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家可持续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共生的企业变革三部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向善实验室 Author VinZhang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参与社会价值创新,行业中对社会价值的概念认知,逐渐回到了本质,开始更多强调正外部性。
今天的话题,主要聚焦在企业,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之一,任何一家企业,当我们不再提各种概念时,可以用最原始的两个问题回答:第一,这家企业存在的理由;第二,这家企业存在的时候,会不会对社会、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可以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进行回应,并从其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顾客、股东、员工的视角提供价值主张。
曾一度,股东至上成为企业信奉的教条。但如今,股东至上已成过去,“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随着利益相关者经济的提出,企业慢慢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利益相关者,并在此基础上确认企业需要回应的核心议题。对此议题的回应,直白点,更像是一种需求的回应。
比较可惜的是,多数企业无论是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还是需要回应他们关注的议题的识别,都出现了偏离,偏离就形成了一种额外的成本负担,对自身相关议题的不回应,也增加了企业的风险以及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时的脆弱。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告别过去的股东至上的价值观,从一方至上到多方皆好进行转移。
企业存在的理由,也不再是利润最大化,而应是寻求核心利益相关者均衡的最优化的生态构建。由此引发的思考,促进了管理上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愿景和使命之外,着重提出自己的 Purpose 。
在西方,这一词汇有着文化根系,与信仰和集体的信念挂钩,企业存在的理由,也慢慢成为从个人到集体愿景的塑造,并通过企业的核心业务,去创造一个理想世界,人人都因企业受益的大同世界。比如,腾讯提出了科技向善,用户为本;依视路陆逊递卡提出了改善视力,改善生活。
观察显示,越来越多的500强企业中,慢慢提出这样一个口号或宗旨,而这个口号也逐渐用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的制定和价值创造过程的变革。
这里引出第二个问题。价值创造的变革。上面笔者提到了企业足迹的概念,举例来说,假如一家企业要养牛的,牛肉可以给客户带来价值,但是养牛过程中,畜牧业是碳排放的大户,这容易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此外,抗生素的使用也是一大问题,而已经很多证明表示,抗生素的使用,人类在食用食品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
由此可见,一个企业,虽然可以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但在生产过程,产品生产后的使用等等环节,也可能为社会和环境带来危害。这是当下大多数企业存在和没有正面回应的问题。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成为企业一直伴随的风险,而这也是为什么ESG成为主流。ESG从本质而言,更多是通过不同的指标体系去督导企业改善,但是,即便如此,如果只把ESG报告及相关工具当做一种计量工具,企业就容易造成漂白、漂绿行为,企业如果想要彻底转型,则需要自上而下进行变革,并带动全员参与。
综上,结合笔者对拥有 Purpose 社会价值企业的观察,认为企业转型,三点尤为重要。
▍第一,企业家的反思和企业目的的建立
如CVS健康、百思买、英特飞,企业的转型背景,都和企业主个人遭受外部质疑或亲近的人受到负面影响等产生的改革意愿,还有一部分企业家,本身具备企业家精神,在追求自身企业的产品、技术等为用户带来价值的同时,看到了企业核心优势的对社会的溢出效。

