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睿 宁波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受教育权工作的实践与挑战

胡睿,宁波 比较教育学报
2024-09-04

作 者 简 介

胡 睿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宁 波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决策与大数据实验室研究员

摘 要

更加包容、公平、优质的全民终身受教育权是实现2030全球教育发展愿景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关注全球受教育权事业,经历了以保障人人享有基本的受教育权为重点的起步期、以倡导全民享有终身受教育权为重点的发展期、以追求更加包容、公平、优质的全民终身受教育权为重点的深化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制定全球标准、加强各国政府能力建设、开展全球调查研究以及搭建国际合作桥梁等实践路径,切实推进了全球受教育权发展。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受教育权工作也面临着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缺乏有效保障、数字技术拉大受教育权差距、气候变化加剧受教育权危机等多重挑战。

关键词:受教育权;全民终身受教育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


1948年,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被写进《世界人权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长久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为保障人人享有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做出了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然而,多重交织的全球危机严重阻碍了教育发展的步伐,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仍未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约有2.5亿儿童仍然没有进入小学,有超过五分之一的青年(16~24岁)没有接受教育、培训,也没有就业,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年轻女性;在低收入国家,有五分之三的青少年未进入中学就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憾地表示,“尽管自1990 年以来世界各国一再做出承诺,但是我们仍未能保障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普遍地享有受教育权。”在着力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全球教育发展愿景的关键时刻,聚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受教育权工作的发展历程、实践路径与现实挑战,有助于厘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受教育权工作的全局图景,明确其未来发展任务与行动路径,为实现更加包容、公平、优质的全民终身受教育权提供支持和方向。

回顾相关文献,国内外学者有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受教育权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受教育权理念的演绎进程。欧阳忠明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终身受教育权历史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终身受教育权在新时期的意蕴和价值。Souza等人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宗滴恩(1990年)到塞内加尔达喀尔(2000年),再到仁川(2015年)颁布的教育宣言中受教育权概念的演变。第二,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障某一群体受教育权利的政策与行动。石雪怡等人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促进女童教育方面的理念演变和政策举措,以及为保障残障群体的受教育权利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与实践行动;Vaughan探讨了1945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如何将女童和妇女教育列为全球优先事项的。第三,总结和反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民教育工作。窦卫霖等人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的核心在于推动教育公平;Matasci关注二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全球扫盲工作做出的贡献,但他也指出,在冷战和非殖民化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殖民地地区的教育评估引发了高度的政治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对受教育权的关注;王正青等人在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数据的基础上,总结了全民教育的成就与挑战。综上所述,有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受教育权工作的研究主题广泛、内容多元,但从全局角度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受教育权工作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当前,地区武装冲突、突发卫生事件、全球气候变化等相互交织的全球危机正严重威胁着全球受教育权工作的开展。因此,亟须厘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受教育权工作的宏观布局,以推动全球受教育权事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受教育权政策文件和相关研究报告为依据,以《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和《全球教育监测报告》(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为参考,分析并总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障受教育权的发展历程、实践路径与现实挑战。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障受教育权的发展历程

作为联合国负责教育领域的专门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成立之初就表明其使命,即“不论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七十多年来,保障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始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切的核心议题。纵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障受教育权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保障人人享有基本的受教育权为重点的起步期(1960-1989年)、以倡导全民享有终身受教育权为重点的发展期(1990-2014年)和以追求更加包容、公平、优质的全民终身受教育权为重点的深化期(2015年至今)。

(一)起步时期:保障人人享有基本的受教育权(1960—1989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民众教育权利缺乏基本保障,教育的恢复与重建迫在眉睫。在这一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保障人人享有基本的受教育权为重心,重点关注免费初等义务教育、成人扫盲教育以及人人掌握基本的读写算技能等领域,有力推动了战后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反对教育歧视公约》(Convention against Discrimination in Education,以下简称《公约》),是第一个完全针对受教育权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对推动全球受教育权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公约》秉承非歧视原则,强调教育机会均等,要求缔约国提供免费初等义务教育;普及并使人人都能够接受各种形式的中等教育;使人人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确保人人遵守法律规定的就学的义务;确保同等级的公立教育机构提供同等的教育标准、教育质量和教育条件;错过全部或部分初等教育的人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不加歧视地为教学专业人员提供培训。上述条款不仅拓展了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中“受教育权”的内涵,细化了受教育权的内容和范围,明确了全球受教育权工作的远景目标,同时也奠定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受教育权工作的行动框架。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助力下,世界受教育权事业取得了积极进展。据统计,从1950年到1970年,非洲小学生几乎增加了三倍,亚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也增加了两倍;全世界小学生人数从1960年的34200万增加到1990年的59700万;全世界的成人扫盲率预计将从1970年的60%升至2000年的79%。与此同时,终身教育理念、全民教育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初见端倪,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引领与支持下,全球受教育权工作逐渐走向全民化、终身化。

