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中的智慧 |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灵隐寺 2024-03-19


华严智慧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华严经》偈句


又作: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


一与一切,其体用相,融而不二。就是说:一与多,可以等同,用以说明在法界缘起中现象间之相即关系。这是华严、天台等圆教所立之圆融无碍之极理。


《华严经 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中说:“谓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


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从两方面论说此偈句。


1、就现象之异体关系言

一与十,乃相对待而言,一为十之基数,十由十个一构成,无一即无十,既得成十,故知‘一即十’。同理可证::“十即一”。


2、就现象之同体关系言

十中各个一之自体,即是第一个一,由此而言,十之自体性空(无独立自性),故谓‘十即是一’。同理,视十为自体,一为构成十之因素,自体亦是性空,故称‘一即是十’。


由此说明: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皆为相即之关系。故一尘之中,即与一切佛土相即;一念之中,亦与无量之时间相即。


华严宗运用此种认识方法于佛教理论与实践,或将佛教全部义理与实践,视为一整体而称为‘一’,其各个分支和法门则称为‘多’,或于能生万有之一心称为‘一’,而所生之万有则称之为‘多’。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嘉泰普灯录》


以一统万,一月普现一切水;

会万归一,一切水月一月摄。

——守缘禅师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普宁禅师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永嘉证道歌》偈句




两种含义和境界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两种含义和境界。


“一”指的是什么?

一真法界的一,就是一切对立全部消失,能所双亡,能敬、所敬都消亡了,所有对立都消亡了,本体显现了,整个宇宙一体不二的那种空性无相显现,这就是一。


那“一切”呢,就是一切男女老少、是非善恶,所有的一切差别相。“一即一切”,就是当我们达到了“一”的时候,就能了悟所有的一切差别原来都是一的显现。所以,一是重要的,一切是不重要的;所以,一切差别对立不可执着,人我不可执着,烦恼也就不可得,就能够体会那个“一”的真正的一真法界的美好。


理事无碍的境界

一切即一,当我们能够体证一即一切的时候,就怎么样?处处都是一了,这时候,有一所显现,悟到一所显现,能所双亡,悟到一所显现,就能什么?


由一所显现无边美好。因为心里清净,一切就清净,所以一切都反映了一。这就像古人说的,天地有至美而不言,天地之间有无上的美好,但是没有说话。这时候呢,事事美好,随拈一枝花即是无上妙谛,随拈一根毛,也是无上妙谛,任何一树一花一叶,一片白云、一片雪花、一滴水,都是最高的境界,这一切都是一了。那么,这是理事无碍,理即是事,事即是理。


事事无碍的境界

事事无碍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每一枝花都是整个宇宙,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芥子纳须弥。每一个人都能是全体,而互相之间又互相包容,没有障碍,个个都是全体,个个没有障碍,互摄互入,就像广大无边的法界之中,每一个个体也同时是广大无碍的,为什么呢?


当个我空的时候,就是全宇宙,而每个人都个我空的时候,每个人就是全宇宙,而每个人跟每个人之间都互相包容,一个人包容一切,而互相之间又无障碍,这个时候,就是事事无碍的境界,这就是个个解脱,个个成佛,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这个时候就是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成佛的境界,而且是全部成佛的境界。



理随事变,则一多缘起之无边;

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

——澄观大师偈句


理随事变,则一多缘起之无边:这个道理和这个事,也就是交彻的,所以有的时候,这个理会随事变化的,一也就变成多,多又变成一。无论是多是一,这种缘起是没有边际的。


你明白一样,样样都会明白了;你若一样也不明白,样样都不明白,所以说“得一万事毕”。你得到这个“一”了,万事都会完毕了;你若没有得到“一”呢?也得不到“多”;你若得不到“多”,你也没有明白“一”。所谓:



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

——澄观大师偈句


“一本散为万殊”

这世界上种种色色、形形相相,都是由“一”生出来的。你这么算一算,人是一,狗是二,猫是三,猪是四,就算到无量无边,连老虎,再狮子,就拿众生来讲,你算那有多少?这从哪来的?从“一”这个数来的。


“万殊仍归一本”

这万殊又怎么办呢?仍归一本,还要回到这一个地方来。什么地方呢?一个生、一个死,就是生死那个地方。无论你是什么,都离不开生死;虽然是形相不同,到结果还是一个的──一本散为万殊,就是个“生”;万殊仍归一本,就是个“死”。


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

事和理,融会贯通,而无障碍。《华严经》讲圆融无碍的道理,大能入小、小能容大的事理。千差,就是有千种的差别;涉入,就是交彻。虽然有千万种的差别,但是彼此互相涉入而无障碍。这种妙境界,可以说是凡圣交彻、事理交彻、真妄交彻、是非交彻;可以将这句变化为百千万句,这叫“一多缘起之无边”,也可以说是“千差涉入而无碍”。



“芥子纳须弥”



万物与我一体,众生本无区别,当下就是一真法界,我与整个宇宙就是当体即空,万法皆空,当下是真如理体,这叫“一”;“一切”是指一切现象,也就是人人、事事、物物,所有宇宙存在的现象。


宇宙的本质什么?

“一”是指宇宙的本体,宇宙的本质。那么宇宙的本质什么?四大皆空,万法皆空。所以空就是一切,一切就是空。这在《心经》上讲得很清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为什么说物质就是空性?