综上,两种都是从未意识到的场景,一种是企业家对企业可能带来负面足迹的反思,另一种是企业家对企业自身优势为社会带来正外部性的启发。对于企业家,多数人天然将他们视为唯利是图的人,忽视了企业家对社会带来的价值创造和商业所创造的繁荣。
因此,对于企业家,我们应该给予更多尊重和理解,让质疑和监督成为企业家参与企业改良的推力,而非敌对。
而作为企业家,随着外部不确定的增加,ESG与企业商业模式的结合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无论是哪一种产业中的企业都需要重构,这种重构,需要摆脱企业生产物料、生产力从自然和社会中完全索取的心态。
而是更有机的,去用机会照见机会,从整个价值创作的过程中,为利益相关者在参与中创造可持续的价值。如去重构价值链中的生产力,去为供应商、员工等提供培训或其他经济赋能,提升其生产力,从而促进价值链效率;从产品或服务角度,为低收入和偏远地区提供可负担的、可及的产品和服务;促进本地集群繁荣,在当地投资社会企业、教育等。
而企业家思维,也需要在此过程中转变,从自身的期望作为基石,为企业赋予新的内涵。这种内涵之下,企业家需要为企业注入一种文化,为企业找到存在于社会的理由,从只满足单个客户、消费者的需求去构建产品和技术,到识别更多利益相关者,根据顾客属性为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落地寻找新外延。
而当企业从企业家个人目的,变为员工、顾客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可以共同参与的事业时,其形成的涟漪效应,将为企业存在构建新的生态位,并成为构建生态的引领者。
回溯刚刚所提到的 Purpose ,企业主可以根据自身企业基因,构建一个有益于世界更美好的口号,作为企业存在的理由。这句口号,一方面可以识别出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应用途径;另一方面可以扩大生态利益相关者,为实现目的补充短版。
第二,战略对目的的回应和价值创造的重塑
在上面,笔者解释了自己对 Purpose(目的)的理解,并简单提到了一些目的实践的方式。在对许多企业观察中,制定一个基于目的的战略,企业需要首先识别机会。以此为企业未来前进的方向构建目的地。
而在识别中,同时要注意利用企业的核心资源和专有知识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创作,其往往表现为业务模型促进社会需求的解决,以此构建差异化的战略。
而之所以如此,也和任何企业都无法解决社会所有问题或承担任何代价。相反,每个公司都必须选择与其特定业务相交的问题。其他社会议程最好留给其他行业,非政府组织或政府机构中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公司。
每个特定的主体或公司,都会在不同的时期,以及其特定时期的资源和长期沉淀的核心优势去创造特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机会识别找到自己的目的地,并根据目的地去重塑价值创造的过程和协作方式,将业务和价值链调整,与社会价值创造和经济价值创造相结合,这是企业构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的根本。
总结来看,企业可以通过几个路径和纬度作为制定社会价值战略的指导方针:
- 进行机会识别。通过企业积累的核心资产和业务优势去找到与自身紧密相关的社会或环境议题。换言之,以投资的心态,通过投资可以增强企业创新、价值链和业务等,来释放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在此过程中实现共生。
- 为战略构建独特的价值主张。战略的核心是独特的价值主张,通过机会的识别,将社会影响力嵌入到业务中,将社会影响力作为业务价值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此,构建融合双重价值的社会化商业模式。以依视路陆逊迪卡为例,其通过社会化商业模式,投资于社会企业,在偏远社区,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可负担的视光服务和配镜,其通过控制材质的不同,在保证产品使用质量的同时,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产品。此外其为欠发达地区提供的验光师、配镜师的培训,也促进了当地就业。
融合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模式,还有许多,但多数而言和企业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可负担和可及性的补充、价值链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塑有关。
- 设定可行的变革路径。从机会识别到最终双重价值的产生,需要切实可行的路径和增强环路。在此过程中,而如何将其落地,通常表现在产品或服务、价值链和社区关系方面,因此企业可以将增强三者在社会价值创造和自身商业价值或竞争优势提升构建可循环、弹性和可持续的增强环路,以此推动目的的达成。
除此之外,企业价值的提升和社会问题解决上做出贡献,不仅表现为利用业务优势创造正外部性,还有重塑业务过程,减少负面足迹。一个好的企业首先是一个健康的企业,同时需要生长在健康的环境里,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则是基于此,与社会、环境和人实现的一种新共生。
基于此,目的的最终达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设定特定的目标,来证明企业变革的决心,并为目标的实现,制定特有的路径,作为战略支柱,为战略匹配资源和人力、治理等,以将社会价值创造付诸于实践。
第三,内部人员和外部相关方的激发和合作方式
将企业的社会目的、社会价值或可持续发展付诸于实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的可以作为战略指北针,战略支柱可以作为最佳路线和到达的最佳工具。
但是真正驱动企业朝着目的地前进,依旧是人,换言之是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他们通过为企业提供人力和生产物料,推动企业产生价值。
