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 那个有大爱的利己者,走了

2017-07-19 李岩 文化有腔调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撰文 李岩

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1950-2017)

如果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一家中文书店,只提一家,大多数知识分子和爱书之人的答案可能非常一致,那就是台湾的诚品书店。2017年7月18日,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因心脏病去世,终年67岁。


台湾诚品书店——暴富+大病后的产物


吴清友去世的病因,是心脏病突发,这个病他从出生时就有。他患有先天性心脏扩大症,与这个病搏斗了一辈子,而38岁时的那次病发,促使他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开书店。


吴清友在30多岁时因炒楼而大赚一笔,用他的话讲,“三四年间累积了很多我不敢想象的财富”。然而在38岁这年,他得了一场大病,需要开刀做心脏手术。这场差点要了他的命的手术,促使他开始思索生存的意义。此时,他回想起多年的阅读经验中为他带来的快乐,也体悟到了阅读对生命的重要性。德国一位文学家讲过一句话,他说大自然是上天伟大的创作,但是人类最伟大的创作尽在书本当中。这句话对吴清友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在一番思索之后,他决定开书店。


因为有炒楼积攒下的丰厚家底,外加死里逃生后那种人生重新归零的使命感,使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诚品书店的定位确定在挣钱上。“不是为了要经营事业,也不是为了要打造品牌,真的是想解决生命何去何从的问题。”这其中,他父亲对他有很深的影响。


吴清友的父亲活了90岁,一生经历了大风大浪,从贫困到富有,又转为巨贫、赤贫。当过董事长,破产后又回到乡下挑水、养鱼。诚品书店的名字是他父亲题写的,他说财物有时而尽,唯一的“诚”字是终生受用不尽的,这也是诚品最重要的起心动念。


诚品书店赔钱的15年——吴先生也曾为盈利问题焦虑不安


开店做生意,虽可一时不求利,却不可一世与利无缘,因此利润早早晚晚都是要面对的问题。开书店,赔几年钱是一定的。中国大陆最知名的民营书店之一——单向街书店,就曾连赔了九年,之后它也并未在卖书上盈利,而是通过连年的口碑积累,获得了资本的注意,继而拿到了投资,摆脱了赔钱的窘境。


而作为更早的先行者,诚品书店整整赔了15年钱。现在有很多对于吴先生的报道,往往都侧重于宣传他甘于清贫,坚守诚品理念15年,终于守的云开见月明这一点。但其实,连赔15年,吴清友比谁都发愁……


吴清友虽然本着不赚钱的目的,但连年赔钱,心情总归不是很好受。他曾时常到诚品书店敦南店对面的咖啡馆坐着,那是一家24小时书店,每天无论什么时间,店里总有人来人往。他看着进出书店的人,假使他们面带笑容,对他而言就是生命中幸福的“加油站”,可以继续对他再鼓舞。他也由此得到一种心理满足:“我好像是在做一件对的事情。”


不追求赚钱,是因为书店是自己生命归零后重新出发的证明,其背后有多年积蓄作为支撑;渴望利润,是他希望通过书店的自身造血,得以扩大经营范围,延长经营时间,以造福更多的人。正是有不着急赚钱的底气,加上渴望利润的心情,才造就了吴清友平和而奋进的工作态度。


台湾诚品书店

诚品书店的核心理念——利己,利他,利众生


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对叶问的最高评价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句标准的王家卫式台词一经推出,便倾倒了所有文青,成为他们心中“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声音。


在这里,我必须说,我高度怀疑《一代宗师》编剧的这句话,是借鉴了吴清友的灵感。因为吴先生对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有类似的三段论:利己,利他,利众生。

在诚品书店的经营理念上,吴清友希望能够把生命的价值融入在事业的理念中:“诚品是一个不一样的开始,它是从理念形成之后,再去寻找营运模式,所以才会产生有书店,有画廊,有讲堂,有艺文空间,我希望能够兼顾到所谓爱、善、美之后才会形成一个人文艺术跟创意,希望能够融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展现一种文化。”


这就是诚品书店的自我期许,也是吴清友团队的经营思维,并希望这种思维能够延伸到从核心价值到策略定位,到营运模式。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诚品的存在能够利己、利他,继而能够利众生。