(二)发展时期:倡导全民享有终身受教育权(1990—2014 年)

步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愈发深刻。在这一背景下,倡导全民享有终身受教育权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的重点,幼儿保育与教育、普及初等教育、成人扫盲教育、女童和妇女教育、全纳教育等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点行动领域。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举行“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并通过《世界全民教育宣言》(World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 for All)。《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强调受教育权是全世界所有年龄阶段所有群体的一项基本权利,首次在行动框架中蕴藏了“终身受教育权”的思想。此后十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践行《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倡议,协同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先后举办了“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会议”(1993年)、“世界特殊需求教育大会”(1994年)等大型国际会议,为持续推进全民教育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在塞内加尔达喀尔举行的“世界教育论坛”将全民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此次论坛重申了国际社会保障全民享有终身受教育权的坚定决心。为了全面监测全民教育进程、指导全球受教育权事业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收集世界各国全民教育数据信息,并于2002年开始编制《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后更名为《全球教育监测报告》。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全民教育2000—2015年:成就与挑战》(Education for All 2000-2015: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全面回顾了全民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肯定了全民教育目标取得的积极进展。例如,在幼儿保育与教育方面,2012年全世界学前教育入学儿童人数达1.84亿,自1999年以来增加了近三分之二;在普及初等教育方面,1999年的小学净入学率为84%,预计2015年将达到93%;在性别平等方面,2015年以前将有近三分之二的国家实现初等教育中的性别均等。但遗憾的是,全民教育目标并未如期实现。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这一阶段兴起并逐渐融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受教育权工作中,为全球受教育权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深化时期:追求更加包容、公平、优质的全民终身受教育权(2015 年至今)

伴随着全民教育目标尚未实现的遗憾,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教育发展的深度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新调整航线,勾勒教育发展愿景。在新的发展阶段,追求更加包容、公平、优质的全民终身受教育权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全球受教育权工作的核心。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在韩国仁川举行世界教育论坛,大会通过了《仁川宣言2030年教育可持续发展议程:迈向包容、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Incheon Declaration: Education 2030: Towards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并提出“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即确保人人享有包容、公平、优质的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受教育权的深度融合,丰富和拓展了受教育权的时代内涵。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将“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进一步细化为七个子目标,描绘了新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宏伟蓝图,也为全球受教育权事业指明了方向。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凸显了教育的脆弱性,阻碍了全球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疫情高峰期间,16亿学生因教育机构关闭而受到波及,大量女童因疫情可能永远失去受教育机会,在非洲南部合格小学教师的比例从85%下降到65%,疫情使原来就十分有限的财政投入普遍缩减,使“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难以实现。面临多重交织的全球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中强调:“受教育权必须继续充当新的社会契约的指路明灯和坚实基础,确保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被视为构建新的社会契约的两大基本原则之一。”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障受教育权的实践路径

作为一项全球性议题,保障受教育权需要多路径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制定全球标准、加强各国政府能力建设、开展全球调查研究、搭建国际合作桥梁等实践路径,积极推进全球范围内受教育权事业的发展。

(一)制定标准:建立全球规范

建立全球标准是助力全球受教育权有效落实、规范各国实现受教育权行动的重要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利用自身全球影响力,在保障受教育权全球行动中积极发挥标准制定者的角色。《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确保充分实现受教育权而制定的最重要的国际标准,对世界范围内的受教育权行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2023年6月),已有109个国家批准《公约》。同时,它也被认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年教育议程》(Education 2030 Agenda)的基石,是推进包容、公平、优质教育的有力工具。为了推动《公约》的有效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缔约国每四年提供一次保障受教育权工作报告书,说明执行《公约》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此基础上编写全球受教育权报告,总结全球受教育权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为全球受教育权工作发展提供行动建议。

