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诞节来临 我们感恩佛陀 祈福众生

灵隐寺 2024-03-19


2020年4月30日,农历四月初八,是人类最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圣诞日。佛陀的诞生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光明,指引无量的众生脱离烦恼、走向解脱.....


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诞生、成道、度娑婆世界的众生,受到十方如来赞叹。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最亲的人。


在佛诞节来临之际,

让我们一起缅怀佛陀的盛德,

激发我们向上学修的信心。


我们一起感恩佛陀,祈福众生,

愿娑婆世界清净吉祥!


愿所有如母众生,

心怀法喜,信愿坚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01

释迦牟尼佛的诞生



距今大约2500年前,释迦牟尼诞生在古印度蓝毗尼,蓝毗尼位于尼泊尔和印度的交界处。当时,这个国家叫做迦毗罗卫国。释迦牟尼就诞生在蓝毗尼的无忧树下。他的母亲叫做摩耶夫人,是一位公主,非常贤慧。四十五岁的时候,怀孕太子十个月,在蓝毗尼园诞生了太子。



太子出生就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出七朵莲花;且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自语: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02

释迦牟尼的名字



“释迦”是佛陀的姓,就是释迦家族的意思。“牟尼”就是圣人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陀出生时的古印度,众国割据,战争不断。乔达摩太子的国家是一个小国,虽然暂时还较平安富裕,但常有被相邻大国侵略的危机,净饭王对太子进行严格的教育和精心培养,希望他将来继承王位,振兴国家。




03

是谁抚养他?



释迦牟尼一出生就有许多瑞应,一身具足相好。出生之后7天,他的妈妈摩耶夫人就去世了。便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抚养着他。



04

立做太子



他的父亲就是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为他请了一位出色的老师,是一位婆罗门,名字叫跋陀罗尼。本来释迦牟尼就非常的聪慧,一切知识学术自然精通。当他在十岁的时候就能手掷大象,射穿铁鼓,因此净饭王非常高兴,就选择了一个日期给他举行了灌顶大典,被立为太子,叫做悉达多太子。也就是未来王位的继承人。



05

观耕夫而生怜愍


太子从小学习文学、算术、兵法、武术,少年时已学识广博,文武双全。父亲净饭王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事与愿违,十四岁那年,太子第一次走出皇宫郊游。他看到农夫在炎炎烈日下,身上汗水裹着泥巴,在田里辛苦劳作;牛颈上勒着粗绳,奋力拉犁,还要被鞭打;耕田翻出的小虫,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在土中翻转打滚、有的被飞来的鸟儿啄食。


从小在宫中不劳而食、备受关爱和呵护的太子,内心深处被轻轻撞击着,心中生起了无穷的悲悯。他忽然觉得这世界的生命活得竟是如此辛苦和残酷,怜愍之心犹然而生。




06

游四门决定出家学道



一次太子游走都城的四门,先后看到了风华不再、垂暮之年的老人;辗转床榻、痛苦呻吟的病人;当最后见到一具冷却、僵硬的尸体时,太子的心被彻底震动了,这一切与他在宫中看到的、听到的、享受到的差距太大。太子沉默了,他想到自己这具华丽外表的身躯终有一天也会衰老、僵硬、霉烂时,便对生命有了深深的厌恶和恐惧,原来人生是如此短暂和无常。


他开始沉思:人生是否有解脱痛苦、死亡的方法?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沉思中,他走到北门,遇到了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这位沙门口中听到出家修道可以解脱生、老、病、死,心中便像茫茫暗夜中出现了一道曙光,由此萌发了出家的念头。这就是后来佛教中常讲的太子游走四门,而萌生出家之念的缘起。


也有经典说太子看到的农夫、老人、死人、沙门都是帝释天为了唤醒沉迷在人间的佛陀而示现的。这对天性慈悲的太子,心灵深处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07

娶妻生子



净饭王察觉太子的想法后,为了阻止他出家,便忙着在太子十六岁时,为他娶了邻国的公主——耶输陀罗。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即后来追随佛陀出家,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宫廷的奢华,娇妻美妾,在太子眼中,这些迟早会失去的浮华生活,反而更增强了他修道的决心。



08

夜别妻儿




悉达多二十九岁的那一年,在一个月圆之夜,抛弃王位、父母、妻儿,与侍从车匿,骑着白马,悄悄离开王宫,出家寻求解脱的真理。



09

落发出家



悉达多剃除须发,到深山旷野参访明师,修行学道,他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求解脱人的生、老、病、死之苦。净饭王无法阻止儿子出家修道,爱子心切,只好在亲信中选派出阿若憍陈如、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阿说示五人随他出家,这五人便是佛陀成道后最早教授的五个弟子。



10

出家苦行



悉达多周游各地寻访老师,先在山中拜沙门阿罗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为师(这两位老师是印度当时有名的“数论派”先驱,他们修行的最终目标是升天,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其解脱境)。悉达多根据他们的教授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四禅八定的修证,他觉得自己仍未透彻地了悟真理,心中仍有迷茫,便辞别两位师父转入苦行林去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躺卧在荆棘、草丛之中。六年之后,悉达多形销骨瘦。他日后在对弟子的回忆中说,当时他起坐后留在地上的痕迹像马蹄印。


六年苦行让悉达多领悟到:苦行生活并不能解除他心中的迷茫和不安,便离座到河中沐浴。而追随太子的五个沙门看到他的行为,以为太子退失道心,便不再护持他,离他而去。


悉达多出家后,按照外道老师的方法,每日吃麻麦,身体日渐消瘦,四肢逐渐无力。后来他明白,这样的苦行不能获得真理,便放弃了苦行。



11

牧羊女献糜



悉达多把几年的污垢全部洗刷干净后,只剩微弱的力气,他拉着一根垂落在河面的树枝才爬上了河岸。这时一位在林中牧羊的少女发现这位虚弱的倒在河边的出家人,便挤了一碗羊奶供养悉达多。喝下羊奶,太子精神大振。



