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医说的是“身心灵”,做的是1462项指标

炁子 炁子 2023-11-22

 

多读炁子文,少交智商税。

 

看不到、看不全炁(音qi)子的原创文章?常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如果已经关注了微信公众号“炁子”,可能没有加星标。一个,是从其他平台读到的,而各平台有自己的审核机制,未必每篇都放行。对此,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是关注微信公众号“炁子”、并“设为星标”。

 

如下是本篇的正文:

 

炁子上一篇原创《<黄帝内经>问世的时候,人们才减寿得厉害?这次干脆讲个明白》,从读者对《黄帝内经》成书时的人均寿命“半百而衰”产生质疑,引发了展开讲祖先寿命的机缘,得出了“中国人均历史寿命20-30岁”之说不可采信的结论。

 

我们讲中西医之争这个大主题,插进来这么一篇,更大的价值在于,给以前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曾经蔑视《黄帝内经》的君子,打开一扇门,从此可以试着以敬重的态度,来了解两千年前祖先对人类健康的系统观,来了解《黄帝内经》背后中华文明的哲学智慧。

 

回到主线,我们顺着写中西医之争的大思路,继续写西医对“健康”的认知。

 

要说西医,依然是追本溯源。我们先追到西医的鼻祖——希波克拉底。


 

1.2000年前,希波克拉底怎么看“健康”?

 

希氏有一些传世的著作。他对健康的定义,见于其《文集·自然人性论》的第四章。

 

在这一章节,希氏提到了四体液理论。希氏认为,构成人体的四种体液,处于平衡状态时,人就会享有健康。

 

他认为人所以会得病,是由于四种液体不平衡造成的。而液体失调,又是外界因素,像地理位置、土壤、气候、风向、水源、水、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影响的结果。

 

希氏在世的时间,恰好处在中国的战国时期。也就是说,大约和我们的扁鹊、《黄帝内经》问世,在同一时期。

 

在那个年代,交通、通讯远没有今天便捷。希氏在古希腊的一座孤岛上行医,与我中华隔着千山万水,但他对健康的认知,却殊途同归,展现出了与东方文明神似的一面。

 

你看啊,“四体液理论”,与我们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不是神似?

 

有的君子可能立即就会指出,这哪儿跟哪儿啊,“四体液理论”是啥啥,阴阳五行理论又是啥啥,而且,西医早就抛弃了“四体液理论”……

 

是的,不过请注意炁子用的词,是“神似”。

 

几百年来,西式思维连同其知识体系、坚船利炮、麦当劳好莱坞,一股脑地占领了全球各个角落。这样一个历史进程,牵出了一个因果链,就是世人被熏习出还原论的思维惯性——总是下意识地找不同,而不是找相同。

 

“四体液理论”与阴阳五行,在具体内容上,自然不是一回事。可是,如果我们“找相同”,就能感觉到二者的逻辑、甚至结构上的相似。

 

哪儿相似呢?

 

二者都认为,人体有若干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基元,这些基元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人体系统。这个系统平衡、和谐,就是健康。

 

不同之处仅在于,希氏认为人体基元是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东方的中医认为人体基元是对立统一的阴阳,进一步划分,则有金、木、水、火、土。

 

希氏不仅在对人体健康的观念上,与中医一样持有系统观,他对健康和疾病的一些名言,也与中医异曲同工。

 

比如,希氏认为,“我们体内的自然疗愈力是获得康复的最大力量”。这和《黄帝内经》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换了个表达方式啊。

 

希氏的其他名言,一样和中医相同或类似:

 

“医生的天职是尽可能利用、帮助、激发、调动人体的能力,而不是去取而代之。”

(中医认为,患者只是阴阳失调,医者的作用只是帮助患者调回平衡状态。)

 

“让食物变成药物,而不要把药物当成食物。”

(中医认为,医食同源,是药三分毒。)

 

“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得病比知道一个人得什么病重要”

(中医认为,辨证施治,因人制宜。)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西医的鼻祖、2000年前的希波克拉底,对人类健康的观念,与东方的中医惊人地相似。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2000年前的古中医、古西医在核心理念上近乎一致,那么,2000年之后,又何来泾渭分明、乃至纷争百年之久呢?