以内部员工为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新时代的员工更愿意前往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公司工作,且离职率相对更低。可见,一个有目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公司在人力资源上具备优势。
一项研究表明,企业和员工关系的建立,往往可以分为工作的正式合同(包括工作描述、劳动合同和绩效等条约 );心理合同(奖励、认可、期望和承诺);文化和价值观感知和认同三部分组成。
而在与员工建立更可持续的关系时,前两种与可持续发展建立联系可以通过清晰的规则去设定和衡量。但是第三种,不仅需要员工个人遵守,还需要企业本身、企业领导者本身去尊重和践行。以此来弥合企业价值观和员工价值观之间的关联。让员工在认可以及可感知的价值观下工作,并和企业一同推动目标的达成。
因此,衡量一家企业是不是一家真正的社会价值企业时,也是如此。企业领导者参与,企业通过真实设定真实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且目标和业务形成关联,并衡量非财务目标的达成,对员工参与和最终目的的达成至关重要。
除了企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弥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定和衡量,企业主动建立自身案例(建立社会价值创造的品牌传播案例);
培养员工相关的可持续的知识和能力;通关员工公益促进参与(如越来越多的咨询公司通过志愿者为公益组织提供咨询;互联网公司开展数字化公益,倡导员工用技术赋能公益数字化建设和社会问题解决。
与此相关的案例可参考腾讯、阿里巴巴的项目);在组织内部开展创业支持和孵化(越来越多的公司投资于员工开展与公司业务和价值链契合的社会价值导向的创业)等。
除了内部,外部协同同样至关重要。任何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由单一的主体完成。企业也是如此,在兼顾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过程中,其复杂程度更高。
但这并非劣势,事物皆有两面性。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目的具有凝聚共识和扩大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在企业的变革与转型中,一方面,从自身减少负面社会和环境足迹、创造额外正外部性的角度,企业可以重塑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方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和创新型的社会企业合作,由于他们专注于解决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同时又能够成为价值链的一员,因此和社会企业采购关系的建立成为企业提升社会和环境绩效,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
此外,价值链释放社会价值和环境效益的方式不止于直接的负责任的采购。可以也可以通过与高校、相关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公共部门、银行合作投资于社区和在地集群,如帮助食品公司通过向原材料所在地的农民提供经济赋能或小额信贷、技能培训、提升作物质量和其他教育支持等,以此提升企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福祉。(与此相关的案例可查阅星巴克、雀巢在中国的共享价值项目)
通过这种方式重构的价值链和促成的在地产业集群生态,可以促成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形成新的共生,并促进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融合。
写在最后: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也好,社会价值的企业或共享价值的企业也好,甚至社会企业也好,本质上正外部性是需要一分为二来看的。
企业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创造社会价值,产品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如果仅仅关注所创造的,而忽视自身所造成的负面足迹,这种行为并不能使得一家企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也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
企业应优先回应自身的实质性议题,并勇敢面对现阶段的问题。而与此相关的ESG报告,不仅仅是呈现的显示,更应该披露出进展。
另外,在过往,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对社会企业的关注多在社会价值创造上,但是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企业本身的ESG绩效,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我们可以看到,多数社会企业并没有相应的报告机制和衡量体系,社会企业发展到今天,在笔者看来,概念本身并不是更重要的,更重要的反而是对外的目的和对承诺的兑现,而这些紧靠情怀并不可持续,就如前面提到的企业价值观和员工价值观一样,强调社会价值的社会企业,更应该塑造这种文化。
最后,留下一个小提问,你会被对环境和社会有正面效益的公司吸引吗?假如你所在的公司对外宣传如此,你在其中会认同企业所宣传的内容吗?


 社群加入 


如需转载或加入商业向善与社会目的交流群,请添加微信“17638124072”。

 企业社会目的自评 


密码:csv

指南下载 

“社会目的”付诸于实践,点击下图下载“目的指南手册”。

 推荐阅读 









 机构介绍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先声实验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