点环境影响,只能说在昨天一个不知知网、今天一个赞美师娘、明天一个鸡蛋返生的学术环境熏陶下,有些人实在缺了点对学术规范的敬畏,习惯成自然、违规当正常了。


说到这种学术环境,也让人有点一言难尽。种种突破底线、惊掉下巴的操作层出不穷。长期的监督疲软,确实让有些人不知学术尊严为何物。


但这种风气下养成的学术习惯,一旦带到国际学术领域,往往就是爆炸性的。就跟出国旅游一样,到了别家地盘,还是应该提醒一下自己,这里不一样,得注意一点。


不能再丢人了


京都大学的表态很克制,自始至终都没在国籍的问题上多做文章。


撤稿的斯普林格,其负责人的表态也很客气:“对同行评审及投稿过程做手脚的问题是全球性的。人们有发表文章的压力,这不仅是在中国,全球范围也如此。”


但有分析指出,如果学术不端规模出现,将有可能导致“中国论文”被标签化,后果将非常不利。这意味着中国论文甚至中国学者可能被区别对待,论文发表和留学申请的难度可能都会增加。


图/公号图库


从论文数量看,中国已经是个学术大国,和国际接轨的论文评价体系,也基本成了国内大学通用的指标,学术国际化就是当前中国学术界不可逆的方向。


在这个背景下,如果不解决好学术规范对接、学术标准统一的问题,不能阻止“丢人”一次次出现,那么中国科研成为世界一流的目标,也将大受影响。


所以,“丢人丢到国际”,真不只是个面子问题。中国科研有着许多宏伟的愿景,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那些眼下的、基础的、常识的问题。


科思投稿邮箱:admin@cuspeaprize.org.cn 欢迎赐稿


往期推荐


· 七普勉力保住14亿,城里人和机器人能否解决人口危机?

· 亚裔仇视、司法控罪……在美华人科学家和留学生何去何从?

· 福岛核污水:一场不该科学背锅的不科学事件

· 研究生招生首破百万,硕博招生指标还是太少?不能用计划思维解决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