 

这个谜,我们先放一放,接着看2000年之后的现在,西方辞书对“健康”的定义。


 

2.2000年后,西方怎么定义“健康”?

 

我们选《韦氏大词典》吧。米国是当今世界超级霸王,西医最发达的地方,来看它的权威词典是怎么定义“健康”的。

 

如图所示,“韦氏”对健康(health)的定义有两句话。

 

第一句话:身、心、灵处于良好的状态。第二句话:特别是免于身体疾病或痛苦。

 

这两句话很有趣。

 

第一句,看到了吗?哇噻,西医也讲“身、心、灵”啊!不知西医粉们会不会吃惊,“身、心、灵”这种刺眼的字眼,不是中医行骗专用的口头禅吗?怎么西人的权威词典也这么瞎忽悠?

 

还记得炁子在《上古时代的远祖,真像现代人鄙视的寿命低吗?》一文中毛教员的那句话吗?“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很多君子,不知不觉中交了高额的智商税,为啥?不调查清楚状况,没有系统的、科学的思维习惯,看到什么立即贴个“标签”,人云亦云,当了别人观点的无脑复读机。

 

当然,处在如今的信息互联时代,人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太大,没有办法去追根溯源、花调查的硬功夫。为节省时间成本,只好当个无脑复读机。

 

那么,当代人选择睿智的、值得采信的信息源,就尤为重要。所以,多读炁子文,少交智商税。

 

再看第二句。“韦氏”说健康,在身、心、灵三者之中,“特别是”免于身体的疾病或痛苦。

 

看到了吗?落脚点还是放到了“身体”上。

 

在西医看来,健康,肉身是关键。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希波克拉底的健康理念之谜。

 

2000年前的希氏,对健康的理念与东方文明如出一辙,那后来为什么分道扬镳了呢?

 

答案在于:西医从希氏开始,开辟了一条解剖学的路子,对人身如庖丁解牛,观察、分解人类肉身的各个部分,逐渐形成了还原论的治疗思想,与秉持系统观的中医渐行渐远。

 

下面,炁子要引用一段恩格斯的话。中译经典,但有点佶屈聱牙。为了准确采信,忍一忍吧。

 

恩格斯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概略意思就是,古希腊是(西方)自然科学的摇篮。现代科学都可以在古希腊找到源头。

 

这也是“言必称希腊”的由来。

 

在古希腊那个摇篮,诞生了以数学、逻辑和实验为代表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论。

 

数学、逻辑和实验,是那个时空下的大神们,包括希波克拉底,也包括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众位君子,做调查研究的精锐工具。

 

所以,2000年前后的希波克拉底、《韦氏大词典》,草蛇灰线,“身心灵”系统观若隐若现。同时,数学、逻辑和实验的沃土,在西方产出的是生理和器官分科、仪器量化诊断、手术刀和人工化合药物治疗的模式。

 

按1985年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表述,“健康可用可测量的数值(如身高、体重、体温、脉搏、血压、视力等)来衡量。”

 

理论上的渊源承继脉络,闹明白了,那再来看看我们日常生活接触到的西医,是怎么判断人类健康的。毕竟,鞋合不合脚,自己最清楚。


 

3.你是否健康,当代西医怎么判?

 

过去,得了病,瞧大夫。

 

到哪儿去瞧?大夫家里,或者一间小诊所,或者碰上个走方郎中。

 

现在呢,得了病,上医院。

 

上什么医院?西医院、西医化的中医院。找纯正把脉中医的,已经很少见了。

 

医院长什么样?熙熙攘攘、宽敞亮堂、大楼逶迤相连。

 

到了医院,挂上了号、挂对了号、找对了门、排到你了。主诉之后,医生怎么判断你是不是不健康、得病了?

