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业基本课:胜而后求战

怡叔 百闻不如怡见 2019-11-01

实用声明:

思维与语言间有某种魔力。我的意思是:语言自然从思维而生,而思维却也借助语言发展。如果思维比作what,语言就是how,虽然听上去what比how重要,实际上how很大影响了对what的认知。在我的文章里,我们会探讨很多思想,但避免不了受到语言,具体来说,尤其是各种术语、概念认知并不统一的影响。此声明是希望表达:我们写作和思考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用于某种形式的实践本身,所以以下文章也将以此为原则,减少无谓反复并导向实用。提醒自己,行为必有有明确的目的,读完大家有东西带走就好,不必因追求完美而纠结。



1胜而后求战



孙子兵法里讲的最重要的观点是:胜而后求战。而最近我看了一本非常棒的书叫《精益创业实战》,里面最核心的思维我认为实质上与孙子是一致的。



对于商业成功,也得先胜。


1.1这个先胜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难道你都确定能成再创业?并不是。


这个“胜”的意思是:确定你的产品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换句话说 —— 你得确定你的产品是不是应该被生产出来!


因为一旦你生产出产品,但碰到各种问题(比如伪需求、没技术等)卖不掉,还不如一开始就调转桥头!


这个胜,其实就是相对而言避免过于简单明显的失败。


1.2 那么在匹配达成之前,创业者应该做啥呢?


答案是尽可能的做到“精益”,话说回来就是低调点、省点钱,燃料用完之前达成匹配。这实际上就是打仗之前的真正准备 —— 创造“胜势”之前,你不可能是大手大脚的,而是背地里修生养息、韬光养晦。


OK,讲到这里,懂的自然懂了。


我们继续讲:想要取得胜势,或者说让产品与市场相匹配,应该怎么做呢?



2验证who-want-demand



根据我粗浅的总结,who-want-demand或许可以成为创业者在找“匹配”过程中的基本出发点。


2.1 先带你用最简单的逻辑理解一下WWD:


其实许多商业创业都起源于创始人的个人痛点:比如Uber就诞生于那个“Travis Kalanick在寒风中懂得瑟瑟发抖”的时刻。



who最初当然就是kalanick自己,之后由此及彼,扩大成大众市场;而want就是在那个瑟瑟发抖时刻中诞生的那个欲望—— “为什么没有一键打车”;最后,demand是由kalanick创造出来的那个解决方案,之所以叫demand,是想强调“明确的需求”。


往下看,我详细分享一下这三点。


2.2 确认WHO


who听上去很好理解嘛,不就是目标消费者是谁。做marketing的最关心的事儿就是我们的target audience是谁,然后做个画像。但对于初创企业,尤其是做那些没有先例、并非跟风复制的品类,确定一个真实的who是很不容易的:


2.2.1 是跟自己相似的人么?

很多创始人由此及彼的过程中,会因为ego或知识盲点盲目相信和自己一样的人很多,所以产品一定能成功。但这肯定是要去验证的,如果身边10个朋友有8个认同你,这可能是幸存者偏差/情感支持。但如果10个朋友8个不认同,起码避免了方向性bug。


2.2.2 人群小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变大的趋势,换言之timing

如果你因为某些设定而圈出来一个niche的人群,比如“生态环保人士”,虽然看上去是很小的,但如果有证据支持该圈层是有成倍增长空间的,那也未必不是个大生意。又或者,人群虽然niche,但是影响力很大,也很适合作为early adopters去测试和拉拢。


2.2.3 思考怎么get who

如果你做必需消费品,比如厕纸,你到是可以说“全中国消费者都是我们的TA”,但这样说没有意义。配套的差异化可能需要配套的渠道分发...抖音火起来的厕纸和母婴店火起来的厕纸,人群必然是不同。



2.3 确认want


单独确认who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who与WANT(人群与他们的欲望和问题)是本质相连的。


富人不仅要张呵护皮肤的纸巾,更要它包装、内涵都达到理想自我;而普罗大众可能只是要便宜而已。


2.3.1这里我们简单提一下NEEDS、WANTS的区别:


NEEDS:The easiest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pt “needs” is the basic human requirements like shelter, clothe, food, water, etc.These are essential for human beings to survive.


WANTS:A want is a product desired by a customer that is not required for us to survive. Wants are shaped by one’s society and surroundings. Wants aren’t permanent and it regularly changes.


source:http://inevitablesteps.com/marketing/needs-wants-and-demands/


区别很好理解,但我想告诉你一个关键观点:当下社会几乎没有多少只满足needs的解决方案,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在满足人们的wants。就连我举例的厕纸,大多数人也开始追求花样选择,品牌方也因此得以差异化。


2.3.2回到主线,当我们去确定人群的WANTS时,关键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wants是回应具体问题的:


这里有个无数人引用过的例子,百用不厌:


在汽车发明前,人们虽然说不出要一辆汽车,但他们能描述自己想要的一匹更快的马(福特梗)。实际上重点不是马,而在于他们的的确确觉得当前的马太慢,已经满足不了现实需求了。


①具体指向的wants是真wants。

假wants比如:我想成为超人钢铁侠。但谁不想呢?或者这到底是因为你有怎样的问题呢?其实你是说不出来的。这是假wants。


②是不是真的对既有解决方案不满。

通过考量目标人群当下的既有解决方案,我们可确定问题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初创公司的问卷调研就应该明确体现这一点,问卷的设计应该是针对目标人群当下既有解决方案的 —— 这么一来更实际针对behavior,而不是消费者自己构想出来的愿望,真实度会提高。



“虽然一切答案都在客户那里,但你却不能直接问他们想要什么” 


—— Ash Maurya  精益创业实战作者


例如你应该问:现在是怎么用厕纸的,有哪些想吐槽的。而不是你觉得理性的厕纸是怎样的?或XX你喜不喜欢?