12

菩提树下悟道



悉达多返回森林中,端坐在一棵毕钵罗树下(菩提树),暗暗发誓:“如这次再不能从迷茫中解脱,我将终生不起此座”。发誓毕,悉达多进入禅定。有记载说,悉达多此次入定共四十九天。在十二月八日夜空中出现一颗耀眼的明星,照耀天庭。



他用深邃的眼仰望太空,此时的悉达多已断尽所有执着,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脱离了身、心的束缚,豁然大彻大悟。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悉达多睹明星而悟道”。


随后七天,神通妙用随之而来,他先后成就五眼六神通,智慧圆满,彻万法源。悉达多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从此,人们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是印度的一个民族,牟尼是明珠,喻圣人的意思,本为印度对得道仙人的通称)。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明珠或圣人。


释迦牟尼是人间的觉者,即是佛陀,简称佛。后来皈依他的信徒又称他为“世尊”,意思是:具足众多功德,能利益世界,于世独尊。


释迦牟尼悟道后,他身后的那棵毕钵罗树被称为菩提树。



13

鹿苑传教




释迦牟尼成道后,在定中思维:我所悟所证之法,微妙难思,非言语文字可以向凡夫众生解说清楚,要在人间传法真是太难了。前来恭贺他成道的大梵天王知道佛陀难言的心声,便向佛陀顶礼进言,祈请佛陀留在人间传法,并说有缘众生一定可以从佛陀的教化中受益。


佛陀悲悯众生,以其神通智慧遍观世界,察见众生具有不同的品质、根性,只要随机施教,人们也许可以了解他的教理。


考虑首先向谁说法?佛陀想到他最早的两位师父,但即刻有神灵告诉他这两人已经去世。他又想到父亲派来护持自己的五个同伴,他们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修苦行。佛陀便去找到他们,向他们讲述自己所证得的道理,这是佛陀第一次说法,佛教史上称之为“初转法轮”。




14

佛陀三转法轮



佛陀示现成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告诉众生,若是能修道,你也可以获得圆满的果位,你也可以到达解脱的彼岸。佛陀还告诉众生解脱的方法,因此次第转了三次法轮——初转四谛法轮,二转无相法轮,三转广分别法轮。


初转四谛法轮

主要讲无我,因为他身边的弟子,大部分都是小乘根基,所以给他们讲了无我的真理。小乘求的是自我解脱,要想获得阿罗汉的果位,首先要证悟无我的真理。能破除我执、自我,就可以解脱,就可以获得阿罗汉的果位。


第二转法轮

的时候,讲的是般若空性,也可以说是缘起。主要是为众菩萨宣讲的。


第三转法轮

第三转法轮的时候讲的是光明,讲的是如来藏、如来藏光明。强调一切显现法即是清净的。


佛一共转了三次法轮,通过这些方法证悟无我、证悟空性或证悟光明,可以遣除业障,尤其是可以断除烦恼,众生可以不再烦恼,不再痛苦。


这三次法轮都是为了不同根基的众生而转的,为了不同根基的众生而说的,这都是解脱烦恼,解脱痛苦的方法。这是佛陀的功德。


佛陀让众生明白诸法的实相,遣除众生的烦恼,让他们解脱。这样的能力只有佛陀才有。


何谓法轮

轮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的一种兵器,形状像个轮子。古印度有个传说,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转轮王”。佛陀出生时,空中自然会出现这种“轮子”,预示所向无敌,可以一统天下,实行仁政。


这里用“轮子”来比喻佛陀所说的“法”,佛陀的“法轮”出现于世,即可广布天下,利益群生。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会被粉碎无余,所以把佛说法叫做“转法轮”。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听讲以后,都被佛陀的智慧折服,马上皈依佛陀,成为最早的五比丘。


有学者说,佛教的创立从鹿野苑初转法轮开始。因为从此时,人间具足了佛、法、僧三宝。释迦牟尼是创教人,是“佛宝”,他宣说的佛法为“法宝”,五比丘是最初的“僧宝”。



15

佛陀的解脱之道



释迦牟尼悟道后,广转法轮四十九年年间,为众生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为众生离苦得乐指明了方向。


佛陀所说的成道的方法,统摄于三无漏学中:戒学、定学、慧学,就是持戒、禅定、智慧。



娑婆红尘,总有那一方净土,

可以去掉执著的外衣。


佛诞节,我们沐浴佛陀的甘露法雨,

让心中的慈悲升华。


渡过红尘,方成正觉,

我们愿追随佛陀的脚步,

走向彼岸的究竟。



佛陀具有十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法华经》说:“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佛陀出世了,悟道了,传道了。后继者续佛慧命,接过普度众生的责任,发扬光大佛法传承。


在佛诞节来临之际,我们赞颂佛陀,学习佛陀崇高的利他精神,积极的入世精神,大慈大悲的大乘精神。我们以佛陀为榜样,做大乘行者。


往期回顾


禅语

禅语 | 阿弥陀佛在心间

禅语 | 不染诸境 闲闲自如

▲禅语 | 谁能向外夸精进


新闻

为大众抗疫诵经祈福  为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降半旗哀悼

众志成城筑平安 —— 杭州佛教界抗疫记


视频

梵呗祈福|唱诵《心经》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反哺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二)遇赦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三)投宿


常识

常识|佛教中的数珠(上)

常识|佛教中的数珠(中)

常识|佛教中的数珠(下)



编辑 | 妙莲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