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聚焦 | 《明报》:港科大(广州)重融合,跨学科支援师生研究


10月11日,《明报》以《建校一年生员倍增 首届本科生逾百 科大广州重融合 跨科支援师生研究》为题,整版报道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一年多以来在学科交叉融合、科研攻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


全文转载如下:


10月11日 《明报》A8版


今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建校一周年之际迎来首批本科生。报考一所新学校或需要勇气,但在师兄师姐全是硕士、博士生的环境下,眼界可全然不同。港科大(广州)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学生可联合各专业的同窗取长补短;教师亦可在研究时得到不同学科支持,令想法得以实现。


“这一年过得比什么都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说,目前校园二期建设仍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相信整个教职员工团队会继续全力以赴。他在今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说,一年来,学校已迅速发展成为充满生机和创造力的智慧校园,“在不到20个月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建立一所高水平大学堪称奇迹。”


港科大(广州)今年有1000名本科、硕士、博士生入读,包括首次在广东、四川、河南、山东4省透过高考招收的125名本科生,及以联招试(即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入学考试)成绩录取的12名中国港澳台学生,另有3名国际学生;加上去年首批入学的540名硕博研究生和450多名教职员,全校人数翻了一倍。


元宇宙军训

戴VR眼镜砌枪、射击

明年,港科大(广州)的本科招生范围将扩大到全国,而目前正在建设的二期校园,包括书院、实验楼、教学综合体、教职员公寓、学术会议中心等,其建设风格将体现提倡学科交叉融合的精神。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元宇宙军训,同学头戴VR(虚拟实境)装置进行射击实训


港科大(广州)的“军训科技感”十足,在由信息枢纽院长陈雷教授、校长办公室资讯科技处团队和中移动广州分公司共同开发的“元宇宙军训”中,同学们戴着VR(虚拟实境)眼镜“砌枪”并模拟射击,运用高速无线网络支持的30台终端同时连接高性能工作站,实现实时图像渲染。


本科生首年修习基础课

大二结束定专业

“好玩”“很新”,是18岁的四川新生刘博文对学校的第一印象。他原就读于四川绵阳中学,成绩不错,听过港科大(广州)的教师到当地宣讲,觉得自己与学校“情投意合”。他看中学校提倡学科交叉融合,鼓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和参与创业,甚至鼓励同学进入非本学域的实验室获取经验。父母也觉得他“大个仔”,便支持他只身赴广州读书。开学数周,刘博文已觉得教师和同学亲如家人,还加入了合唱团、足球社,到广州市区“特种兵”旅游(时间短、景点多、花费少)。在大一阶段,他的课程主要是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至大二结束才确定专业。


港科大(广州)首届本科生之一刘博文


跟还在探索的刘博文不同,在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修读的香港硕士生蔡嘉雯则有很多想法,“我想做3D打印的产品,要实用的”“我在做一个VR体验设计,希望帮畏高的朋友克服畏高”“我和同学合作做过一个给老人家用的鱼菜共生系统,鱼缸还带有安全监测装置”“我在做一个帮中风病人康复的穿戴装置,但既要平价、又要美观,要能度身订做,穿起来还要舒服”。30岁的她曾就读香港城市大学和英国中央圣马丁学院,去年入读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班。


港科大(广州)红鸟硕士生蔡嘉雯


“我在TVB做过助理编导,在Viu也做过一段短时间,见到不同道具,我会思考自己怎样设计一个。”蔡嘉雯自言凡事喜欢自己动手,她迷上3D打印、建模,连3D打印机也要自己组装,“我非常享受‘砌机’,这是一个不断失败、然后成功的过程。有些问题在说明书中找不到答案,自己上网搜索也不一定能解决,可一旦成功就会超开心


媒体艺术生自言数学差

跨系研究智能装置 专长互补

蔡嘉雯自言从小“数学不及格”,“在其他大学,很难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但在这里我不用跟足教师的安排,而是自己决定要做什么、提出计划,教师支持,我马上就可以开始做”。学校有多个不同的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不同学系的师生组成。她现在计划研究以用户为中心的可穿戴康复器械设计,并将其作为硕士论文题目,遂加入“智能穿戴装置”研究组,认识了研究芯片、精密材料、柔性传感器及人机工程学的朋友,“如果只有我一个人,就算我再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都了解不到他们这么专业的知识。”


5月21日,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评选2023广州市南沙赛区在广州南沙举行,蔡嘉雯获得“学术成就奖”二等奖。戳图片回顾👆


问到毕业后的打算,蔡嘉雯考虑过读博士,也想过开公司,目前开始尝试参加创业和设计比赛。香港科技大学历来鼓励学生创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亦不例外。但蔡嘉雯说自己不懂商业,纯粹只是“想法比较多”,真要开公司的话,就要找到信得过的合作伙伴。至于会否返港发展,她说:“我暂时比较偏向呢度(大湾区),因为做研究的成本相对低,无论你买材料、找厂商都比较容易。”



师生走遍6省万里路溯源采样探珠江水之秘




古语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助理教授刘易,为了研究课题而真的带着学生走过了1.5万公里。考察队从珠江口溯源而上,踏遍广东、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6省区,搜集有关河流和地下水质的第一手基础数据。


港科大(广州)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助理教授刘易
刘易在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取得博士学位,而珠江口水质一直是学界重点,几十年来积累很多监测资料。“很多人尝试解释水域富营养化问题,珠三角地区多受关注,往上游走的研究却相对少”,而且过去的数据集中在较易采集的河水,认为工农业和日常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富营养化,但刘易认为这未能完全解释这现象,地下水也有可能是海中营养物来源之一。
2022年5月入职港科大(广州)的他决心要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但也意味着必须亲身采集第一手数据,走遍全流域,“我们想用比较完整、有系统的思维去做这件事,如果只做一条河段,未必能找到本质的原因。”01多学域托助搜样本