色与空,色是物质,空是空性,为什么说物质就是空性?像拿的这本书,这本书由众多的条件组成,离开这些条件也就没有书的存在,所以说没有单独存在的一本书,因为它是众缘所成,是纸、墨、胶等等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本书,离开这些东西还有书吗?没有。所以没有永远不变的存在,没有永远不变存在的某种现象,这就叫空。

空跟有,是一体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各种感受、想法、心理活动、各种觉知也是一样的。


不管物质与精神,一切存在都是空,空也不妨一切存在,所以一就是一切。空就是一,就是整个宇宙的本体、本质,一切就是整个宇宙的现象,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指每一件事物

“一”指每一件事物,比如说一杯茶、一朵花、一棵草,“一切”指一切现象,那么,一杯茶跟一切现象是什么关系呢?所有的现象就是这杯茶,这杯茶就是所有的现象,它们是一体的。


为什么说“芥子纳须弥”

佛教说“芥子纳须弥”。须弥山是太阳月亮所围绕的山,叫妙高山。假如说须弥山大家不知道,说喜马拉雅山就知道了。芥菜子很小,须弥山很大,可是佛教却说,喜马拉雅山这么高大的山可以装到芥菜子里面去,大家能够认同吗?装得进去吗?当然,从现象上是装不进去的,把芥菜子装进喜马拉雅山还差不多,那可以装一大堆,是不是?但佛法说能装,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是不会说谎的,还真装了,怎么装呢?因为芥菜子是空,当芥菜子无我的时候,当芥菜子不执着的时候,须弥山就装进去了。


我们现在也可以来装一装。大家闭上眼睛,然后彻底放松,什么都不要想,不要想过去,也不要想未来,什么都放下,保持清楚明了就可以了。这时候,没有房子跟外界的区别,你会发现,你的心很大,从此往东、往西、往南、往北、往上、往下,无边浩瀚的宇宙都在你的当下,你的心大得不得了,整个虚空宇宙好象都在你的心里头。


你的心是广大无边际的,当你什么都不执着的时候,心广大无边际,所以大家把宇宙都装到心里去了。需要故意装吗?不需要,当你什么都不执着的时候,宇宙就已经装入你的心了。那么,芥菜子能不能装须弥山?能啊,当芥菜子跟我们一样的时候,就装了整个须弥山,甚至装了整个宇宙。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永嘉证道歌》偈句



偈句意译: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就像“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样。月亮指的就是真心本性,本性发光能照见一切妄想,而心如如不动,一切妄想都是被自性所摄,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显现。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就是说你打开自性智慧后,心如如不动,自然能得到加持,这种力量就是诸佛法身进入我们的本性上来,能吸取诸佛源源不断无穷的法力,众生本性就和佛性合二为一。


祖师常讲本地风光,就是要悟到心地上来,悟后起修,地地上进,没有不明白的,没有修不通的。不过,如果没有智慧学不明白,还是要因指见月,通过经教来明心,然后见月忘指。月就是我们的法身本性,法身不是物质,不是八识,不是行为等有相的东西。


偈句出处:

《永嘉证道歌》,永嘉禅师(公元665——713年),永嘉(今温州)人,唐朝高僧,他从小就在寺庙里学习和长大,十四岁于龙兴寺正式出家,非常年幼便知晓佛法教理,是六祖惠能的法嗣,禅宗称之为“第三十四代真觉禅师”,法名玄觉,号明道。



偈句引申


一个人,就像一汪池水;每一汪池水,都不相同,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每一汪池水,都能映照天上的明月,这轮明月就是“觉知”的本性。有时候,池水泛起波澜,明月的倒影破碎。就像因内心的波动,而丢失了这一份清醒的“觉知”,陷入迷惘与混乱之中,随波而逐流。所以,我们要让内心得以安定,保持这一份觉知,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我们的出发点,就像一轮明月,映照在每个角落、每一个层面。所做的事,都像一汪汪池水,都有着明月的倒影,都有着同样的“出发点”。有时,云朵掠过长空,月光被云朵遮挡。就像因内心的杂念,而忘记了最开始的“出发点”,丢失了自己的原则和方向,见异而思迁。所以,要放下内心的杂念,保持这一份清醒,知道自己的初发心,知道为何而干。




《华严赞偈 海会众赞


华严海会,十圣三贤,

华台宝座拥诸天,

法界广无边,助佛宏宣,

陆地绽金莲。



农历庚子闰四月十五(公历2020年6月6日)杭州灵隐寺药师殿启建“结夏安居·共修华严”。僧众恭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诵经功德,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诵读《华严经》于庚子农历闰四月十五开始,至七月十五结束(公历6月6日——9月2日)。“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正在进行。



敬请关注


根据广大善信居士的需求 灵隐寺开通

“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小程序”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共修华严”植福随喜在线登记小程序



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编辑 | 妙莲

视频 | 榭融

图片|一叶等

责编|慧容


往期回顾


有序开放

灵隐寺开放 喜迎八方游客 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杭州灵隐寺《关于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灵隐寺6月2日起有序开放 光泉方丈说:大疫见大爱

关于杭州市宗教活动场所逐步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杭州灵隐寺有序恢复开放第一天 举行升国旗仪式

杭州市市属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参观预约须知

疫控办《关于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的情况通告》

灵隐寺施放瑜伽焰口 超荐疫情逝世亡灵

有序恢复开放 你该如何去寺院上香礼佛?

《华严经》所在之处 即诸佛所在处

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 启建

灵隐寺僧众6月6日起结夏安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查看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