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识 | 怎样才算善知识?

灵隐寺 2024-03-19




《华严经》曰:“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忍;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回向;一切菩萨愿;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


总括而言之,即是所有众生修行一切佛法,欲得一切“信、解、行、证”的功德利益,悉皆依止善知识摄受,才能“生发、究竟、圆满”!



趣入正法者,应亲近善士,

证教达实性,悲愍巧为说。

——摘自印顺导师《成佛之道》


正法,虽可以从经典去了解,但主要还是要从说法师去听闻。法师的开导,比起自己阅诵,到底迅速而容易得多。所以为了要“趣入正法”,进求佛道,“应”该“亲近善士”──善知识,尤其是大乘善知识。佛曾以:“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说为预入圣流所必备的四大条件,这可见亲近善知识的重要了。



怎样才算善知识?

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1.“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2.“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3.“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4.“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为利益众生)说法。5.“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的为众说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成就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


末法时代,全德的善知识,是难得遭遇的;而修学佛法,却又不能没有师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经上说: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亲近。


《涅槃经》说“四依”──四种可以为人依止的师长:初依人,虽没有断烦恼,证实性,但已能通达佛性义十六份之一。总之,末世善知识难逢,如于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处,胜过自己,也就不妨如法亲近了。



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

佛说满梵行,学者应尊敬。

——摘自印顺导师《成佛之道》


无论是全德的善知识,少分功德的善知识,如不能如法亲近,都不能得应得的功德。所以对于善知识,要“观”察他的功“德”,“莫观”察他的过“失”。


如听受善知识的教导,或从举止动静,待人接物处去学习,只要有一分长处,就注意他的长处而修学。这样,虽然是少分功德的知识,也可以得到法益。反之,如不观功德,专在善知识的缺点上着想,不是这样不对,就是那样不够,那虽然逢到全德的大善知识,也毫无利益。


因为全德善知识,也不能一切圆满,没有一些缺点的。所以亲近善知识,应随时提醒自己:来这里做什么?不是为了寻求知识的过失,而是想学习师长的长处。能这样,就到处有师长可亲近,随处都能得益。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就是这个意思。


亲近善知识,扼要的说,要“随顺”师长的意旨,使师长欢喜,切“莫违逆”师命。就是师长有所嗬责,也应受责,不可生嫌恨心,恚恼心。



怎么能使师长欢喜呢?

1.要随力供养种种财物;2.为师长服劳务;3.照着师长的开导教授去修行。佛法的恭敬亲近善知识,完满的表现“尊师重道”的精神。假使师长要你作种种非法呢?那是不应该随顺的,但应该婉转的说明不能奉行的意思。修学佛法,如不能如法尊敬师长,想得到佛法的功德,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如经上说:“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


如来赞叹善知识的功德时阿难说:“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佛陀说:“莫作是言。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


阿难的意思是:亲近善知识,那清净梵行,可说已完成一半了。可是佛陀的意思是: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佛陀十分重视善知识!所以“学者”,“应”该“尊敬”供养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华严经》等都说得非常详明。




往期回顾

新闻 | 杭州举行“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消防安全活动

特写 | “智慧消防系统”登陆千年古刹灵隐寺

新闻 | 己亥中秋 灵隐寺慈悲放生 至诚回向

新闻 | 杭州市签订《2019佛教场所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新闻 | 杭州召开僧众大会 引领佛教四众弟子爱国爱教

新闻 | 杭州灵隐寺举办己亥中秋普茶晚会 共庆七十华诞


编辑 | 妙莲

美编 | 璐希

责编 | 慧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