吴清友认为,书店,归根到底是养心性的地方。这个养心性,不只是对买书的顾客而言,更是对经营者自己而言。


“我在台湾听过一位大法师谈到金钱的有限性,他说钱可以买LV,买香奈儿,可是钱买不到好的气质跟素养,钱可以买到鱼翅、鲍鱼,钱却买不到好的食欲。钱可以买到欧美进口的名牌床,但钱却买不到好的睡眠。钱可以买到豪华的别墅,却买不到温馨的家庭。”由此他认为,每一位企业家虽然是在经营企业,但是本质上,其实都应该是在经营他的生命。


总结起来,就是吴先生觉得,开书店一个最大最直接的好处,是利己,即能让他本人变成更好的自己。与此同时,也能让与书店有关的一切人,包括店员、顾客、商圈周围,浸染书香,达到利他的目的。


在“利己”与“利他”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修行,最终达到“利众生”的结果。


所以,在有些纪念文章中,把吴先生写成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苦行僧形象,其实也是对他的误读。


卖一本八卦杂志和卖一本好书,都是25元,但那是不一样的


作为书店经营者,吴清友自然对阅读和书籍有一种想象:“在一个大的城市里边有百万本书,一年有千万个人进来,有千万种进出的情况,迸发出来的能量是应该与人为善的。也是这种正面的能量,对赔钱15年的诚品是一种激励,一直在鼓舞我们前进。”


在经营的具体操作上,诚品书店干了很多“无效的事”。“在诚品书店,我们摆了差不多400个公共座位。从零售店的经营来说,这些座位是无效率的,应该拿来摆更多的书和商品。”吴清友谈起自己做的无效之事,显得颇为兴奋。“诚品书店一开始不是要为了卖书,而是要推广阅读,所以会从人、空间、活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人们来书店不仅仅为了买书。诚品希望在书店环境的设计中,将颜色、灯光、布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虑进去,甚至还有烹调分享,都是为了人。卖一本八卦杂志和卖一本好书,在POS机上可能显示的都是25元人民币,但有良心的经营者会知道,那是不一样的。”


吴清友认为,诚品书店实在称不上是商学院的好教材,因为它赔了15年,大多数商学院教材都会叫你在赔到第五年时就止损割肉,干点别的去吧。好在诚品坚持下来了,没有单纯看顾客的钱,而是把每一个走进书店的顾客看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这种坚持也得到了回报,2010年开始,每年到诚品书店看书的人次都超过了1亿。2013年,诚品书店营收130亿台币,会员98万人。仅在台湾就有超过40家诚品书店,近年来更是开到了香港和内地。


“我们有的店开在医院里。我看到,病人在我们卖简餐的地方吃一碗热腾腾的面,跟他在购物中心吃一碗面的感动是不一样的。我有机会在医院服务一个有病痛的人,让他有那碗牛肉面的满足感,这是非常好的。”吴清友的言谈中,这种充满人文关怀又与钱无关的事例俯仰皆是。自始至终都没把盈利放在第一位,专注在服务好每一个走进书店的人。二十多年后,诚品书店成了华人世界里最赚钱的书店。


“无商业不能活,没文化不想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人生有过精彩的三重境界之论,而吴清友与诚品书店,则恰与这三重境界相映成趣——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对应吴清友,则是他经历三次有生命危险的大手术,几番死里逃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对应诚品书店,则是看起来茫然无尽头的15年亏损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对应的则是当下每年上百亿营收的书店帝国。


这家不准备赚钱的书店,曾经赔钱15年的书店,如今在两岸三地开店49家,成了最赚钱的中文书店。吴清友曾说,诚品书店的例子不适于商学院,但它的经历,却足以写进中国文化史。


如今,吴先生驾鹤西去,留下了庞大的诚品帝国,和比实体书店更大的精神财富,他可以坦然安息了。


可以想见,在这几天的各路纪念文章中,一定会出现有关“吴先生甘于清苦,不求回报经营书店,而反观我们现在的人太浮躁了”这类论调。而我们必须看到,吴先生创办诚品书店是在大约三十年前,与如今的文化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彼时他通过炒楼积累了大量财富,赔得起;并且他还刚刚经历了心脏手术,有种参透生死的“归零感”,这些都是大多数创业者和文化产业从业者不具备的。如果不考虑这些基本事实,妄谈情怀,那才是真正辜负了吴先生,辜负了他一生追寻的“诚”字。


End


推荐阅读

王德威:如果有一天,我的美国同事能引用鲁迅的话,那才是真正的“比较文学”

专访普利兹克奖新得主:他们从东方美学中学到进入空间的方式 

盖伊·特立斯:你必须将同一个问题问十遍,并获得十个答案


文化热点 尽在掌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