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卖零食?先抓脑再抓胃 S02E1

怡叔 百闻不如怡见 2019-11-01

*回归了(liao),结尾彩蛋


上周在人民广场地铁站里,一个很扎眼的大屏售卖机吸引了我注意力


仔细看原来是一款膨化零食,大概是新上市,概念有点意思。



正巧,最近一直参与一个食品相关项目,加之服务经验更多也是食品快消类,所以就借这个新零食跟大家分享一波 —— 


我们能从这个新零食里看到哪些科学框架。


*声明:这不是软文,欢迎利益相关方打赏





先评论一下这个产品各方面的执行吧。


从普通消费者的视角出发,这零食一下子抓人眼球的原因是波普风视觉形象和大块的草绿色,显得特别夸张,和以往见到的略有不同。


这里解释一下:波普风格既追求大众化的通俗,又经常跳脱现实、追求反差,这种设计风格本身就强调“新奇与独特,采用强烈的色彩处理”。


可见这种设计方式初衷就是为了脱颖而出,吸引注意力。更不用说它们土豪的摆了N台,路人就更容易留意。



售卖机的位置也有点意思:因为我记得传统地铁售卖机大多数是在进站后地下的,本身不是一个吃零食的场景,而这个售卖机则是出站路径,这个设置是有意义的,因为你可能带出去分享或者买回家。




售卖机上下视觉统一,猜测是好丽友包下来的,专门为推广自己产品线定制。


上图突出产品,下图有产品特色:4层爽脆。OK,如果产品名称“浪里个浪”不知所云的话,那么4层脆是个坚实的产品利益了,底下跟一句“就四脆就四好”,谐音烂梗不提也罢(其实也有点意义,我们后面提到)。


最关键的还是定价:尝鲜价2块钱....对于上班族不要太便宜,对于高线城市小学生也是不在话下。我立刻就买了一包,试试看。



通过包装背面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叫“浪里个浪”了:描述的大概是一种食用时的情绪状态,也算一种消费者利益。问题是普通消费者或难理解这点,所以这个概念/文案从效果上,可能就会打折扣,变成类似“强行贴近年轻人社交语言”的过程,但依然还算品类中出挑的。


打开吃,原来4层脆实际上就是一般的膨化食品组合成4层厚,从产品口感上来讲,不惊艳但还算特别、味道所谓“玉米浓汤”其实还是网红式的咸甜口味,无功无过。有点包装大于实际。


大概过程就是这样,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产品/推广上做的好的,以及可提升的。


1.视觉跳脱,能吸引注意力,这是优点

2.命名跳脱,但是有点不知所谓

3.产品口味口感中上,“4层”是个有记忆点的特征

4.尝鲜价非常适宜,促进行动

5.极为重要的当然是渠道,面广不广不清楚,但地铁位置的设置还是很有优势的。

6.土豪集团,目前几乎没有网络推广


总的来说,相比在便利店里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零食新品,这个产品能让人看到、买到、注意到,甚至记忆到,在这几个角度算是具备成功基因了吧。


比较明显的缺陷是我个人认为的:命名无意义,这也是很多品牌常犯的常识性错误。



品牌/产品命名本身,就是最为重要的brand association,什么taglin、slogan、logo都只是它的附属。名字最直接传达“你是谁”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它需要好识别、好记,那想要好记,怎么可以是一个没有特别含义的概念呢?没有含义,就意味着放弃联想机会。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个产品利益如果是“脆”,那么可以叫做:


【脆皮英雄】or【脆皮尽管浪】


因为“脆”在记忆结构里可以找到很多直观的联想概念,例如“脆皮”。那么它就可以借MOBA游戏里的“脆皮英雄”(形容脆弱容易死)来搭认知顺风车。



类似能够将产品利益与消费者记忆结构联结起来的概念,肯定会从认知层面提升一个档次。


虽然我们说,好丽友集团“土豪,有钱,能砸”....但通过上面的一些理解,我觉得零食推广还是有些思路可以寻找的。


小复盘结束,接下来是正文。






作为外行,我对零食行业有些粗浅理解:

(希望内行指正批评)




零食行业的小特征:


1.零食和互联网产品不一样,生产好了就不能快速迭代。这意味着前期大量投入,但效果谁都不知道,是要冒风险的。所以负责人要提前research,要看负责人的行业经验的。比如这个“浪里个浪”的新闻稿里就提到:


好丽友为这款产品筹备良久,早在2017年6月,便围绕着外观、口味、口感等多个方面,在中国市场上进行了大规模调研。2018年4月,好丽友“浪里个浪”全新上市,核心消费群体为初高中、大学等阶段的学生,同时,也将潜力消费者延伸到小学生、白领、妈妈等群体中。


虽然筹备了这么久,但总体看还是一个很保险的选择。


2.有资源有资本真的是完全不一样。一个可能5分好吃的东西,有8分资源,那么它的实际销售也可能好过8分好吃,5分资源的产品,资源指的是消费者买得到、供应链跟得上、营销砸的下;


这样说并非否认产品是王道,8分资源的品牌有可能拖到产品供应链改进,但如果食物本身还是烂到家,那早晚还是没戏的。



零食消费者的小特征:


1.因为买零食是比较无关紧要的决策,人们通常用视觉、感受很快进行判断;所以购买这个品类时,消费者的想法就是赶紧满足个人的喜好、口味和欲望;换句话说,你能勾起多巴胺分泌么?


