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真的没有烦恼吗?还是不认识烦恼而已? ——学习笔记之《百法明门论》

愚千一 愚千一 2024-06-17

经常有人认为自己没有烦心事,没有焦虑,没有不安,没有情绪等,总之就是没有烦恼。既然没有烦恼自然就不用去寻找解决烦恼的方法了。可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是一直都没有烦恼呢,还是偶尔没有烦恼?还是不认识烦恼而已?其实,每个人都会有烦恼的时刻,也会有没有烦恼的时刻,但如果真的了解下什么是烦恼的话,我们可能很容易发现,其实我们每天都有很多的烦恼,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更没有察觉他们罢了。


关于烦恼的讨论,可以适用于所有人,没有信仰的人会有烦恼,有信仰的人同样也会有烦恼,甚至有时候,有些烦恼还是因为有信仰而增加了的呢,当然,这不是说有信仰不好,而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烦恼,尤其当不能理解和理解不正确的时候。


事实上,想要把烦恼说清楚,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们的确很复杂,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和心理特征。所以要把它们学清楚,弄明白,就需要有对应的认知体系和思维框架了。唯识学 —— 被称作为佛学中的心理学。它就拥有这样的能力,具有最精密、最严谨的认知体系和逻辑框架,可以帮助我们一窥究竟。


可是,当我们听到唯识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心生畏惧。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即唯识学被认为是各个学派中最可怕和最难学的了,而这样的观点很容易劝退对它有兴趣的人,导致了解唯识学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其实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了。


当然,这样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唯识学里面的概念很多,术语很多,逻辑很多,所以的确有一些学习门槛,尤其是在以前普遍都是文盲的背景下。即使是参考1949年的数字,中国文盲率还在保持在80%-90%之间[注1]。但是今天,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文盲率低至3.6%,甚至连高等教育都相当普及了。这样的背景下,难道唯识学还像过去一样难学吗?未必的。尤其是对比当今更为复杂的专业来说,如医学,法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学科来说,可能唯识学还是相对容易的呢。


很多人都会选择《百法明门论》[注2] 作为学习唯识学的开始,我也不例外,《百法明门论》,即五位百法,简称《百法》,了解《百法》后,再去可以逐步学习《八识规矩颂》和《唯识三十颂》等经典,就容易多了,因此学习《百法》可以打好基础。


《百法明门论》本身是一个篇幅很短的论,全文才500多字,但因为其原文全是分类和名相,所以只看原文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多看多听一些讲解。个人至少学了4、5遍,每次都看不同的材料,不同老师的讲解。第一遍之后,完全没什么印象,什么都没记住,但是坚持了下去,到了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慢慢就记住了八识和一些重要的心所,再继续学习,就记住了更多的心所,以及八识和心所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网上有善知识提供了下面这张图,如获至宝,立马打印了出来,放在手边,随时查阅,当在学习其他唯识材料时,也经常用来参考,加深印象。慢慢地,记住的名相和关系越来越多了。总结下这个过程即是,从概念,到意义,再到关系,反复多学。


(图片来源网络)


学习《百法》后的第一个重要收获,即能够对烦恼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如上图所示,烦恼是在第二心所分类内,心所即现代心理学上说的心理状态。在《百法》里面,一共有三种类型的烦恼,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和四个不定烦恼,总共30个烦恼种类。谈到佛学,可能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贪嗔痴”三毒了。这三者也是根本烦恼里面最前面的三个烦恼,再接下来是慢(傲慢),疑(怀疑),和不正见。《百法》里面的不正见并没有展开,但因为它的重要性,图上还是展开了。其实“不正见”是非常核心的烦恼心所,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落入了其中的某一个,才会产生有“(实)我”和“我所”的想法,然后为了这个”我“和“我所”才会有一切进一步的“贪嗔痴慢疑”的观念和行为。


在以前或古代,可能大家堕入较多的是“常见” —— 即认为有一个(实)有的灵魂,很多其他宗教也常常抱有这样的观点。而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家堕入较多的则是“断见” —— 认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一了百了,不承认有生命的延续性。无论是常见还是断见,都属于“不正见”里面的“边见”,要么断要么常,都是占了一边的意思,所以叫“边见”。顺便说一声,所以现代人所谓的“断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的古印度就有了,且一直是佛学所驳斥的外道观点之一。


本文并不打算详细讲解一遍《百法》的各个名相,对于想要学习《百法》的读者,还是应该去阅读大德们的讲解,如宣化上人的讲解[注3],有些学者背景的讲解也非常精彩,可以作为参考。这里只想继续分享下个人学习后的体会—— 即相对根本烦恼,有时随烦恼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当中更容易对照,也更加精准。


二十个随烦恼又可以分成三个子类,八个小的,两个中,和十个大。随烦恼的意思是,这些烦恼会跟随着根本烦恼出现而出现。小随烦恼的意思随的时间少一些,同时升起的个数也单一。中随烦恼其次,大随烦恼则是跟随的时间是最长的了,而且多个中、大随烦恼可以同时升起,这样的危害性也更大更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小,中,大随烦恼和烦恼的表现特征是相反的,比如一些小随烦恼,如忿,恨,恼,诳等,它们的表现往往是非常强烈的,而中随烦恼,如无惭, 无愧,大随烦恼,如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散乱等,反而相对微细不容易察觉。


正是因为中、大随烦恼不容易察觉,才导致我们在日常中难以自律,无法集中,学习和工作都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应该学习的内容,学习不下去。对于应该做的事情,却不想去做。明知道是错误的习惯,就是改不过来。明明很希望培养的好习惯,却总是养不成。这些情况,都是因为不能及时察觉和制止这些中大随烦恼而造成的,反过来,想要达成目标就必须学习察觉和制止这些烦恼,这样必定能够事半功倍,顺利达成目标。而现今西方社会流行的冥想、正念、禅修等练习的目的之一,即是练习觉察和制止这些烦恼的念头,并希望将这种觉察和制止的能力从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每时每刻 —— 即当下,每一个当下。


其实佛学中所强调的重心之一,即是断除一切烦恼。从粗到细,由外及里。从小随烦恼开始,到中随烦恼,再到大随烦恼。从身业、口业到意业。从不正见(即天台中的见惑)到贪嗔痴慢疑(即天台中的思惑)。最终断除了全部的烦恼,也就算是完成了声闻乘的全部功课了,可以得到声闻四果 —— 阿罗汉了。


如果还想继续断除它们的习气,则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觉察和断除所知障了。限于篇幅,暂不展开了。毕竟,对于绝大多数的我们来说,还是应该先关注在烦恼上,学习和了解,察觉和断除。不论多少,都要努力并坚持下去,这必定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正面而巨大的改变。最后衷心期待并祝愿,我们都能早日断除烦恼和它们的习气,创造一个更好的人文生活和环境。



附录:



[注1]

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教育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6%89%AB%E7%9B%B2%E6%95%99%E8%82%B2


[注2]

大乘百法明门论_百度百科 (baidu.com)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4%B9%98%E7%99%BE%E6%B3%95%E6%98%8E%E9%97%A8%E8%AE%BA/4415737 


[注3]

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drbachinese.org)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100Dharma/contents.htm


[注4] 分别解释了每个烦恼的意义。

百法明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9%BE%E6%B3%95%E6%98%8E%E9%96%8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