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浅释忏法的逻辑

愚千一 愚千一 2022-06-16

(图片来源:继程法师)


缘起

大乘佛教里面尤其注重忏悔的修行法门,无论是汉传佛教的各种忏法,法华忏,大悲忏,弥陀忏,五十三佛忏,八十八佛忏,梁皇宝忏等。还是藏传佛教的各种咒语(应该叫真言更恰当),如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等。无论哪种忏法,都会强调其殊胜性,即能够将一切罪业忏悔清净。尤其是在弥陀信仰为主的净土法门中,以《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的“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最常见的灭罪言说之一。

以我所见所闻来说,周围的大乘佛法修行人无一不强调忏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所谓的末法时代。然而,当我们深入探讨下忏悔背后的道理时,能够完全了知,彻底了知的人却不多见。因此本文想要略述一下忏悔的逻辑,希望可以提供一点参考,启发提高对忏悔法门的认知,这样再进行忏悔时,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因为本人的水平有限,还请各位大德读者们,不吝批评指正和补充。

该选择哪种忏法或真言?

无论是忏法仪轨还是持咒,其本身都是一项重要的修行法门,从共性的角度来说,一切忏法、持咒都是广义上的禅修。以大家最熟悉的禅宗语录来说,即是“行住坐卧皆是禅”,“语默动静皆是禅”,连生活中最普通的吃饭、喝水、打柴、烧火、做饭都是禅法,更何况是专门的为修行所制定的仪轨以及真言(咒语)呢?

除了共性的角度,每一种仪轨和真言背后又有不共的地方,有各自的特色和相应的地方。如法华忏来说,即是以法华经作为整部仪轨的理论基础,对于喜爱和深信《法华经》的修行人来说就有其不共的相应力和加持力。如金刚萨埵心咒也是如此,即是以金刚萨埵为缘起,产生不共的相应力和加持力。

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背景、习惯,以口味举例,有些人喜欢吃甜的,有些人喜欢吃咸的,而有些人喜欢吃酸的,还有人喜欢吃辣的,无论是哪种,只要在健康的前提下,选择哪种都是可以的。如此丰富的仪轨和咒语也是如此,都是为了满足有不同“口味”的信众而设的。经言:“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因此,法门本身没有高下,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同时要能允许和理解,他人的方法可能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

忏法的根本逻辑(智慧篇)

无论忏法本身的宣传如何殊胜,如何有力,最根本的逻辑无非还是因缘法 —— 对于过去所犯的错误,认识它、面对它,承认它,不逃避,不再为自己寻找借口,然后有勇气去面对、去承担其一切后果。并且保证以后不再犯同类的错误,以及其他不同类错误。忏法的关键,在于提升内心承担的力量,而非否认、害怕和逃避事项上的惩罚和后果。

《大智度论》卷十说,“诸佛实语不破因缘法相”。因此忏法在因缘上也不会违背世间法。举例来说,假设A杀害了B,在铁的事实面前,无非是两种结果,A认罪,并真心忏悔,最终求得B家属的原谅,B家属出具符合法律要求的谅解书。最终A必定会是较轻的判决,但不可能直接无罪释放,因为杀害的事实依然存在,所以A还要受到应有的惩罚。另一种情况A死不悔改,不认罪,冷酷无情,冷血,甚至反社会,反人类,这种情况下,等待A的必定是重判,甚至是极端的死刑惩罚等。

以上是世间法逻辑,也是完完全全的因缘法逻辑,佛法上的忏法的逻辑也是如此。充分认识到错误,并真心悔改后,对于一切惩罚都会心甘情愿,不再抱怨,不再违抗。对于较轻的错误来说,发自内心的忏悔,则会减轻甚至完全免除惩罚。对于较重的错误来说,也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一个真心忏悔的人,对于“活罪”的部分,必定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因为这已经是最低程度的惩罚了 —— 即佛法上常说的“重罪轻报”。

因此,从智慧和逻辑的角度而言。忏法的根本在于承担责任,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一切言行,对于更严格的修行者,甚至要对待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即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念头,都应如理思维,如理作意。对于已经犯过的错误,如果还有补救的机会,则应该积极地补救,通过道歉,弥补的方式,求得原谅。对于因缘不具足时候,即无法去弥补的时候,则应该在内心真诚地忏悔,在佛菩萨面前忏悔,请佛菩萨和一切护法作证。待到以后因缘成熟时,再去主动受罚 —— 安世高的故事[1]即是后者的一个例证。