除了制定受教育权国际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致力于开发能够指导各国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行动框架,以保障全民享有优质受教育权利。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受教育权倡议组织(Right to Education Initiative)合作编写《受教育权手册》(Right to Education Handbook),在借鉴联合国受教育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受教育权倡议组织创始人卡塔琳娜·托马塞夫斯基(Katarina Tomaševski)开发的受教育权框架基础上,对现有国际法、国际公约、主要国家的法律政策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归纳了一个包容、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框架(以下简称4As框架,见表1)。4As框架以个体是否享有优质教育权为核心,包括可获得性(Auailable)、可进入性(Accessible)、可接受性(Acceptable)、可适应性(Adaptable)等优质教育体系的四个属性,经过修正与发展后的4As框架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现已成为观察和评估一个国家教育系统质量的有力的规范性分析工具。

(二)能力建设:推动政策落实

能力建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用的全球治理工具之一。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对于保障受教育权至关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向各国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工具指南等方式推动各国法律和政策的落实,加强各国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

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查各国法律建设情况、组织专题研讨会等方式为各国政府提供保障受教育权方面的政策指导与咨询。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旨在提升发展中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教育能力发展计划”(Capacity Development for Education Programme)。为了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法律建设情况,“教育能力发展计划”工作小组审查了阿富汗、柬埔寨等11个国家的与受教育权有关的法律并发布审查报告《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4:审查关于受教育权的国家立法》(Operation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4: A Review of National Legislations on the Right to Education),报告不仅详细分析了这些国家在受教育权立法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海地、喀麦隆举办专题研讨会,会议聚焦保障受教育权的现实意义、受教育权的法律建设等议题,促进了这些国家在保障受教育权方面的政策优化。

另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编写行动指南、工具手册来提升各国政府决策能力和政策执行能力,帮助各国政府克服落实受教育权的挑战。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增强各国受教育权的指导方针》(Guidelines to Strengthen the Right to Education in National Frameworks),旨在协助各国政府审查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评估国家层面的受教育权状况,并为各国提供工具支架和行动建议。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UNESCO-IIEP)专门开发了《计划实现受教育权:方法指南和工具包》(Planning to Fulfil the Right to Education: Methodological Guidelines and Toolkit),旨在为教育利益相关方审查和分析受教育权实施情况提供“脚手架”。

(三)调查研究:监测全球动态

调查研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时掌握全球受教育权工作动态、判断全球受教育权工作目标达成度、制定全球受教育权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参考依据。2002-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计出版12份《全民教育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涉及性别平等、扫盲教育、幼儿保育、边缘化群体等和全民教育密切相关的众多议题,为监测全民教育目标进展、促进全球受教育权工作提供有力支持。2016年起,《全球教育监测报告》延续《全民教育全球教育监测报告》的职责和使命,为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证据支持和参考。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对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受教育权状况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优质的学前教育是保障受教育权的起点和前提。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球193个国家的学前教育法律进行审查,并发布报告《学前教育权利:一项全球研究》(Right to Pre-primary Education: A Global Study),从法律权利的角度关注学前教育的现状,填补了现有文献在监测幼儿保育与教育权利方面的空白。高等教育权利是受教育权中关键但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尽管过去20年间世界各地高等教育入学率都有所提高,但受阶级、性别、种族、地理位置、家庭经济水平和高等教育费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获得和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方面仍然没有同等的机会。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受教育权倡议组织系统分析了国际和国家层面为落实高等教育权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并联合发布报告《高等教育权:就当前趋势和挑战解读国际规范框架》(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Unpacking the International Normative Framework in Light of Curr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这份报告旨在深化教育利益攸关方对高等教育权的认识,把握高等教育权的全球趋势和挑战,报告还尝试从人权的角度为国际和国家层面的行动提供指导。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推进全球受教育权事业提供了时代机遇和现实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动把握机遇,将数字技术用于监测全球受教育权工作动态。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覆盖全球192个国家的可视化在线工具——“她的地图”(Her Atlas),这一数字化工具的研发和运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全球受教育权工作的主动尝试。“她的地图”采用彩色编码评分系统(Colour Coded Scoring System),依据12个指标捕捉各个国家法律框架中加强或阻碍女孩和妇女受教育权利的因素,并通过互动地图、图表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和监测各个国家在确保女孩和妇女受教育权利方面的法律进展情况。“她的地图”将数字技术和保障女性受教育权利深度融合,在提高社会公众对保障女童和妇女受教育权的认识、改善各国保障女童和妇女受教育权法律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显示,2019年有4%的国家明确限制已婚、怀孕的女性的受教育权利,但这一比例在2022年下降到2%,数百万女性从中受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于2022年发布了第一份基于“她的地图”的调研报告《保护她的权利,加强你的法律》(Protect Her Rights, Strengthen Your Laws)。报告指出,虽然有些国家的法律遵守了关于受教育权的国际标准和要求,并为女孩和妇女提供了强有力的具体保护措施,但仍然有部分法律限制了她们的受教育权,保障女性受教育权仍然任重道远。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不断更新和拓展“她的地图”的功能,使各国政府、民间社会组织和个人能够持续监测全球女性受教育权动态,为保障女性受教育权利贡献技术力量。

