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裤子造核子”年代:饿饭亲历记

炁子 炁子 2023-11-22

袁隆平仙逝以来,无数国人以各种方式致敬。袁老多次提到,他在1960年亲眼见到五个饿死的人,两个倒在桥下,两个倒在田间,还有一个倒在了大路旁边。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让天下无饿殍,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对袁老的这一经历,炁(音qi)子心有戚戚焉。

 

炁子(微信公众号“炁子”)本人没有挨过饿,也没有目睹过倒毙于路的饿殍,但是,上世纪70-80年代,在炁子生活的故乡,常见从河南、陕西那边的人,因为遭了灾、粮食没有收成,流落来要饭。

 

要饭的人拄着打狗棍,男女老少都有。唱莲花落的,是河南人;脖子上挂着一串红干椒的,是陕西人。炊烟时分,他们伸出碗来,挨家挨户讨点饭菜,讨足了就走。不要钱,大家也给不了钱。

 

到过年的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割几斤肉,也要磨豆腐、打糍粑、摊豆丝。大年三十的年饭,是一年到头最丰盛的一餐。家家户户关门闭户,偷偷供完祖先再吃年饭。饭毕一开门,常常见到要饭的在外边等着。这一餐,主人给的饭菜也是一年最美的。

 

记得有一对要饭的兄弟俩,大约十二三岁,河南口音,长得很像,个头也差不多,不知是否孪生,挨家挨户打莲花落要饭。要完了准备离开到邻近的塆,刚走到塆头的一个大水塘边,恰好撞上下队的公社书记。

 

书记夺过他们的竹板,一顿训斥。兄弟俩一边听着训,一边哭着哀求书记“好叔叔,好叔叔,还给我们吧,我们马上就走,再也不敢来了!”但书记越训越动气,突然间猛一扬手,把竹板扔进塘中央。随着噗通一下,兄弟俩的哀哭声陡然抬高,盯着水花的眼神充满绝望。书记训斥完了,站定不动,要他们走。兄弟俩哭声渐息,低头疾走,不时回头看两眼塘中央。



几十年之后,有一次回故乡,路过那个水塘。塘埂已经围起了金属防护栏,竖起了“危险!严禁翻越!”的警示牌。防护栏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塘水清澈,波光粼粼。周围空无一人。

 

还记得有次放学回来,看到塆里两三个主妇,围着一位要饭的女人问长问短。女人坐在巷心的石板上,头上缠着粗布条,边上放着打狗棍,嘴角沾了不少红汁,捧着一个大碗,大口大口地吃着。碗里是满满的米饭和苋菜。听说女人刚生孩子,孩子一生出来就送人了。

 

本地也有家穷的男青年,娶不上本地媳妇,就娶要饭的女孩,或带着孩子的女人。塆里有一个小伙,父母早亡,兄弟俩相依为命,借住在队屋里,哥哥在三年自然灾害时饿死了。他一直娶不到媳妇,被安排去了“三线”工地,回来时带回来一个陕西的媳妇。

 

几十年之后,夫妻俩有自家的小楼,儿孙满堂,媳妇开口已经完全是本地口音。她一直和娘家保持着联系,最近据说娘家那边的生活也好起来了。

 

记忆中最后一次见到要饭的人,是在1980年代初的学校门口。爷爷带着小孙女,拿自制的毛笔换吃的。平时冷面的门房老人,给了爷孙俩一大海碗饭菜。爷孙俩蹲在一起,眼睛紧盯着碗,似乎周围的世界已不存在。爷爷胡子一翘一翘,一边嘴里咀嚼着,一边用手里刚折的两根树枝,颤颤巍巍地把菜扒拉到孙女一边。

 

小女孩如果还活着,应该四十多岁了,早就不再要饭了吧。

 

1963年,陈毅外长说“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弹”,引得香港的金庸发社论《要裤子不要核子》。当年的国家,国贫,家穷,裤子核子都缺,为了造核子,就得当裤子。

 

而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英雄群体,让国有了核子;以袁隆平为代表的英雄群体,让天下再无饿殍。(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