忏法的神学篇

如果对于因缘果报的基本佛理还不能彻底地理解,再加上各种忏法和咒语的各种巧妙说辞,则会不自然地进入到神学范畴了,需要仰仗依赖“信”的力量。这种情况在佛教里面的其实非常之多,尤其是以前和古代时,因为人们的教育程度普遍下,到处都是文盲,没有基本的文化知识,何谈逻辑性的知见呢?虽然当今的教育普及率已经大幅提高,文盲人数不断下降,但这种情况依旧会存在的。

以单纯的“信”的力量,也并非不好,但更多的是一种方便法,依赖的是以敬畏之心的“仰信”。这种情况下更要提防“流弊”,即是过度相信忏法的“神奇”结果,而违背了基本的因缘法,认为可以清除一切外界的果报(违缘) —— 等到真正出现违缘时,很容易信仰崩塌。笔者就听过这样的例子,一个在平时非常用功,修行非常精进的人,但因为量变没有到质变,再加上见解上的不究竟,在年老时因为感受到巨大的病苦,最终变得破口大骂三宝,认为佛法都是骗人的、虚妄的东西,从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种例子就是非常可惜、非常遗憾的了,这正是缺少了对因缘果报的基本正见,过于依赖“方便法”的情况下,掉入了“流弊”中的“陷阱”之中,可悲可叹。

安全和稳妥忏法需理事结合

最安全和最稳妥的忏法莫过于两者的结合,行解并重,理事并行。但首先,应该多多学习佛法上的善恶之别,了解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恶法),什么是无记法。其次是尽快、尽早地学习和了解因缘果报的核心教理,一切佛法的根本和核心都是因缘法,或者是以因缘法作为基础而开展的。最终,如果还能了解下方便法和究竟法的区分,深入了解究竟法(即胜义谛,空性),之后方能建立最彻底的正见。从忏悔的角度来说,最究竟的道理莫过于 —— “罪从心起将心忏,忏罪何如莫起心,罪灭心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2]。

对于理论的深入了解,对于忏罪必定会很有帮助,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无论对于理论的理解到了何种程度,从佛法上来说,作为凡夫的我们来说,虽然可以列举此生有记忆以来的很多错误,但还无法了解储存在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罪业,尤其是无始以来的罪业和微细的部分。所以我们依然需要实践各种忏法或真言(咒语),以便在事项上减少违缘,早证菩提。所以《华严经》中的《普贤行愿品》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理事结合的忏悔,必定是最安全,最稳妥的方法了,不仅可以预防上一节中提到的“流弊”,还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忏悔的力量,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略释“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的逻辑

那么,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逻辑是什么呢?如果不懂其逻辑,可能有人会挑战说,那么A杀了人,A是否可以念佛一声就免掉死罪呢?显然是不行的,前文已经叙述了死罪可免的情况,也只限于少数的真心忏悔情况,不忏悔,不认罪的情况下不仅死罪不可免,活罪也不可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又是指什么呢?

这还需要从菩萨道的完整时间跨度说起,以大乘佛法而言,成佛是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3]。一个小劫的数量级还是可以计算的,虽然计算方法有多种,但以最熟知的计算方式,不过是1679万年[4],一个大劫的时间则是13亿年。而阿僧祇的意思是无量,比天文数字还大,所以一个阿僧祇劫即是一个无比大的数乘以13亿年,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比大的数了,实在无法形容,可以简单理解为1后面一亿个零好了。而成佛的时间比此还长,一个阿僧祇劫不够,还需要三个大阿僧伽劫,有说“三”也不是具体数字,而是代表多的意思。所以根本就是一个无法明确表达的天文数字,但还是要尽量表达,那就是简约成1后面一亿亿个零吧。

