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宫院刊 | 李松阳 徐怡涛 罗汝鹏:浙江绍兴兰若寺宋墓仿木斗栱构件复原初步研究

李松阳 徐怡涛等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4-02-05


兰若寺宋墓出土仿木斗栱构件共有三种材等,本文主要介绍最具代表性的40毫米材高构件的复原成果。研究表明,兰若寺仿木斗栱的设计应主要参考了《营造法式》,兼容部分地方形制,并基于材料特性做了灵活处理。该成果对于研究南宋建筑史,填补南宋官式建筑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绍兴兰若寺宋墓仿木斗栱构件复原初步研究*



李松阳 徐怡涛 罗汝鹏




一  考古发掘概述




>>>>

(一) 遗址发掘


兰若寺宋代墓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东部山谷。墓向北偏西37°,含三级渐升台地,地表建筑遗迹众多,沿中轴线自低到高依次为神道、门殿、东西配殿、享殿、拜台、墓室,两侧有小型院落、陶窑。墓园出土遗物主要为陶瓷片和建筑构件〔图一〕


图一   墓园平面图


墓室位于墓园最高处,盗扰严重。墓室为双室石藏子,其上填土,至地表平铺一层方砖,一层乱石,范围方形,无隆起封土。乱石外围铺路,四角有阙楼残基,阙间由墙体连接。石藏子正前方有须弥座、蓄水池、坊门残基等遗迹。墓室内出土了铜镜、漆皮、铁券、陶俑残块、墓志碎片等少量随葬品〔图二〕


图二    墓室平面图


遗址地层仅二层,除墓室外扰动较少。未发现墓葬年代、墓主人身份信息,但根据墓园建制、出土瓷片等,推测该墓为南宋中后期高等级墓葬,且墓主具有皇家身份。


>>>>

(二) 构件发掘


兰若寺建筑构件集中出土于墓室地表的阙楼和围墙四周,数量巨大,均为陶制,出土时破碎严重。少量出土于拜台和大殿后部,推测是人为丢弃,或被山洪冲下山坡。总体而言,出土构件分布较为集中,年代单纯,扰动较少〔图三〕


图三    仿木构件埋藏情况


发掘现场对建筑构件予以全部提取,按实际所在探方进行编号、装箱,存入库房后予以清洗、登记,部分散件和仍咬合在一起的构件不清洗,留作标本。最终清理出土构件共计236箱,20000余残块。


经过整理,此批建筑构件种类包括仿木构斗栱、柱、格子门等,以及大量屋顶瓦件,推测可拼成一完整建筑。斗栱构件包含栱、昂、斗、耍头等几大类,构件上普遍存在卯口,表面无彩绘、无文字,可知原斗栱是由各单体构件组合而成。


二  研究背景与方法




仿木建筑构件常见于浙江宋代墓葬,但目前缺少专门研究,仅知用于地表阙楼。王一臻曾对兰若寺仿木建筑构件进行过初步复原,提出了阙楼整体复原方案,但随着整理工作不断推进,其成果可作进一步更新〔图四〕


图四    两种阙楼复原方案


对兰若寺仿木建筑构件进行研究的首要目的,在于科学、完整地复原阙楼。方法上强调建筑考古积极、动态地介入田野考古工作,工作程序上室内整理与复原研究同时进行,互相配合。


兰若寺仿木构件的复原,依据主要有四:考古发掘信息、《营造法式》、江南宋元时期为主的木构和仿木构建筑遗存、构件自身的形制规律。四者中,考古发掘信息是复原的首要基础;结合构件种类、形制以及墓葬年代、等级判断,《营造法式》应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而相近时空框架内的建筑遗存可作为重要的实物参考;在构件表面无文字的前提下,构件自身的加工规律,可验证各复原假设,并发挥提示作用。


在所有出土构件中,斗栱构件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细部加工做法也最为复杂,是目前整理工作的核心。考虑到原物脆弱、残破,并存在锈蚀、形变,因此整理过程中还采用了辅助技术手段。例如构件精细测绘,利用AutoCAD、Rhino等计算机制图、建模软件进行虚拟复原等,并制作木材、石膏和3D打印模型,以真实尺度校验虚拟复原〔图五〕