在FCB model里属于右下角,self-satisfaction


2.也因此,新鲜感(作为创造渴望的巨大动力之一)就会成为决策因素里非常本能的一环 —— 人们总想尝新的零食,所以给点便宜就卖乖。作为新品,浪里个浪定价2块加速了人们尝新的动力。


3.也因此,花时间搞复购就可能得不偿失:这么微小的决策,货架上有那么多竞品,每天上市的新品不计其数,你盯着老客户高复购是很不划算的。买的人自然买你,不买的人你无法阻止。快消的大战略是盯着penetration,扩大触达。(focus on new buyers,because loyalty comes for free —— sys1group);



4.近几年年轻人零食的大方向:

①消费升级消费降级这两个概念并行的情况下,零食作为均价没那么高的品类,更可能是消费者作为消费升级的一种选择。这就伴随着另外俩趋势:健康和多元化。




其中又有个小趋势大家都在抓,小包装。小包装看起来既健康,又扩展SKU...


②横向去看的话,个人觉得零食品类是很模糊的,替代品很多。比如喝了奶茶我可能就不买薯片了(因为热量超标),又或者买个网红脏脏包也会影响我买其他零食...食品界的网红太多,对零食消费场景应该有一定影响;


总而言之,从行业层面或是消费者的需求层面,零食都是一个能承载非常多创意,同时也在红海竞争的一个状态。想要跳脱出来,就需要具备基本的常识。



零食推广的常识要素:


所谓常识要素,就是推广中最基本的事情要做到,做不到会耽误增长。这里基本又不得不提《Howbrandsgrow》里的一些理论,毕竟玛氏、宝洁老早就在企业内部实践这套理论,说明还是有指导意义的。


这套理论提出增长最重要的要素是mental availability(心智显著性)和physical availability(购买可得性)。


先简单说一下Physical—— 很明显,所谓购买可得性很依赖于线下渠道资源...而线下渠道不仅方便消费者购买,而且能增强消费者印象,所以这就出现了我们前面说的....5分产品8分资源,可能远大于8分产品,5分资源。


那对于初创品牌,没那么多资源怎么办?


其实我觉得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如果没渠道,线上零食品牌基本依靠电商、物流交付价值。那么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回归到你能把控的 —— 产品本身(选品类和做产品),没有其他。想靠纯营销运营成为爆款,除非你是装了大运遇到一个2018年2月份抖音这样的流量红利....


产品本身没有什么秘密:做超出预期的产品体验,满足足够大的需求市场。不过据我观察,零食产品体验似乎真正超出预期的不多,所以绝大多数还是资源导向型。


让我们回到Mental availability,心智显著性。


这是广告人最拿手的话题,但我并不打算从big idea这样的角度入手。为零食产品构建强有力的心智属性,这不仅是有资源的大品牌必须做的,也是从0-1的小品牌最低最低的门槛。


认知科学给零食心智构建提供了一些基本框架,我们就从消费者信息输入的逻辑顺序开始:





注意→记忆→情绪→行动


1.如何获得注意


正如我在地铁站里走路,正唱着歌,突然就被那块大屏幕吸引了眼球....如何能让产品信息主动抓人注意力是个巨大无比的话题。


首先要清楚,人类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巨大无比,远超过我们大脑能处理的范畴。如果人对所有东西都加以注意,那就完蛋了...所以就像聚光灯,我们的大脑会聚焦在某些事物上而过滤其他信息。 ——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很简单,生存、变得更好。


有一个简单的理论,将我们的信息过滤分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类别。


自上而下指的是:大脑主动关注那些与我们喜好、兴趣相关的讯息。比如你喜欢的明星,你最近打算买的电器、家具。


自下而上指的是:信息/对象本身的基础属性会让大脑无意识感知,譬如一只飞过的虫子、反差极大的颜色等等。


毫无疑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当然效果更好。这个常识告诉我们,你的信息应该既与消费者相关、又符合人类大脑选择性注意的本能。譬如这张图:



对于零食来说,自上而下的惯用路径是明星、IP....这些年已经烂掉了。而自下而上的方式,就要求命名、包装设计甚至是货架设计里加入些不一样的东西。好丽友那块大屏幕是很典型的案例:①连续排了数台 ②动态屏幕 ③风格化包装。



2.如何获得记忆



没有记忆,就没有真正的智能。对于营销过程,记忆则构筑了无数世界500强品牌的巨大市场份额。


在玛氏的一份内部文档里提到:那些bigger brands并不是在定位上有那么大差异性而被购买,是因为它们被更多人更多次的回忆起来,所以才会更多被购买。这指出了快消品的一个简单真理:单纯曝光效应,人们会单纯因为熟悉而喜欢。


关于记忆我想分享的是ANT理论(Associative Network Theory):


All it states is that new memories don’t form in a vacuum, but rather in association with existing memories, thus resulting in an ever-growing, complicating network.