那八十亿劫是多少呢?以大劫来算,不过是13亿年再乘以80亿,即1040亿亿年(1后面16个零)。这个数量在前面的数量(1后面一亿亿个零)面前还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数字了(即1后面是19个零,对比1后面一亿亿个零)。这个比喻没有体感,因此再举一例,如果把成佛的过程比作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八十亿劫不过就是一眨眼了。但无论多小,都是进步了一点点的,而不是在轮回,轮回即是在原地打转了。所以念佛一句的实际作用是说,在成佛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小步,如果不念佛,则是在轮回的原地打转,因此念佛越多,即是在成佛的路上前进得更多了,因为距离成佛更近了一点点,自然就减少了分段生死的总次数了。

以上是从逻辑的角度来阐述的“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众所周知,弥陀的净土法门时非常强调他力的,而且也是以临终往生净土为继续修行的中转站的,所以,念佛的第一目标即是保证临终往生,以此得到三种或四种不再退转的果位,最后才是毕竟成佛。这些在净土法门里面都有非常多和详细的参考了,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略释“代一切众生忏罪”的逻辑

只要紧扣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缘法即可解释一切基础佛法。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类似慈悲喜舍一样[5]。如此的修行其实是在扩大修行者本人的心量和福业。而不是真的可以超越因缘代一切众生承担真实的果报了,否则的话,一切的佛和菩萨都承诺并在实践代一切众生的法门,那为何还有如此多的众生在受苦受难呢?难道是佛菩萨的誓言是虚妄的吗?显然不是,这些都是教菩萨道行者们的修心之法,并不会违背因缘法的基本义理。所谓“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业障个人了”,即使是圆满如佛菩萨,也是“菩萨畏因”,而无法真实地代一切众生在事项上、因缘上的后果了,而只能通过教育信众们学习和深入因缘法,让众生自己来完成自我救度了。(因缘、因果即是因缘果报的简称。)

后记

无论哪种忏法,无论如何殊胜,其背后必定有理论依据的,否则就不是智慧的、正信的佛法,而变成了纯粹的信仰和纯粹的神学了。而纯粹的信仰,纯粹的神学,则非常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或者稍不留意,就堕入了“迷信”的陷阱当中了。

如果我们都能够深入了解一切修行法门背后的理论基础,我们则能向他人进行逻辑性的叙述,不仅可以增强自己对佛法的信心,还可以遣除他人对于佛法的误解了。这样才是真正的、究竟的佛陀的教育了。


最后祝大家都能早证菩提。
愚夫合十。
阿弥陀佛。


注:
[1] 《高僧传》(卷一):“高后复到广州。寻其前世害己少年。时少年尚在。高经至其家。说昔日偿对之事。并叙宿缘。欢喜相向云。吾犹有余报。今当往会稽毕对。广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资供。随高东游遂达会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乱。相打者误著高头应时陨命。”

[2] “罪从心起将心忏,忏罪何如莫起心,罪灭心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如:“罪業本空由心 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或者是“罪從心生,還從心滅”等。可参考:《邱玉琴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偈頌來源之探討》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aper/thesis/pdf/2020/20%E9%82%B1%E7%8E%89%E7%90%B4%E3%80%8C%E7%BD%AA%E5%BE%9E%E5%BF%83%E8%B5%B7%E5%B0%87%E5%BF%83%E6%87%BA%EF%BC%8C%E5%BF%83%E8%8B%A5%E6%BB%85%E6%99%82%E7%BD%AA%E4%BA%A6%E4%BA%A1%E3%80%8D%E5%81%88%E9%A0%8C%E4%BE%86%E6%BA%90%E4%B9%8B%E6%8E%A2%E8%A8%8E.pdf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9%98%BF%E5%83%A7%E7%A5%87%E5%8A%AB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AB_(%E6%99%82%E9%96%93) 
[5] 《大智度論》卷二十:“問曰:若如是深愛眾生,復何以行捨心? 答曰:行者如是觀,常不捨眾生,但念捨是三種心。何以故?妨廢餘法故。亦以是慈心欲令眾生樂,而不能令得樂;悲心欲令眾生離苦,亦不能令得離苦;行喜心時,亦不能令眾生得大喜。此但憶想,未有實事;欲令眾生得實事,當發心作佛,行六波羅蜜,具足佛法,令眾生得是實樂。以是故,捨是三心,入是捨心。復次,如慈、悲、喜心愛深故捨眾生難,是捨心故易得出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