(四)国际合作:构建伙伴关系

保障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全球议题,需要多方合作、合力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搭建国际合作桥梁、构建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推进全球受教育权工作。

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多元主体合作建立全球受教育权合作网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既与联合国系统内的机构合作监督全球受教育权的进展,也和非政府组织合力推进世界范围内受教育权工作的落实。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受教育权倡议组织、国际受教育权和教育自由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the Right to Education and Freedom of Education)、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等非政府组织合作,通过举办保障受教育权活动、开展全球调研活动、出版相关研究报告与著作等方式,推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受教育权工作的落实。

第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助力全球受教育权工作。新冠疫情对全球受教育权事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为了保障受教育权工作的长远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集合全球资源与力量,牵头成立了全球教育联盟(Global Education Coalition)。目前,全球教育联盟汇集了来自全球的非营利组织、民间社会组织、学术界及媒体机构等200位成员。与以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国际合作不同,全球教育联盟在维持全球教育资源的供需平衡、保障数字时代教育公平和推动全球教育治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第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共同关注的受教育权议题为依托搭建合作桥梁。受教育权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殊问题,而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以气候变化引发的受教育权问题为例,仅在2020年,全球就有超过3000万人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这一问题涉及区域范围广、人员数量多、综合治理难度大,必须采取跨区域、跨部门的多方联合行动。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充分发挥“国际合作者”的角色和功能,通过研制国际标准、发布全球调研报告、发起“关于气候变化和受教育权”的全球倡议和全球对话、组织资金筹集等方式推动国际社会关注气候变化催生的受教育权危机,凝聚全球智慧和力量共同应对挑战。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障受教育权面临的现实挑战

长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捍卫受教育权并取得积极进展。然而,全球受教育权事业仍然不容乐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多路径推动全球受教育权工作的同时,也面临着弱势群体受教育权难以保障、数字技术拉大受教育权差距、气候变化加剧受教育权危机等多重现实挑战。

(一)公平问题: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缺乏保障

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受教育权工作的核心目标。其中,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但是,难民群体、残障群体、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问题仍未获得有效保障。

首先,保障难民群体的受教育权利面临着复杂的、多方面的且相互关联的障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落实难民的受教育权:政策视角》(Enforcing the Right to Education of Refugees: A Policy Perspective)中指出,在家庭和学校方面,难民群体往往面临着教育费用高昂、家校距离远、语言障碍、校园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在行政方面,难民缺乏进入东道主国家教育系统的合法身份,被排除在东道主国家的教育系统之外,且由于东道主国家的教育容纳能力有限,难民受教育机会较少,教育质量堪忧等。

其次,残障群体的受教育权缺乏有效保障。自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首次提出“全纳教育”概念以来,世界各国积极采取行动实施全纳教育,残障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2017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显示,大多数全纳教育的国家监测机制仅仅关注残障学生的入学情况,而不是学校和课堂中的教学实践,一些国家在落实全纳教育过程中困难重重,如硬件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特殊教育课程不完善、缺乏专业人员等,切实保障残障群体的受教育权利道阻且艰。