图五   3D打印1:4斗栱构件


目前发现所有斗栱构件可划分为三个材等〔图六〕。按栱的截面尺度,分别约为40毫米×25毫米,65毫米×40毫米,80毫米×40毫米。其中40毫米材高构件数量最大,构件种类最多,远远超过其他两种材等构件。限于篇幅,本文选取40毫米材等斗栱构件作为主要介绍对象。


图六   三种材等


三  斗栱构件复原




>>>>

(一)考古信息提炼


兰若寺遗址仿木斗栱构件出土时大多散乱破碎,且表面无文字,欲将其复原需先从考古信息中提炼基点。


1. 栌斗、横栱组合


发掘过程中保留的咬合构件,显示了构件原本的组合关系。标本M1T1906②:719〔图七〕为一斗两双头栱组合(简称组合1)。斗平面方形,十字口,四耳,有斗䫜,两双头栱材高均为40毫米,因此该斗与栱应属同材等构件。


图七    斗栱组合标本


该斗体积较大,总高17分°,耳、平、欹高度比接近2:1:2,底面各边内收4分°,斗口宽10分°,斗䫜明显,整体接近于《营造法式》中的“栌斗”[表一]。随着整理深入,确定该斗为同材等斗类构件最大者,故为栌斗无疑。


表一  栌斗尺度表


据《营造法式》,栌斗口内,若斗口跳则为华栱令栱相交,否则为华栱与泥道栱相交。比较两双头栱(简称G1、G2),二者尺寸相同,均为三栱瓣,开口一上一下相咬合,二者主要区别在于栱眼。


栱眼形制有二,一为垂直压入栱身的隐刻栱眼,一为弧形的琴面栱眼[表二]。《营造法式》对栱眼形制无规定,原书所载图样,泥道栱、华栱均为隐刻栱眼。实物遗存方面,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隐刻栱眼用于华栱,琴面栱眼用于横栱,类似做法还见于宁波横省石牌坊〔图八至图十一〕


表二   G1与G2形制表

图八   隐刻栱眼

图九   琴面栱眼

图十   宁波保国寺大殿华栱隐刻栱眼和泥道栱琴面栱眼

图十一   宁波横省石牌坊华栱隐刻栱眼


基于以上信息和大量拼对试验,笔者发现,该材等构件中,隐刻栱眼为华栱专用,琴面栱眼为横栱专用,用法与保国寺北宋斗栱相似。另外,兰若寺栱眼分布具有指示看面的功能,如G1一个栱头两侧都有隐刻栱眼,指示两侧都可见,符合外檐出跳华栱的视觉效果,另一栱头无栱眼,说明里转斗栱不供观赏(详见下文分析);G2两栱眼异端同侧,意指无栱眼的一侧为背面,符合横栱的视觉效果。综上基本可以确定,组合1中斗为栌斗,G1为华栱,G2的确定需再作研究。


2. 令栱、卷云耍头组合


组合标本M1T1806②:179(简称组合2)为一横栱(简称G3)与一卷云头相咬合〔图十二〕,卷云头后尾残缺。图中器物编号与《他是谁——探秘兰若寺大墓》图录编号一致。G3长约64分°,四栱瓣,栱瓣折角处阴刻五道短竖痕〔图十三〕


图十二   出土标本组合

图十三   栱瓣刻痕


兰若寺栱类构件中栱瓣刻痕出现较少,值得特别关注。G3用刻痕特别示意五栱瓣,数量符合《营造法式》令栱形制。从仿木构件长度较实际木构偏短的一般规律来看,G3为令栱的可能性最大。卷云头《营造法式》无载,类似用法可见于宁波横省石牌坊〔图十四〕,用作耍头。综合判断,组合2为令栱与卷云耍头的组合。


图十四   宁波横省石牌坊卷云耍头


G3令栱的确定,从形制上排除了G2为令栱的可能,故G2当为泥道栱。相比《营造法式》,此令栱与泥道栱均缩短,但令栱仍然比泥道栱长约10分°,构件间的比例关系与《营造法式》相符。


>>>>

(二)栱


前述考古信息中提炼的形制规律,涉及斗、栱、耍头等构件,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推进,从而对各构件做更为细化的复原归位。40毫米材高构件中的栱类残块数量最大,也最富于变化,故作首先介绍。