派学生帮忙 “我们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购买耗材,设计采样路线,细分任务步骤,每一天每一个点、什么时间到哪里、花多少时间、晚上住哪里,都做了详细计划。”刘易说,去年12月至今年1月首次考察,共40天,靠一辆车4个人完成旱季全流域调查,一出发就遇上疫情暴发,幸而学生们都坚持了下来;第二次则在今年8月,8人分为两队做完雨季调查。

港科大(广州)学生去年冬季和今年夏季两次到珠江全流域考察(左图)。右图为塞满仪器的考察队车辆。

港科大(广州)提倡跨学科交流,刘易很多同事找他合作,包括香港科大和港科大(广州)的学者:先进材料学域助理教授王军研究塑料,土木及环境工程系副教授陆萌茜关注珠江流域的碳排放,海洋科学系助理教授何丁研究溶解有机物,本学域同事、助理教授余柳倩也非常关注整个珠江口的富营养化和缺氧问题,有的委托他“顺便”搜集样本,有的派学生加入团队,学校的地球与环境系统中央实验室则提供大量器材,“大家的专长结合在一起非常好,以前没有这个平台,也不知道怎么做。”02旱雨季各一趟探地下水


 村民支持科学考察不是游山玩水,考察队员每到一处都要做实地培养实验,步骤相当复杂,在河边采集泥土和水样本,有的保持原样作为对照组,有的充入氮气、乙炔等作为实验组,每隔两小时收集气体样品,然后送回实验室分析。研究河床底部的孔隙水则要用采样管插入河床50厘米,再泵出所需样本,采地下水则要找民用水井。“我要感谢那些钓鱼大叔,他们经常指引我们怎么下到河边”,刘易笑道,行程中遇过热情的村民,主动带他们到村中的古井,“听说我们是监测水质的,他们非常欢迎,因为他们也很关心井水还能不能用。”
03每日快递送穗


研设定点监测1.5万公里的行程,意味着每天都要走300多公里,车辆后尾箱塞满仪器,每日搜集的样本还要打包快递回广州,由同事接收并放入实验室冷藏库供后续处理。万里路之后,未来一年刘易会带领学生先“消化”手头数据,作旱、雨季的对比研究,得出初步结论。下一步亦会检讨方法,例如摆放定点监测装置,“在一些深切河谷(峡谷),以后可以考虑用无人机去采样”。他强调,让学生亲历获取数据的过程,“知道数据不是随便得来的,他们会更珍惜。”
今年5月4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官微推出五四青年节特别报道,分享了刘易带领团队走遍珠江的科考故事。戳图片回顾👆



研究网络时代城市治理入3000户调查获政府支持



讲到入户访问,一般人可能只知道“人口普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副教授张卓妮、助理教授周穆之、客座教授吴晓刚等领导开展的“广州都市动态调查”,集合香港、上海的经验,计划访问3200多户广州居民,并将持续追踪,探讨网络时代下特大城市的治理模式。


港科大(广州)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副教授张卓妮01集港沪调查经验


抽样访穗54街道张卓妮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博士时,曾参与2011年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HKPSSD),其后赴香港城市大学任教,至2017年又协助参与“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从2003年开始,内地亦有两年一次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但范围遍及全国,不及具体城市调查那么精细。
7月17日,“广州都市动态调查” 启动仪式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成功举行。戳图片回顾👆
张卓妮指出,广州都市动态调查是对过往这些调查的传承与发展,部分指标可与香港、上海或全国横向比较,更开创先河增加“数字治理”的内容。
“在数字化(即数码化)的时代,人的工作和生活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张卓妮称调查内容包括家中有多少人从事与互联网平台如美团、滴滴、淘宝相关的工作;长者有否使用智能手机及社交媒体;儿童会否使用电子设备及家长如何监督;以及学校会否发电子功课。“互联网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它可能弥补了社会上其中一些不公平,却加大了另一些不公平,人的阶层流动也可能因为数字化而改变。”02政府人员助敲门


逐户访查顺利 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活用跨学科优势,张卓妮的调查有来自社会学、人口学、城市规划及公共卫生等不同专业的老师合作,有助全面兼顾。同时考虑到整个复杂的城市,综合广州新旧区的人口特征,团队最终抽出全市54条街道,在每个街道抽取两个社区,每个社区再各抽出30户受访,即总共要完成3240份问卷调查,预计受访者超过5000人。
研究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管理层高度重视,以及广州市教育局、公安局、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大力支持,“他们向区、街道发通知,学生去到,工作人员就会帮忙;否则我们直接敲门,住户很难相信。”张卓妮指无论任何城市做入户调查,信任是最大挑战,尤其现时内地反诈骗宣传效果卓著,民众高度警惕,但有政府出面“认证”,调查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刚过去的暑假是调查员登门入户的好时机,张卓妮说,调查已完成三分之一,剩余部分计划于年内完成,经过数据分析后,明年暑假或有初步成果,最终还可能写成政策报告,透过学校递交给政府部门。03数据全面


 “缺关注者”声音被听见“政府的顶层设计是由上至下,也需要从下至上的评价反馈,看看资源是否与民生需求匹配。”张卓妮称,访问时会请居民评价邻近的医疗、教育配套是否足够,亦会请调查员观察社区环境卫生、绿化、噪音水平等。张卓妮强调,在这个时代继续使用入户调查的传统方法,正是要找到未被主流媒体关注的群体,“那些可以发声的群体,有办法让大家知道他们的状况,但这些声音并不全面,做抽样调查的好处是让覆盖全面且具代表性的数据说话。



来源:明报(记者:林迎)

全文略有删节

视频:学生记者团 余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