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团队,瞄准“双碳”,打造“三赢”!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3-01-03



求真务实,勇立潮头

因材施教,问题导向

攻克氢能储运难题

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坚持学生赢、教师赢、学科赢

他们就是获评

浙江大学第十届

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称号的

能源工程学院氢能装备团队


团队合影


氢能装备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津洋教授领衔,长期从事氢能安全高效储输装备研究。经过三十年的开拓进取、不懈奋斗,如今,团队已成长为能挑重担、能打胜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01

师生和衷共济,攀登学科高峰



以身垂范、因材施教,学风严谨,严格自律,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是郑津洋老师在指导学生方面多年的坚持。


一年中除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初二,只要不出差、不开会,无论工作日还是双休日,郑津洋都会早早出现在实验室,无论科研教学任务多么繁重,他都会抽空找学生聊聊学业近况,查看实验数据、了解实验进展,帮助学生更好推进研究。如果团队是一艘船,郑津洋就是船上的舵手,带领着团队稳步前进。


学生的毕业论文,郑津洋都会认真仔细看完每一页,大到方向立意,小到字号标点,他都有着自己的一套严格标准。


郑津洋要求同学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每位同学都要盯准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展研究,努力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让研究切切实实“落地生根”。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郑津洋最关注三个内容:一是在分解团队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寻找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二是给予学生独立研究的空间,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关键帮助;三是严把“出口关”,让每位学生在科研经历中切实有所成长,提升未来竞争力。


郑津洋院士指导学生实验


团队2020级博士生邢百汇说,“团队老师们时常教导我们,作为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需求的科研团队,我们更要认真踏实地做好科研工作。”老师们严谨求是的科研作风,坚持定期与学生交流探讨的工作习惯,以及对科研过程和科研结果的严格把关都对邢百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郑津洋的带领下,团队在读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5人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奖1人、国际压力容器技术会议学生论文竞赛奖1人等。


郑津洋院士带领团队师生参加ASME PVP国际会议


02

打造“三赢”团队,培育一流人才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准确把握学生的差异性是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关键。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团队坚持“三赢”:学生赢、老师赢、学科赢,而学生的发展必须放在首位


团队导师施建峰教授2006年在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便加入郑津洋团队学习工作。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施建峰曾说,“郑老师是一名共产党员,从老师身上,我理解了心怀祖国、服务人民的意义,也深刻感受到,越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越是要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扎根一处、追求真理、不骄不躁、永不言弃,应当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坚守。”


投身科研、求是创新、服务祖国,这份薪火相传的“初心”,郑津洋传给了施建峰,同样,后来的学生也从施建峰这里接过了接力棒。


郑津洋特别强调“因材施教”,要求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优势、创造价值,通过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提升科研兴趣。通过一对一交流指导、组会讨论等方式,团队导师准确及时地把握每一位同学的科研进度并提出针对性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发挥个性与想象力,并为学生成长提供全力支持。



教学工作方面,近五年来,团队教师主编的《过程设备设计》(第五版)在全国过控专业使用率超90%,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奖一等奖。开展的本科生课程“过程设备设计”,在2020年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而为了加强对学生全面的培养,鼓励学生既要做得出“真学问”,解决得了“真问题”,也要展示出“真本事”,与国际先进顶尖技术保持密切接触,团队坚持常态化邀请国际国内顶尖专家来团队开展讲座交流,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走出去”,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国内研讨交流的机会,与行业领域专家面对面交流,获得更加全面的素质历练。


为学生创造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


03

服务“国之大者”,勇挑双碳重任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绿色办奥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的储氢罐,就得益于氢能装备团队研发的技术。



几十年来,氢能装备团队坚持“求真务实、勇立潮头”的发展理念,紧盯高压氢脆防控氢气高效储存规模化提纯三大世界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将我国大容量高压氢气储存装备技术和大型高压氢气提纯装备技术发展至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以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提出,团队正朝着氢能产业规模化方向开展科研攻坚,面向能源、国防极端装备的国家重大需求,面向装备智能化的国际科技前沿,面向装备轻量化和经济性的国民经济主战场推动高压技术与装备研发。


团队部分成果应用


近五年,团队牵头制定国家标准7项、团体标准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3项;发表SCI/EI论文1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


团队现有导师7名、博士生25名、硕士生23名,始终坚持立德树人、问题导向,逐步形成了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担当意识、工程思维、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紧密型导师组建设为基础,追求“学生、教师、学科”共赢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团队导师的影响和带动下,团队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志同道合,共同进步。每个人既是独当一面的科研攻关者,也是团队成员前进路途的好帮手。


2019级硕士研究生陈伟峰说,自己感触最深的就是团队精神和团队氛围,“无论是在校工作的老师、前辈,还是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都很愿意给师弟师妹们提供科研、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团队大群已有150余人,群内学术气息浓厚,师兄师姐常常在群内分享心得、讨论科研,正是由于这种团队氛围,我们团队的科研效率很高,科研成果保‘量’更保‘质’。”


集体生日


文体活动


长期以来,氢能装备团队秉承“求真务实、勇立潮头”的理念,坚持做一流科研、育一流人才。


而现在,团队正以举重若“氢”之势,坚定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负时代使命,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承担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使命,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浙大智慧和力量。



文字记者:王昱林

图片由团队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吴逸飞

责任编辑:马宇丹 | 李灵


推荐阅读

1.老师为学生答辩,看看获奖有谁?

2.丰收了!一起分享劳动之乐

3.浙江大学全球人才招聘,欢迎加盟!

4.面对病毒 冷静也是一种力量

5.从“学新闻的人”到“新闻中的人”,这个宿舍集体保研!

6.在浙里,唱响新时代的“马兰谣”

点个赞和在看,为团队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