1. 形制规律


经过总结,栱类构件存在以下主要形制规律。



(1)栱头:栱头前端截面均与栱身垂直。根据栱头个数可分为单头栱、双头栱两大类,单头栱全部用于转角铺作〔图十五,图十六〕


图十五   双头栱

图十六   单头栱


(2)抹斜面:单头栱中,有的末端做成45°抹斜面。此类单头栱均为转角铺作中含慢栱的列栱,且一般含正侧两个方向的对称型。抹斜面系由角缝构件截断所致,详见下文分析〔图十七,图十八〕


图十七    单头栱抹斜面

图十八   抹斜面顶视图


(3)足材栱:只用于角华栱,其余全部为单材栱。


(4)栱眼:隐刻栱眼用于华栱,琴面栱眼用于横栱。有栱眼的一面表示的是外檐斗栱的外侧可见面。列栱交角处存在特殊用法,详见下文分析。


(5)栱瓣:大多数栱头只做三栱瓣,仅角华栱、令栱为四栱瓣。少数有栱瓣刻痕者,以刻痕指示的栱瓣数为准。


2. 柱头(补间)铺作用栱


基于考古信息中提炼出的泥道栱、令栱尺度,以及《营造法式》“慢栱>令栱>瓜子栱=泥道栱”的比例关系,可以分拣出其他横栱[表三]。总体而言,各横栱规律性明显,如长度均较《营造法式》缩短约10分°,泥道栱与瓜子栱虽长度相同,但开口方向不同。


表三  栱类构件关键形制表


二跳华栱较为特殊。该完整构件(标本MIT1906:181)为双头栱,一栱头双隐刻栱眼,一栱头无栱眼,两头均为三栱瓣,无栱瓣刻痕,栱身双开口,均向下〔图十九〕。该构件还出土了组合标本MIT1404④:73,华栱头与一瓜子栱咬合〔图二十〕。若将该华栱安置于二跳位置,则另一开口可与泥道慢栱咬合,如此,则里转部分便严重缩短,仅比里转一跳栱头长10毫米,若依木构斗栱制作方法,该二跳华栱栱身若开三口则较为合理。类比已拼对出的完整五铺作双杪转角铺作,本文认为,此构件即为柱头铺作之二跳华栱,其里转系有意减省。


图十九    二跳华栱正视图

图二十   二跳华栱组合构件标本


3. 转角铺作用栱


(1)角华栱


角缝构件有其专门的制作规律,以角华栱为例,栱头为足材栱,四栱瓣,无栱瓣刻痕。栱头后接长板,长板前端有垂直、居中突起的棱,夹角为90°,置于角缝方向的列栱夹角内〔图二十一〕


图二十一   一跳角华栱


一跳角华栱底部开口,可与角栌斗咬合;二跳角华栱底部无开口,后尾亦有长板,叠放在一跳角华栱之上〔图二十二〕,两跳后尾形成一道大的封闭立面,截断了第一跳以上的多道列栱和出跳构件的后尾,从而形成其他构件上的抹斜面。


图二十二   二跳角华栱叠放关系


(2)列栱


①泥道栱与华栱出跳相列:该构件有组合标本出土。可知为双栱头,一头单隐刻栱眼,一头单琴面栱眼,两栱眼不同侧。栱身开一口,根据开口方向可分为向上、向下两型,咬合后,正侧方向华栱朝向角华栱的一侧无栱眼〔图二十三〕。栱眼符合华栱与瓜子栱相列的要求。


图二十三   华栱与泥道栱出跳相列


②瓜子栱与小栱头出跳相列:双栱头,一头单琴面栱眼,普通瓜子栱做法;一头双栱眼(隐刻栱眼+小栱眼),三栱瓣附三刻痕,栱身双开口,根据小栱眼后开口方向可分为向上、向下两型,咬合后,小栱眼相向于、华栱眼相背于角缝构件。此双栱眼栱头出跳长度与华栱一致,完全咬合上层横栱,长于《营造法式》规定的小栱头长度〔图二十四〕


图二十四    瓜子栱与小栱头相列


与瓜子栱相列之栱,《营造法式》记载了两种,若用于平坐则与华栱相列,否则与小栱头相列。笔者推测,兰若寺工匠在此处的做法是将二者合二为一,即,此相交出跳的栱头,尺度上是华栱,但在细节形制上按小栱头制作。如此,该列栱构件在五铺作单杪单下昂、双杪转角铺作都可使用,其上均施散斗承接耍头,小栱头、切几头在结构层面被完全减省,但此做法是否指示平坐斗栱,从总体复原成果来看,仍然存疑。


