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总要求创新,以后的博士论文怎么办?




广告

众所周知,好的研究论文的第一要素就是“创新”,无论是要求发表在高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还是博士毕业论文或其他学位论文。


近期,知乎上有人提出了一个疑问:



@韩愈字退之:


不会,因为创新也是分段位的。


史诗博士:首次发现了“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的物理规律,给出了“菜刀”的概念图,奠定了万世不易的江湖地位。


王者博士:系统性提出了菜刀的锻造理论,从无到有地打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把寒光四射的菜刀。


钻石博士:持续优化锻造工艺,提升菜刀质量,迅速扩大产能,从此菜刀走入千家万户。


以上三类博士,其成就分别在于创造概念、落地实施、量产推广,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和价值均大到不可估量,正是他们在推动科技不断进步。


这些人,在被各学科奉为圭臬的教科书绪论中都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铂金博士:成功研制出磨刀石,从而解决了菜刀的生锈及钝化问题,延长了菜刀的使用寿命。


黄金博士:对于切菜、剁肉、拍蒜、砍骨头等不同应用场景,开发出不同型号的专用菜刀。


以上两类博士依然是人中龙凤,其才华尚不足以独自开辟崭新的方向,但能够在大佬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推出子产品,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这一类群体是普通人通过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努力所能达到的最高等级。以大多数院士、知名教授、牛逼博士后以及极少数优秀博士为代表。


白银博士:基于深度学习、大数据、量子力学、人体工程学和制造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了木质刀柄流线结构对于持握舒适度的影响。


青铜博士:针对某种型号的菜刀,建立了切入角度、切入力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案板厚度等等多因子对切割效率的优化模型。


以上两类博士,要么是迎合热点炒噱头,要么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对社会的唯一贡献在于消耗科研经费。此类研究做得再花哨也不会产生任何实际作用,毕竟,就算你角度和力度算的再准,也不会有人真拿量角器和测力计对着切菜的。


此类群体以一定数量的博士生为代表,如果能在这个level拔尖,大概率能获得《*年*篇顶刊!为这个智慧与颜值并存的学霸女神/男神点赞!》的学校官微推文一篇,基本可以视为优秀博士生的天花板。


铁锈博士:首次提出了利用菜刀在人类大肠蠕动产物上进行雕刻的可行性分析。


渣渣博士:追踪Dr. Fe2O3的研究进展,并分别提出了在猪、牛、马、驴等多种动物大肠蠕动产物上进行雕刻的工艺,发表大量重要文章。


以上两类博士……算了不予置评。


就这,多少人想玩还玩不明白呢,有道是:屎上雕花真长策,赚得博士尽秃头。


但,不管怎样,你就说创没创新吧。


人类的需求永无止境,探索的脚步也绝不停息。引领风潮、开宗立派的从来都是极少数的精英,偶然灵光乍现、站在宗师肩膀上提出微小改进的科研工作者就已经能够在教科书上占有一席之地。


所以博士培养也是一样的,0.00000001%成为改变历史的大师,其他人是气氛组。


这是计划的一部分。


不用担心。


@吴辰晔:


首先,创新性确实有大有小。有些创新性,可以被称为原创性,开创了一个领域;有些创新性,是应用创新性,把新的方法或者技术迁移到其他领域。我觉得这些都是创新。比如ChatGPT现在这么火热,不仅仅是在知乎上,我相信很多科学家自己也真的在思考,自己的研究该怎么受益于ChatGPT这个产品或者这类思想呢?这样看来,ChatGPT从某种意义上,是具有一定划时代意义的,这份意义在于让大家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启发了更多的创新。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说能够发现的真理是有限的,那么或许,如果人类不会毁灭、宇宙也不会毁灭,那可能真的有江郎才尽的一天,因为或许人类那时候可以了解到宇宙的终极奥秘,甚至宇宙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值得探索的“真理”。但是,科研之路,并不完全是探求真理,而更重视的是探寻真理之路。因此,即便真理是有限的,探索真理之路也是无穷无尽的。ChatGPT这类的技术,从某种意义上,就像前些年的Transformer,更早的AlphaGo等等,启迪大家有更多探索自己领域“真理”的路,这样蛋糕就可以越做越大,给科学家开展研究的路也会越来越多。


而从另一个角度,即便真理是有限的,真理的探寻之路,或许也会像比特币挖矿一样,刚开始相对简单一些,越到后面,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挖矿好歹有一定法,而科研之路甚至没有定法,又何必担心没有科研可做呢?


我们可以担心博士生是不是过剩,因为不是所有的博士生未来都要走科研之路,现在甚至有很多博士生“大材小用”,这些确实都是现实的问题,需要大家去思考。不过,唯一不用担心的就是,再多的博士生,我相信至少在大家的有生之年,一定都有足够多有趣的科研问题值得做的~


@博士大师兄-木水:


谢邀,刚毕业博士来聊聊。


对于刚入门,甚至没入科研们的人来说,确实如此,科研创新点会越来越少;


对于科研老手来说,创新点感觉会越做越多,自己研究的几个方向、发表的几篇论文,都可以再深入挖掘、更进一步,再整几篇文章出来;


甚至牛逼的大佬都是自己新开一个领域,论文真的是发到飞起。


在传统工科中,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相对很完善、很经典,现阶段的创新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在别人的基础上考虑更多的因素、提出更复杂的公式,去发表新的论文。这就是目前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的“创新”。


@中华锦绣皮皮虾:


从博士毕业这个层面,所需要的创新只是一个大学科的一点面包屑而已,查缺补漏添砖加瓦这种活,是做不完的。


站在更宏观的一点的层面,我们目前处于传统学科日渐瓶颈而新兴领域有待发掘的低谷,这甚至可能也是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不好的原因之一。缺乏新的技术红利,只能陷入低水平内卷。目前这种蛮力苦干的氛围,实际是不利于创新的,毕竟辛苦搬砖堆东西,难以在高维度的创新中占得先机。


@会发言的人:


要求博士论文具有创新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博士生必须在该领域做出彻底革新性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可以在许多方面体现,例如开发新的方法、探索新的领域、解决现有问题的新途径等。此外,博士生也可以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批判性思考和综合性总结来达到创新性的要求。


因此,对博士生要求创新并不意味着要求他们必须做出完全革新性的研究成果,而是要求他们在其领域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和创新,即使这些贡献和创新可能只是小的改进或进一步发展。


此外,即使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失去一些创造性和创新性,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博士人数会减少。许多人在博士研究期间展示出了他们的研究天赋和技能,并为科学和工程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即使他们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再进行创新性的研究。此外,还有许多人在不同领域和行业中做出重要贡献,这些贡献可能并不是独创性的,但仍然可以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博士研究仍然可以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沐雨白:

大概100年前的1900年,开尔文爵士也觉得是这样的,他觉得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好了,就差两朵乌云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没想到100年后,居然还有人敢提这么武断的说法。


广告

来源:综合整理自知乎

 责编:Christina

 审核:Chris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 

高校纷纷布局“碳中和”为哪般?

质疑声不断,辅导员全员入编到底应不应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