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识 | 历史上的新罗僧人金乔觉大师

灵隐寺 2020-09-09



佛教史上的地藏菩萨,为梵文乞叉底蘖婆的意译,相传是受释迦牟尼之嘱托,在释迦灭度后至弥勒菩萨未成佛道的无佛时代,自誓必度尽六道众生,拯救众生,始愿成佛之菩萨。其所以称为“地藏”,是因为他的大愿最胜最广,犹如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取名地藏。


九华山地藏金乔觉,是在中国佛教史具有重大影响的真人真事,金乔觉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九华山是金乔觉的应化道场,化城寺是金乔觉亲自参加建造寺院。


金乔觉来自古新罗。古代新罗的地界,就是今天的朝鲜和韩国。当时中国正处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鼎盛,两国交流来往频繁。唐开元末,金乔觉厌倦了宫廷的权利斗争和奢华生活,渡海而来,入唐求法,卓锡九华,苦行修道,广度信徒。时至德初年间,山下诸葛节等长老们,见这位外国来的和尚如此虔诚苦修,深为感动,捐资购释檀号旧寺故址,为金乔觉建寺,并沿用原名为“化成寺”。新罗王子金乔觉的母亲思念儿子,并想为他成亲,就叫他的两位舅舅来九华山劝说金乔觉回国。结果,非但外甥没有被劝动,两位舅舅也留在九华山,当了和尚。贞元十年,金地藏圆寂,三年后,肢体软,骨节有声,颜貌如生,诵称肉身。众僧视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因其俗姓金,故称为“金地藏”。九华山从此辟为地藏菩萨道场,香火绵延,千载不绝。继金地藏之后,九华山历代先后兴建了众多的寺庙,出现了许多名僧、诗僧、画僧、书僧……德行高绝者,亦成肉身,成为九华佛国的一大奇观。



1.降生新罗瑞相灵异

公元696年,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新罗国鸡林州的王族家中降生一子。其父金兴光,后为圣德王,母为成贞王后。相传处名乔觉,相貌奇特,顶耸奇骨,福慧具足。



2.不恋金銮专心纳佛

金乔觉幼时聪颖好学,年青时身高七尺,臂力甚大,他不恋金銮,厌恶世俗,笃信佛教,好学悟道,曾自诲说“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于是发下了修证菩提的心愿。



3.落发涉海入唐求法

三韩佛教有条古训:“迁乔必出谷,学道务求师”,金乔觉好学求道,向往中土,毅然辞荣就苦,落发出家,相传僧号“地藏”,于唐开元年间(713—714),年24岁,携白犬善听,涉海西发,乘风破浪,迳往大唐,求法修道。



4.访道名山卓锡九华

新罗僧地藏航海入唐后,历尽艰辛,访遍名山,于开元末辗转至江南池州,“睹九子山,心甚乐之,乃迳造其峰而居焉。”于是奇丽险峻的九华山就成了他卓锡修行的理想之地。



5.初蒙接引诗《酬惠米》

僧地藏艰苦跋涉,来到九华山北麓老田吴村。其时,人地生疏,饥饿异常,有缘相逢乡老吴用之,赠米留宿,“吴氏孟光(即吴用之)父子见其神色之异,指诣城峰闵氏之寺居,为修行之所,今化城寺是也。”僧地藏十分感谢,以《酬惠米》诗谢之。诗云:弃却金銮纳布衣,浮海修身到华西。原身乍是酋王子,慕道相逢吴用之。未敢扣门求他语,昨叨送来续晨炊。而今飨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



6..乞求栖身闵公施地

相传僧地藏上山之时,经吴用之指点,向九华山主闵公(闵让和)乞求一袈裟之地,闵公应允,僧地藏遂一展衣,竟遍覆九华。闵公惊叹高僧神异,让其子拜师出家,即道明和尚,后闵公亦离俗皈依,后人为纪念闵氏父子侍协大师之功,在地藏菩萨两侧立像,左为道明,右为闵公。闵公墓今存九华街。



7.东岩苦修佛德高洁

僧地藏虽得闵公应允的一袈裟之地,但却上无片瓦遮盖,于是大师批榛援葛,跨峰越壑,找到一块谷地,面阳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便住在东崖天然石洞内,大师在此“岩栖涧汲,闭目禅修,身旁支着折足的铁鼎中,盛着白土掺少许米饭,”“曾遇毒蛰,端坐无念。”山神为之感动,化一美妇前来奉药,献泉,这就是“龙女献泉”故事的由来。



8.南陵抄经潜心攻读

僧地藏素爱四部佛经,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鼓音声陀罗尼经》。但苦于没有抄本,便亲自往百里之外的南陵,请人帮助,当时南陵余荡等人十分崇敬这位从东海远道而来求法大师,欣然受命,分头把四部大经抄好奉献给大师,大师如获至宝,手不释卷,潜心攻读,大师“从此归山,迹绝人里”。



9.开山造田躬身教化

僧地藏在禅修期间,亲率弟子开渠引水,垦荒种田。在化城谷地“开凿溪涧,尽成稻田,相水修潴,为放生池”唐建中中叶,僧地藏依止禅众,有平田数十亩,种黄粒稻,田之上植茶异于他处,谓著地源,亭后有五叉松,结实香美,皆自新罗移植,(陈岩《化城寺》诗注)。但是,大师恳植后仍难以解决众僧食之忧,于是又率众在香林峰下“白鳝穴”的地方,“挖土得白壤,甘泉如面,终赖以济,”过着“夏则事兼土,冬则衣伴火”的艰苦生活。