关于此做法的原因,可能是工匠出于实操层面的特殊处理。转角铺作结构复杂,工匠基于构件体积微小,并为简化构件交接节省工本,故选用了华栱头,但还是在华栱头的不可见侧刻了小栱眼,并做三栱瓣及三道刻痕,起强调作用。而此处的小栱头减省,与后世木构斗栱的发展趋势一致,或可视为其先导。


③令栱与瓜子栱出跳相列:上述瓜子栱与小栱头的相列方式,直接导致了转角铺作中令栱、鸳鸯交手栱这一长构件的简化,而代之以三卯口直身双头栱构件,一头为令栱,一头为稍短之瓜子栱,相交出跳处上下开口可咬合〔图二十五〕


图二十五    令栱与瓜子栱出跳相列


其他列栱中,凡含有慢栱的列栱均被角缝构件截断,形成对称的,有抹斜面的单头栱。根据组合层位的空缺关系,可快速确定形制。


(3)鸳鸯交手栱


该材等斗栱构件中发现有明确的鸳鸯交手栱,其余两材等中均无。交手位置用阴线刻出。目前共清点出鸳鸯交手栱10种,均较为残破,无法复位。推测用于转角铺作,且可能存在附角斗栱〔图二十六〕


图二十六   鸳鸯交手栱


4. 阴角斗栱构件


单头栱构件中,有一对抹斜横栱较为特殊,其栱眼朝向角华栱,与常规转角铺作相反。通过拼对,发现其对应的斗栱组合为五铺作双杪阴角斗栱,即内转角铺作,该横栱为扶壁慢栱〔图二十七〕


图二十七    阴角泥道慢栱


另外,此阴角斗栱用到了一种特殊的单头栱,后尾垂直截断,下端开一小口〔图二十八〕。通过拼对,此小口刚好与阴角斗栱中泥道栱头的散斗斗耳咬合,垂直截面抵于泥道慢栱栱身,从而得到了此斗栱的完整形象。该栱头按层位相当于一件缩小的华栱,因此使用了隐刻栱眼,并用栱瓣刻痕指示四栱瓣。根据阙楼平面,阴角斗栱应置于子阙与母阙相接处〔图二十九,图三十〕


图二十八   阴角华栱

图二十九   阴角斗栱复原示意图

图三十   阙楼平面示意图


>>>>

(三)昂


40毫米材等斗栱构件中含有大量昂头,分下昂、上昂两大类。下昂头均为琴面昂,昂面起棱,昂嘴扁五边形,昂头斜度17-27°不等,24°居多。上昂头为上昂、鞾楔合体构件。昂类构件复原参考《营造法式》,栱类构件中的形制规律在昂类构件中亦多适用。


1. 下昂


(1)柱头铺作下昂:整体修长,昂身倾斜向上,昂尾顶部取平,与木构下昂相似。根据昂身下皮开口数量,可分为两型。


A型:上皮二口,下皮一口〔图三十一〕


图三十一   A型下昂


B型:上皮二口,下皮二口〔图三十二〕


图三十二   B型下昂


A型用于五铺作单杪单下昂斗栱,昂头开口安置昂头交互斗,上皮第二口安置慢栱,下皮开口搭在华栱跳头的瓜子栱背上。B型用法有二,若用于五铺作单杪单下昂斗栱,则下皮增开之口可与开口的枋咬合;若用于六铺作单杪双下昂斗栱,则该口刚好搭于华栱跳头的慢栱之上。


(2)转角铺作下昂:该下昂亦整体倾斜,上下皮各二口;突出特征在于后尾有抹斜面, 一个位于昂尾,一个位于昂身下皮开口中。昂尾抹斜面嵌入角昂后尾宽板上皮预留的槽口中,另一个抹斜面贴在角昂后尾的宽板上。抹斜做法与栱一致,根据抹斜面方向,可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型〔图三十三〕


图三十三   转角铺作下昂


(3)角昂:与角华栱类似,角昂的形制亦为昂头后接长板,昂头上下有竖直方向居中突起的棱〔图三十四,图三十五〕。根据有无附着华头子可分为二型,有华头子的置于一跳角华栱之上,无华头子者未得到完整复原,暂用法不明〔图三十六〕