③是否应该视市场教育为洪水猛兽?

如果某群人的wants很明显但很小众,却又强烈觉得这是未来的趋势。那么小众生活方式升级为大众,避免不了有个所谓的educate的过程。



举个女生知道的例子,彩妆品牌real techniques提供那些本来就是给专业化妆师的各种化妆刷,这其实对普通人来说真的还算蛮复杂的。


但创始人S&N姐妹是通过自己一个个美妆视频教育了美国女性,现在RT品牌已经很大了。换句话说,早期教育市场比较艰难和长久,但同时也能独享红利。


④中国人的wants和每个人的wants。

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在判断Copy2china时,一样要计算中国人有没有同样的wants、同样的人群size。比如Allbirds、Swell这类DTC品牌这几年在美国很火,一方面是因为设计崛起,一方面美国人民确实对环保啊、政治主张啊很买账。这种在中国不是没有,是size太小,只能作为一个噱头。


最近有个说法叫:第四次消费浪潮。美国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了,开始追求社会性、共享性,而中国大部分人还在第二第三次浪潮,要解决基本的性价比和炫耀性问题。这不才诞生了拼多多,以及让我们见证了网红经济的繁荣。



2.4 确认demand


Wants回答了消费者到底有没有痛点的问题,而demand则要回答你的解决方案行不行。


等等,demand不也是“需求”么?其实demand因为翻译的原因常常被理解成需求,但其在MKT里的意思应该这么理解:


Demand:Willing and able to buy. Things that you want to buy/consume and your pocket allows its consumption.


source:quora.com


demand是需求,但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因此明确指向了的具体需求。甚至是具体的产品和品牌。这实际上要求了企业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正好能满足对方的购买欲望,又正好让对方承受得起(affordable)。所以我认为demand实际上是关于解决方案,甚至是商业模式的。


为了方便理解,我分享个认知小公式: 


Demand = benefits / cost


Demand是利益与成本的平衡,没错,就是你理解的性价比的本质含义。


benefits当然可以从功能和情感角度去理解。


我们举个例子:假如小明手机被偷了,他有充足的预算。iPhone X 能满足他的所有愿望(benefits很强大),但成本也非常高(cost)。而小米可能benefits还不错,但成本远低于iPhone。如果小明是超级理性人,只看重functional benefits,那么基于纯粹性价比的考量他就可能会买小米。


但是,如果小明不是个完全理性人,那就看他对emotional benefits的权衡。结果就可能因为手拿apple更符合自我形象而产生demand。


所以对你的解决方案有没有demands,第一步从他的购买成本(定价、时间精力情绪等)看,就圈定了目标人群。第二步从他对benefits的态度来看,就圈定了一个渐进的说服策略。


小结上面,who-want-demand在这里试图提供个初始方向,你可以通过这个反复确认人群-问题-需求真实性的循环,来思考值得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3 模式而不是产品



通过不断问自己关于who-wants-demand的问题,我们应该会对到底是谁、有什么问题、值不值得解决有了回答。


这个时候有很多朋友会出现的误区是,一头扎进解决方案,也就是产品中去。《精益创业实战》的作者在这件事儿上提供了一个观点:


你的任务并不是提供一个好产品,而是一套完整的商业模式,并保证模式中的所有元素都能相互配合。


(怡叔觉得这个观点再进一步,实际上是说:你的任务是打造一个能持续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团队/公司)


这个观点其实与上面所说的Demand公式有很大关系。


简单来说,消费者所付出成本 = 产品成本 + 产品利润 + 其他成本(时间、精力等)


一个真正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果想长期存在并且增长的很好,创业者不可能一味的堆积benefits让消费者满意,因为那样可能会增加各种各样的成本,从而提高定价。而定价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目标用户是哪群人。


此外,企业还必须考虑怎么让消费者更容易获得产品、帮助他们省力省时间,甚至做到无脑(品牌的作用)。


这些其实都是整个商业模式中,利润与成本的权衡,毕竟最终,只要有一群肯干的人和资本,什么产品几乎都能做出来。





总结一下,虽然谈不上创造“胜”,但想要更有机会取胜,企业家的基本任务是:


1.找到真正的问题

2.思考你所创造的解决模式


好,这里是近期的一大堆发散的思考,希望无论是否在初创公司的伙伴,都有收获。



END



最后附上一个小调查,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


参考: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505765/ 

http://inevitablesteps.com/marketing/needs-wants-and-demands/

https://www.quora.com/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a-need-a-want-and-a-demand

https://www.baidu.com/link?url=n7Viom5O7eyIgDqIWMmaU9bxv-u1nLfhKyiRGyJuBObK8G_Q2L4wEDgb2989iS1n&wd=&eqid=a5a99dd100038dd3000000045b94f7f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