很简单,你把记忆想象成蜘蛛网,你必须先有一些主丝,然后其他的细丝才能在主丝的基础上搭建起来,最终形成你的记忆结构。所以新记忆,是杂糅着老记忆的...任何你觉得新鲜的信息,一般都会迅速被联系到老记忆中。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其实在于:信息/创意内容要对目标受众有意义(meaningful),不管是相关性、还是普遍性,你的信息要有一些部分与他记忆中的部分有关联,而且关联越强越好。


在《HBG》中,作者称之为不断构建meaningful distinctive assets,这也与国内一些企业的理论,比如“文化原力”有一定联系。


milka的紫牛既是你记忆中奶牛的形象,又不同寻常


另外,一旦构建了这种显著的品牌资产,就应该坚持投入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广告虽然非常喜欢用大明星吸引注意,却又经常换来换去....无形中是有损失的。



3.如何激发情绪


事实上情绪不是注意和记忆之后的一个逻辑过程,情绪也是个很复杂的综合体,能加强记忆,也帮助我们识别和注意。我把它放这里仅仅是因为它重要。


情绪理论上有不同级别:


resource:肖丽蓉专栏


反射性情绪,例如惊吓、疼痛,或者吃东西后的愉悦感....

真正主导我们的是基本情绪,包括: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快乐、厌恶。

而上升到社会关系层面,则出现高级情感,比如羞耻、内疚、嫉妒、热爱等,这已经是复杂的认知过程。


如果提到零食广告,或零食包装,我的观察是:惊讶+快乐,大概是运用的最多的情绪了。考虑到零食的主要消费群体是青少年,这也不足为奇。所以我又要用到之前提到过的英国经典零食广告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245vc1j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打磨“基调与风格”,让“创意策略”更上一步


上面提到了高级情感,敏感的广告人应该能感受到:高级情感正是由我们所谓的insight直接引导的。人性洞察往往能产出动人的故事,从而产生高级情感.....不过零食品牌又基本不拍这样的片子,怎么做到呢?


我想起来前几年乐事薯片做过一波线下campaign叫 #别骗女生,可以作为一个例子。“骗女生”的这个小洞察,能显著引起共鸣和讨论,这是零食界不多见的。




4.如何促使行动


行动,即购买行为,是交易的惊险一跃。相对其他品类而言,零食因为之前所提到的特性,是比较容易促使消费者掏钱的。分享几个对促进掏钱有意义的概念:


场景提示。这是指需要在传播和产品使用上不断提醒消费者产品的使用场景...例如记得party要喝气泡酒,或者饿了的时候吃的士力架等。


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了,我举几个我积累的例子:



①你已经获得了200元代金券 

②在用户忠诚计划中获得的积分

③当前预定的酒店有3人正在看 

④全场5折还有2小时结束(双十一就是个大厌恶损失)


窄框架。如果要问为什么黎贝卡能卖出几十台mini、咪蒙带货能力为什么这么强,这大概可以用窄框架、宽框架去解释。宽框架,是指你给消费者构建的认知环境是有许多选择、许多杂乱无章相互无关信息的场景,比如零食货架。


给出更简单、更少的选择


而窄框架,则要求你构建出一个故事型、诉诸情感而非理性的密闭场景 —— 比如KOL引导了你很久的长文。这大概也是种草类KOL、小红书这种社交电商那么火的原因之一。



结束之前..


就在我写这篇的过程中,我又陆陆续续见到几个“眼前一亮”的新零食单品:




这些大品牌或大资本催生的新零食品牌,都在我们能看得见的品牌基础上做的还不错,但我试吃了1、2个后,味道不敢恭维。


回想起1个月前,我去日本吃到了前辈推荐的Royce巧克力薯片。我本以为薯片不都一样,能有多大区别...但吃到了才知道什么是刻骨铭心的好吃....



快消零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不过营销仅仅只是加速手段,好吃的食物能带来幸福感,也能带来最深刻的记忆、情绪,促使行动。


这才是大卫可以战胜歌莉娅的突破口...




END





参考:

http://news.foodmate.net/2018/04/464583.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p_art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082157

www.system1group.com

http://neurorelay.com/2015/09/12/hooked-how-to-build-habit-forming-products-book-review/





【一个机会】


恭喜你看到这里。


你一定注意到:我掏心窝子分享给你的这些理论框架,不止是对零食、食品类品牌有帮助,它们可以应用到所有营销活动中。因为它们是基于认知与行为的成果。现在,基于认知科学、行为经济学、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正在被积极应用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而中国鲜有此类机构组织关注它们。


我希望深入探究,并把这些带入实践。


因此,我们可能从一个社群开始,从分享、阅读、翻译开始慢慢深入。我需要更多元的人员构成,希望你是策略人、设计师、留学生、培训师、心理学爱好者;


如果你对此非常感兴趣,有意愿和能力参与和付出,加我,注明【认知】,让我们看看怎么开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