图三十四    附华头子角昂

图三十五   角昂后背槽口

图三十六   无华头子角昂


(4)闹昂


昂头与横栱相连,整个构件开二口。跟据昂头一端的开口方向可分为两型。昂头做法与前述各下昂相同。栱头有一个琴面栱眼,栱头长度稍长于瓜子栱,短于令栱、慢栱。两构件通过昂头处的上下开口可以咬合,根据拼对,该构件为转角铺作中瓜子栱与闹昂出跳相列〔图三十七〕


图三十七    闹昂


(5)由昂


昂头后接薄长条,宽度等于材宽,厚度约合5.6分°,长条下部有垂直方向居中突起的棱。根据拼对,转角铺作两单材令栱相交出跳,跳头安置小斗承橑檐枋,栱身上皮与橑檐枋下皮之间空隙为一栔,刚好可以将此昂插入〔图三十八〕


图三十八   由昂


2. 上昂


上昂与鞾楔合并为一个构件,由一道斜刻线区分。上昂普遍较为短促,与水平方向夹角约为50°;鞾楔居中鼓起一个较大圆瓣,圆瓣以上为双S曲线,居中出小尖,下部为单S曲线,无小尖。根据现有残件来看,与上昂相接的构件类型丰富,做法特殊,但因完整件较少,用法暂不明确〔图三十九〕


图三十九   上昂鞾楔


3. 华头子


该材等构件中发现了华头子构件,双瓣,与《营造法式》形制一致。


用于柱头(补间)铺作:后尾水平伸出,无抹斜。开二口,前口向上,与瓜子栱咬合,后口向下,与泥道慢栱咬合〔图四十〕


图四十    柱头(补间)铺作华头子


用于转角铺作:后尾有抹斜面。全部只有一个开口,与瓜子栱列栱咬合。根据抹斜面方向有对称的两亚型〔图四十一〕


图四十一   转角铺作华头子


>>>>

(四)斗


40毫米材等构件中有大量斗类构件[表四],十字口、一字口、平盘斗皆备,全部有䫜,但斗口内均无隔口包耳,总体而言,据《营造法式》即可进行复原归位。


表四   斗类构件形制表


[表四],栌斗体型最大,但小于《营造法式》规定。角栌斗与普通栌斗相比,除了两只对角斗耳抹角以外,尺度上没有差别。


其余各小斗中,长、广值与《营造法式》规定基本一致,而总高及耳、平、欹高度比《营造法式》规定偏小,可能是因体积微小,难于精确控制〔图四十二〕


图四十二   角栌斗与普通栌斗


骑缝交互斗。该小斗平面方形,四耳,《营造法式》未载。相同构件又见于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补间铺作。可知该小斗置于一跳华栱与泥道栱相交处〔图四十三,图四十四〕


图四十三   方形四耳斗顶视

图四十四   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山面及后檐补间铺作


昂头、栱头交互斗。此类小斗的斗身有一缺口:入深约9毫米,高度自斗平至斗底,宽度约27毫米,基本等于材宽,该缺口两侧各有一小斗耳。根据斗口可分为平盘斗、十字口、T字口。


经拼对发现此类带缺口的小斗中,十字口小斗为昂头交互斗,斗身缺口刚好与昂身的预留部分咬合,令栱与耍头相交坐于其上〔图四十五,图四十六〕。平盘斗用于足材栱头,斗身缺口刚好与足材栱的栔相咬合,缺口高度等于栔高〔图四十七〕。以此类推,T字口小斗也可置于昂头,实际成为一个一字口的斗,但目前与其斗口对应的构件形式尚难确定〔图四十八〕


图四十五   昂头交互斗顶视

图四十六   昂头交互斗缺口

图四十七    缺口平盘斗顶视

图四十八   T字口斗顶视


>>>>

(五)耍头


1. 蚂蚱头


头部做法与《营造法式》一致,后尾短促,向上倾斜,与下昂走向一致,开一口,向上,与令栱咬合。后尾抹斜面者,系用于转角铺作〔图四十九,图五十〕


图四十九   柱头(补间)铺作耍头

图五十   转角铺作耍头


2. 卷云头


用于柱头(补间)铺作:后尾水平后延,开双口,均向上。前端开口与令栱咬合,后一开口与慢栱咬合〔图五十一〕


图五十一    柱头(补间)铺作耍头


用于转角铺作:后尾伸出有长短两亚型,均有抹斜面,均左右对称。短者置于闹翘之上,长者置于正侧方向二跳华栱之上。开口与前述三孔的列栱令栱咬合,抹斜面贴于二跳角华栱后尾的宽板之上〔图五十二,图五十三〕