最后,维护少数民族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同样面临着多重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学语言、课程设置、家校距离、教育费用、数字化技术等是少数民族群体受教育权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今,全球仍有数百万学习者无法以自己使用或理解的语言来接受教育。今后,如何更加精准地识别和监测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状况、满足不同类型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发展需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二)技术问题:数字技术拉大受教育权差距

利用数字技术引领教育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数字技术不仅是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同时也为改善受教育权质量和机会提供了有力手段。但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教育系统面临的诸多问题,教育数字化也对受教育权造成了严重风险,如加剧教育不平等、数据挖掘只符合少数人的利益、侵犯教师和学生的隐私权以及更大程度的教育商业化对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权利构成的巨大危险。疫情的全球爆发,进一步暴露和加深了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富有人群和边缘人群的数字鸿沟。疫情防控期间,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三分之一的国家无法为学生提供远程教育和任何帮助,不计其数的中小学缺电无网,也没有电子学习资源和内容,学生学习被迫中断。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指出,技术为数百万人提供了教育生命线,却也将更多人排除在外。在全球范围内,只有40%的小学、50%的初中和65%的高中接入了互联网;85%的国家有改善学校或学生网络连通性的政策。后疫情时代,弥合因教育数字化导致的受教育权鸿沟、加强发展中国家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完善欠发达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风险监控等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加剧受教育权危机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全球议题,气候变化引发的受教育权问题也愈演愈烈。一方面,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直接导致教育教学场所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教学材料被损坏,大量适龄学子学校教育被迫中断甚至丧失受教育机会。例如,在印度,2017年超过7000所学校被洪水破坏或摧毁,学生在教育中断期间几乎没有学习机会;2018年的季风导致印度喀拉拉邦的650所学校受到影响,灾难发生三周后只有211所学校重新开放。与此同时,自然灾害导致部分地区人口流离失所、被迫迁徙,对于这些气候流离失所者(Climate Displaced Person)而言,政治阻隔、经济落后、语言不通、种族歧视等因素成为阻碍他们获得优质教育机会的枷锁。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间接加剧教育贫困和教育不平等。在许多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导致这些地区陷入长期混乱、经济不稳定和生产力增长缓慢的贫困陷阱,而贫困则会进一步限制当地教育发展,最终导致这些地区教育的长期落后。在菲律宾,频繁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与贫困危机相结合,导致了菲律宾的“灾难文化”。2014-2015学年至2018-2019学年,菲律宾有36853所学校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灾害不仅妨碍正常的教育秩序,而且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影响教育资源和投资分配。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亚太地区、东南欧地区、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区调查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受教育权问题。在接受调查的国家中,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政策特别明确地关注气候流离失所者的受教育权利,由于缺乏法律或政治认可,气候流离失所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总之,气候变化引发的受教育权危机是一项全球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临着帮助更多地区完善气候流离失所者受教育权法律保障体系,为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提供针对性指导和多样化支持等挑战。


四、结语

七十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是全球受教育权行动的支持者、引领者,在保障更加包容、公平、优质的全民终身受教育权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2022年联合国召开的教育变革峰会上,各界承诺共同努力,改革教育系统,使所有受危机影响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口能够持续、公平和安全地获得包容性、高质量和安全的学习机会。可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引领下,保障更加包容、公平、优质的全民终身受教育权逐渐成为各国共同努力的长期愿景。

作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用15年时间实现了全民教育目标,实现了中华民族“有教无类”的千年夙缘和义务教育的百年梦想。在迈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到2035年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致力于全球受教育权事业,其实践探索可以为我国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一定启示。第一,我国要建设更加开放、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体系,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保障弱势群体获得优质教育的权利,为不同群体提供优质教育机会;第二,加强对我国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进程的监测,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评估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进展和质量建设情况;第三,积极拥抱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教育数字化赋能全民终身学习的多样化可能,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高质量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公众号排版限制,参考文献请见纸刊。)


● 引用本文

胡睿,宁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受教育权工作的实践与挑战[J].比较教育学报,2024(01):31-4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比较教育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