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实行“有奖生娃”制,为学者生育托底


广告


写在前面

随着“放开二胎”“放开三胎”和“全面放开”的号召声响起,各行各业在生育政策上行动了起来,一系列有力度、有成效的生育鼓励政策和措施也发生在高校。女学者们是如何选择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举办的生育补贴颁奖仪式应该能给她们一些底气。

鼓励生育的号角在高校吹响




20多年前的旧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有严格规定:“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处理”(此条款于2005年被取消)。


但到了2022年,不少专家提出“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鼓励高学历人群生二孩”的建议。如今,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开设“夫妻宿舍”,为已领取结婚证的夫妻学生提供“神仙宿舍”,与之前禁止“擅自结婚”的规定形成鲜明对比,网友直呼体贴细心。


近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更是举办了生育补贴颁奖仪式,学校按照为生育二胎的教职工家庭奖励5万元、生育三胎家庭奖励10万元的规定,奖励崔晓东、赵婷婷夫妇5万元。成为全省首个实施“有奖生二胎”的高校,不知惊碎了多少学者的眼球。


实际上,专家们之所以把目光放在了“高学历人群”上,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有关。随着女性群体在博士队伍中所占的数量越来越多,“一路高龄”已成为一种常态。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1年在校女博士生占比42.18%,与1997年相比高出23.66个百分点。


高教育水平意味着漫长的学习生涯。我国应届女博士的入学就读年龄,一般集中在24-30岁之间,我国博士平均在读时间为3.54年,博士毕业生的平均年龄为33.17岁。对于女学者来所,在同龄人“抱俩抱仨”的时候,她们正在为学术科研的进步战斗着。


女学者选择“独美”,为何?




尽管有人把目光放在在在读硕博士身上,期待他们能在读书期间完成一次生育,但实际上这很难实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很不支持”女性读博期间生娃,因为,就读她的博士的话,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她表示,自己近些年指导的博士生“发表的SCI论文基本没有低于10篇的”、“每天工作大概超过12小时”,艰巨的科研任务牢牢占据了博士们的时间和精力。


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继续科教事业是主流选择,如今女学者已然成为高校的半壁江山。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0》,在2020年183.3万高校专任教师中女性占51.2%而在女性教师中,13.6%为29岁及以下,20.0%为30-34岁,22.6%为35-39岁,18.0%为40-44岁。这意味着大部分高校女教师都处于女性生育高峰期。但对于进入高校的女博士们来说,在“非升即走”的压力下,她们很可能面临着“生育”和“饭碗”之间的单选题,因此选择生育的形势似乎未能迎来太大好转


学者沈洋与李秉勤的论文《发文还是生育?中国学术界女性的雇佣合同与育儿》中提到,生育意愿与签订“非升即走”合同呈负相关。在年龄相仿的调研对象中,未签订“非升即走”合同者生育意愿最高,签订合同但已生育者的生育意愿次之,而签订该合同但未生育者的生育意愿最低。文中案例显示,某校引入“非升即走”制度后,因为没有考核期内生育延长考核期的规定,没有一个新进女教师在该时期选择生育。


哪怕解决了聘期制的问题,饭碗得到了保障,科研事业依然是女学者生育难过的一关。


《自然》杂志调查了128个国家的9000多名女性科研人员,结果显示,34%的女性会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离开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相关的全职研究岗位。对于留下的女性,养育孩子带来的影响则会逐年累计:在第一个孩子出生9年后,这些做母亲的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比做父亲的科学家平均少了10篇。


颜宁在微博上与网友的对话


根结可循,困难可破




在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二胎颁奖仪式”上,“获奖”的赵婷婷表示是学校给予了生育二胎的五个“底气”:稳定且逐年提高的工资、固定的取暖补贴、健康体检津贴、无偿使用汽车、免费子女托管和教培。


这“五个底气”不但从物质上为年轻学者抚育后代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而且在子女管理照看上给予了帮助,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年轻学者的时间和精力,让学者能够安心搞科研、钻研学术,可以说是“青椒”们的福音了。


此外,相关部门也积极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女学者的科教事业。2021年,科技部、全国妇联、教育部等 13 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支持女性科技人才。


《措施》正视了学术界的性别平等问题,对症下药提出“鼓励科研单位设立女性科研回归基金,资助女性科研人员生育后重返科研岗位,延长评聘考核期限,实行弹性工作制”,补偿了女学者因生育受影响的科研生涯。


除了上述措施,实行男女同休产假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男女同样担负起当父母的责任,那么,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对工作的影响都有限;而且,也能有效防止男女有别:女博士要休产假,男博士也要休同样的产假”(来自新京报快评)。


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此次对于学者生育实打实的鼓励措施可见,随着政策和措施的不断完善,未来高层次人才的生育顾虑必然被一步步减小。


正如歌德说:“永恒之女性,引我等向上”,在科研学术的道路上女性不能缺位。男女学者携手跨过生育关,才能科研之路走得更长更远的未来。



来源:综合自科普中国、新京报快评、澎湃新闻、慕格学术、教育部网站、科学网、《妈妈教授》、中国高等教育等

责编:阿碧

审核:嘟嘟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

清华大学,成立新学院
重磅!C9高校,成立三大学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