图五十二   转角铺作耍头(长)

图五十三   转角铺作耍头(短)


四 铺作次序复原




目前已发现的完整斗栱构件共102种,其中已经明确知晓用途的构件有75种,占比73.5%。利用已知的75种构件,可以完整拼对出多种铺作次序形式。如下[表五]〔图五十四至图六十三〕


表五   铺作次序复原一览表

图五十四  六铺作单杪双下昂计心重栱斗栱  轴视图

图五十四  六铺作单杪双下昂计心重栱斗栱  侧视图

图五十五   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计心重栱斗栱  轴视图

图五十五   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计心重栱斗栱  侧视图

图五十六   五铺作双杪计心重栱斗栱  轴视图

图五十六   五铺作双杪计心重栱斗栱  侧视图

图五十七    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转角斗栱, 有闹昂

图五十八   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转角斗栱, 无闹昂

图五十九   五铺作双杪转角斗栱

图六十   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计心重栱造转角斗栱,无闹昂  前视图

图六十   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计心重栱造转角斗栱,无闹昂  侧视图

图六十   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计心重栱造转角斗栱,无闹昂  顶视图

图六十一   五铺作双杪阴角斗栱  轴视图

图六十一   五铺作双杪阴角斗栱  侧视图

图六十一   五铺作双杪阴角斗栱  出跳单头栱示意图

图六十二   四铺作单杪斗栱  轴视图

图六十二   四铺作单杪斗栱  侧视图

图六十三   四铺作单杪转角斗栱轴视


五 相关问题探讨




>>>>

(一) 与《营造法式》的形制比较


上述复原使用构件种类已达70%以上,铺作次序共计九种。就阙楼使用来说已十分丰富,而各类构件的庞大数量,也说明目前的复原成果应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回顾整个复原过程,《营造法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单体构件方面,复原初期面对大量散乱破碎的构件残块,《营造法式》作为构件拼对的指导框架,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营造法式》所载斗栱构件的种类及形制,在实物层面不断得到验证。小栱头、令栱栱瓣等做法,更体现了《营造法式》的约束作用。


铺作次序方面,计心重栱、令栱长于泥道栱、四铺作及以上扶壁用重栱、普遍使用耍头、形制为蚂蚱头与卷云头等做法,符合《营造法式》的主流形制,明显区别于江浙地区宋元建筑普遍流行的偷心造,无耍头等做法。蚂蚱头耍头的形制源头,更直接来自《营造法式》。而计心重栱与扶壁重栱的组合形式,在南方地区直至明代才相对普及[表六]


从构件的分析和复原来看,兰若寺斗栱形制与《营造法式》趋近度高,明显不同于相近时空范围内的其他建筑遗存,一定程度上说明其本身即可能以《营造法式》为主要设计蓝本。少量《营造法式》未载构件及形制,系地方传统的渗入或基于仿木材料特性的调整。


表六   江南地区宋元纪年建筑形制对比表


>>>>

(二)斗栱里转问题

40毫米材等仿木斗栱的外檐形象丰富,普遍较为完整,但里转斗栱却颇为减省。将各骑缝构件外檐、里转做法列举如[表七]


表七  斗栱里转做法一览表


据上表可知,木构建筑里转斗栱做法在兰若寺构件中几乎全部消失,各里转构件只有出跳构件的简单叠置,无任何横向构件,内外反差十分明显。再结合华头子、卷云耍头后尾的简易做法,以及转角铺作里转的整体性等诸多特征,可知兰若寺斗栱里转应系有意减省。


仿木斗栱减省或不做里转的做法并不罕见。山西稷山马村M3金代墓葬脱落斗栱,出跳栱的后尾垂直截断〔图六十四〕。北京故宫琉璃斗栱,每层后尾都为较长的水平延伸〔图六十五〕。以上案例都因仿木斗栱嵌入实心壁体,无对应的“室内”空间,故未做里转斗栱。而可以容人进入的仿木构建筑,则大多制作了里转斗栱,如福建顺昌县宝山寺元代石构大殿〔图六十六〕、浙江宁波天一阁明代百鹅亭〔图六十七〕