 

医生会开一大摞的检查单,血常规、尿常规、CT、核磁啥的,你再去缴费、在迷宫一样的楼里问来问去、窜上窜下,一个一个地做仪器检查,然后等待出结果。快的一两个小时,慢的得几天几周。

 

检查结果收集齐了,再回到门诊医生那里,医生判读了你所有的检查结果,才可以正式开始诊断。

 

如果从你的检查结果里,判读出你的量化指标超标,嗯,那就是病了,不健康。

 

还记得上边《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说了,“健康可用可测量的数值(如身高、体重、体温、脉搏、血压、视力等)来衡量。”

 

一般都是明显感觉身体哪儿不对劲,才上医院。平时呢?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也越来越普及了。

 

健康体检,就是在没有病症的情况下,查一查自己的肉身是不是健康。

 

怎么查?当然一样是查种种、种种的量化指标。

 

常规体检三大块:

 

一是体格检查,包括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专科检查。

 

二是功能检查,包括心电图、X光、B超(包括肝、胆、脾、肾;甲状腺和生殖系统)等影像学检查。

 

三是化验检查,包括血、尿、便三大常规及生化(内含:血糖、肾功、尿酸、钾、纳钙等基本微量元素)、血脂、肝功、乙肝五项、甲功5项、肿瘤标记物。

 

也有定向检查量化指标的。

 

比如要查血脂,就得查血脂7项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比如要查肝功能,就得查13项: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或AKP)、蛋白组合四项、胆红素组合三项、总胆汁酸、胆碱酯酶。

 

举了两个例子,够够的吧?有君子还想继续看吗?不会有。

 

不过,一定有君子会好奇,这样的量化检查项目,一共有多少个?

 

来来,答案在这里:

 

国家2013年版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一共包括检验项目1462项。其中,临床体液、血液专业360项,临床化学检验专业347项,临床免疫、血清学专业458项,临床微生物学专业152项,临床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专业145项。

 

1462项!想像得到吗?

 

你健康不健康,就是1462项指标的值说了算。

 

西医技术手段的极致,体现在重症监护病房(ICU)。

 

ICU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CPM关节运动治疗护理器……等设备。

 

这一套密集现代科技成果打造的ICU,可以高度维系人肉身的生命体征,可以操纵一个濒死的人悬停在生死之间。

 

在拥有这种超能力的西医眼中,对人的“健康”如何定义,似乎已不多么重要了。

 

如果说中医是把人拽回大自然,那么西医,就是把人拉进实验室。


 

4.小结

 

2000年前,西医的鼻祖希波克拉底,虽拥有和阴阳五行类似的“健康”系统观,但在古希腊以数学、逻辑和实验为代表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论环境下,开启了解剖学开路的还原论治疗思想,让2000年后的“健康”用千种量化数值来衡量,甚至威猛的ICU可以把硬核的“健康”定义化为绕指柔。

 

这段话有点文绉绉,简单讲就是,当代西医用量化指标,来定义“健康”。

 

炁子通过前面5篇原创文章,对中西医之争的话题,已经梳理的变量、空间、时间和目标。从目标开始,中西医的分歧就很大了。

 

虽然中西医的目标都是患者“健康”,但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体自身、人体与自然和社会的系统平衡,而西医则认为,“健康”就是一系列量化指标没出格。

 

从下一篇开始,炁子要分析中西医一个个属性的差异。那时,君子们会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医粉、西医粉的争吵,为什么是鸡同鸭讲。

 

如果喜欢炁子(微信公众号“炁子”)的这篇原创文章,就打赏一杯茶钱?戳戳点点、在看、转发,古道热肠,温暖、鼓励炁子做得更好!

 

微信公众号“炁子”推出时间晚,没有留言功能,互动不便。为更好地了解读者君的想法、对炁子写作的期望,炁子做了个“戏折子”,请君“点戏”。票数集中的优先,请理解和支持,谢谢。

 


犀利思维,稳健人生。复杂的现实世界,都由1+1=2构建;复杂的虚拟世界,都由1+1=10构建。按模型去系统思维,产出的结果在很多时候,绝对碾压未经训练的随意思维。持续了解、熏习炁子终极思维模型,将有助于你持续提升思维产出的质量让你拥有一双分辨变幻莫测世界的慧眼,在紧要人生关口做出最佳决策。欢迎投缘的君子,和炁子做朋友,和时间做朋友,闻、思、修日日新,从此走上思维睿智、人生圆融的坦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