10.化城建寺道场辉煌

唐至德初,有青阳人诸葛节等从山麓登峰,为僧地藏苦修精神所感动,愿筹款买下檀公旧地建寺请居。大师从之,近山之人闻者集,伐木筑室,焕手禅居。当时,僧地藏率众同建台殿,至建中初,池州太守张岩崇仰大师高风,施舍甚厚,奏请朝延移檀公旧额于“化城”,置于新寺。从此,“胜境巍巍,普放大光”。



11.谈经论道诲人不倦

僧地藏不仅攻读佛经,学而不厌,还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大师在“宴坐岩”经常邀请僧俗,谈经论道,在“煎茶峰”常招客于峰前,“汲泉烹茗。”在罗汉峰,为谈经弘法,“竟日谈论。”至于来山晋谒的四方信徒,都受到大师耐心的佛法教诲,所以他们“亲承善诱,感悟深哉”。



12.感化亲人共建道场

相传新罗使臣昭佑、昭普是僧地藏的两位舅舅,来九华山劝外甥回国,僧地藏对他们谈经论道,两人被感化,遂留山不去,共建道场。在九华山北麓“筑室为庵”,逝后僧民立其庵为“二圣殿“。



13.明泉情深娘娘宝塔

相传他的母亲远涉重洋,千里迢迢来九华找到心爱的儿子后,悲喜交加,连哭三昼夜,眼睛快哭瞎了,僧地藏发孝心,经常用化城寺前的一口井水,为母洗眼,终于复明,母亲死后,僧地藏为了纪念母亲,在井上造了一座宝塔,后人称为“明眼泉”,塔为“娘娘塔”,今塔基尚存。



14.赠诗童子拳拳爱心

大师不仅对贤者虚怀若谷,对童子学僧也谆谆善诱,他在《送童子下山》诗中写道:“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马,懒于金地聚金沙。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诗中充满了与童子依依异别之情,有童趣的回忆,有长者真诚的劝慰,跳动着师长对学童的一颗拳拳爱心。这是一首非常出色的《七律》,它音律和谐,对仗工整,情真意切,形象鲜明。



15.灵场终古永镇名山

唐贞元十年(794),大师在人生旅途上已度过99个春秋。此年闰七月三十日,他忽召众僧告别,带着对九华山深深的眷念,离开人间,费冠卿记中叙述他圆寂时“山鸣石陨”,“寺中扣钟,无声坠地”。他的肉身跌坐石函中,三年后开缸,见颜色好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的响声。,按佛经上说的“菩萨钩锁,百骸鸣矣!”于是,僧徒们视为地藏灵迹示现,尊奉为中国地藏王菩萨,因俗姓金,又称之为金地藏,从此,金地藏的圣名与九华山永世长存。



16.灵辉瞻仰万祀千秋

金地藏圆寂后,三年肉身不腐,僧徒们遂将其遗体安葬在南台之上的岭头,建三层石塔供奉。傍晚时发圆光,五色烛天,故其岭名曰“神光岭”。后人“塔罩以殿,俯仰以铁为之,前梯以石,凡八十四级。”(明嘉靖《九华山志》)此塔殿,即今肉身宝殿。

金地藏是中国僧尼为纪念和青彰金地藏的功德而树立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灵辉瞻仰,万祀千秋”!



17.誓愿宏深终成正果

金地藏渡海离张,修道九华,誓愿宏深。他以“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的信念,以及在九华山苦修菩萨行的实践证道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终成大觉都,这在中国和东南亚佛教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白与九华山


唐天宝八年冬,李白第一次到秋浦,与前来迎接他的诗友韦权舆,就是当时的县令韦仲堪一起到秋浦石门桃花坞,邀请隐居的高霁一起同上九子山。三个人途中在一位复姓夏侯名回的绅士家中小憩,受到主人盛情款待。饮宴中坐眺九子山雪景雄姿,诗人们才情激荡,即兴赋联句唱和,一气呵成,珠联璧合。现引序文如下:

 

青阳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

 

李白、高霁、韦权舆三人《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不仅一举把九子山改为九华山,同时他们的诗作,也成为九华山的传世之作,是九华山的“定名篇”。自李白为九华山定名之后,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有的筑屋隐居,有的设堂讲学,有的以文会友,有的礼佛揽胜。他们赋诗题咏,蔚然成风,积淀了九华山独特的人文。


 

地藏菩萨赞

[唐] 李白

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

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

五彩图圣像,悟真非妄传。

扫雪万病尽,爽然清凉天。

赞此功德海,永为旷代宣。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唐] 李白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

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

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

 


佛教四大名山中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九华山不仅仅是一座佛教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山,历史上许多知名的文人都曾到访过九华山。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改名为九华山跟李白还有极大地关系。

 

李白对九华山非常偏爱,曾经三上九华,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据说因为这首诗,这座山更名为“九华山”。在九华山留下诗篇的文人还有王安石、苏辙、刘禹锡等。




报名|杭州佛学院梵文公开课2019学年招生通启

报名|己亥年第一期【云林半日禅】禅修活动报名通启

展览 | 千江印月——云林公益书画联展作品欣赏

农历七月廿四 恭迎"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圣诞日

新闻 | 杭州灵隐寺己亥地藏法会

学处 |《地藏经》的基本内容(上)

学处 |《地藏经》的基本内容(下)

学处 |《地藏经》的主要精神

农历七月廿九 恭迎地藏王菩萨圣诞

学处 | 如何修持地藏法门



编辑 | 妙莲

美编 | 璐希

责编 | 慧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