图六十四   山西稷山马村M3金墓脱落斗栱

图六十五   故宫琉璃斗栱后尾

图六十六   福建顺昌宝山寺石殿前檐斗栱

图六十七   浙江宁波百鹅亭里转斗栱


荷雅丽认为,中国古代的仿木构建筑,往往并非木构的完全复制品,而是在尽可能“忠于传统营造技术”,隐匿原材料的真实属性的基础上,保留一定自由发挥的余地,确保经济、适用。综上不难看出,仿木里转斗栱是否完整呈现,可能取决于是否为人可见。若不可见,则予以大幅减省;若可见,则在外观上予以完整呈现,但在相对隐蔽处的细部做法、结构方式上,继续予以简化。


兰若寺仿木斗栱主要用于墓室地表的阙楼之上,浙江宋墓此类阙楼多是身份的象征,仅具装饰功能,而非实用建筑。兰若寺阙楼体量较小,难以容人进入。因此可以认为,兰若寺阙楼仿木斗栱在确保了外檐的高度仿木之后,里转斗栱便予以大幅减省。上海南翔砖塔被认为是宋代原貌,其塔体实心,外檐仿木斗栱亦为分件烧制,拼合后整朵嵌入塔体。兰若寺仿木斗栱与阙楼的构造关系,可能与之类似〔图六十八〕


图六十八   上海南翔寺双塔仿木斗栱


六 结语




兰若寺仿木建筑构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斗栱构件是其重要体现,通过复原研究可形成以下认识:


1、兰若寺仿木斗栱从单体构件到铺作次序,均呈现出以《营造法式》特征为主,兼容地方做法,并基于材料特性做灵活处理的特点,对于研究《营造法式》的渊源流变及仿木构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墓主的高等级身份,兰若寺仿木斗栱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浙江南宋官式建筑遗存的空白。


2、兰若寺出土的大量仿木建筑构件为复原阙楼完整形象提供了可能,从斗栱复原可以窥探茔园地表建筑的精巧与复杂。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为其他类别构件的整理、研究和阙楼整体复原指明了方向。


3、同类考古材料在浙江及周边地区多有发现,未来的田野考古工作中,需要注意对构件的全部提取、详细记录出土位置,尤其注意对出土时尚且咬合在一起的组合构件,以及相邻构件的记录和保存;提取后不要急于清洗,以免破坏彩绘。


兰若寺仿木斗栱整理与复原工作的有效推进,得益于古代建筑考古与田野考古的动态合作,以及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内容仅为现阶段整理成果基础之上的初步研究,众多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整理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未来需加强对构件出土位置、数量的统计与分析,并对上昂、鸳鸯交手栱等构件的用法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李松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

徐怡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罗汝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宋仁桃)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宋建筑史料编年研究”(项目编号:19ZDA199)资助成果。

徐怡涛系本文第一通讯作者,电子邮箱:xuyt@pku.edu.cn;罗汝鹏系本文第二通讯作者,电子邮箱:259227457@qq.com。

本文完整注释信息请检阅纸本期刊正文。

文章由作者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欢迎读者阅读、选购纸本期刊。

敬请阅读:

李松阳 徐怡涛 罗汝鹏:《浙江绍兴兰若寺宋墓仿木斗栱构件复原初步研究》,原文拟刊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7期。

故宫院刊学术期刊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欢迎关注

天猫

故宫博物院

出版旗舰店

立即抢购

微信

故宫博物院

微信故宫书店

立即抢购

长按,识别二维码,选购纸本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出版周期: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452-7402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202/G2

语种:汉语

开本:16开

国内邮发代号:2-411,国外发行代号:MO101

每期定价:25元

订阅方式:

1、邮局统一订购

     国内邮发代号:2-411

2、线上订阅购买

    天猫淘宝旗舰店:ggcbs.tmall.com

    店内查找“期刊悦读”,选购

    点选上文二维码,通过天猫旗舰店或微信书店下单订购

投稿方式:

投稿链接:

https://ggbw.cbpt.cnki.net/EditorCN/Index.aspx

更多学术信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故宫博物院院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故宫院刊 | 李松阳 徐怡涛 罗汝鹏:浙江绍兴兰若寺宋墓仿木斗栱构件复原初步研究

李松阳 徐怡涛等 故宫博物院院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