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裁员,并不乐观

唐韧 唐韧 2023-06-21

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在转一张截图,内容是马化腾转发一篇文章后发表的观点,你们可以先看下。



起初很多人认为这是小马哥对鹅厂内部的训话,直到公关老大出来说话,都是误会。


实际上,这是小马哥在跟一家投资公司的管理层进行降本增效的探讨,结果内容流传出来后被说歪了。


那篇文章我好几天前就看过,说实话感觉宏大叙事偏多,外加作者的一些个人观点。


当然,作者本身也说了,那是一篇意识流输出。


小马哥之所以转这篇文章,猜测大概率是因为里面提到的一些关于经济发展的逻辑正好反映了当下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预期。


不管怎么说,大佬所掌握的信息肯定比普通人更多,视角也更广,所以他们的一些观点是值得好好琢磨的。


前段时间阿里裁员,这事儿你们应该也知道了,不过后来又说继续招聘多少多少人。


于是就有读者跑过来留言说,你看,大厂这不又扩招了么,情况实际上没那么糟糕啊。


如果你真这么想,那或许真的容易走进炮灰的行列。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假设现在我公司有 100 人,其中有 20 人是当初市场行情好的时候高薪招进来的,之所以给高薪,是因为当时大家都抢人。


如今行情已经过去了,大家都在求生存,而这 20 个人能为公司创造的价值抵不过他们的薪资,如果我是老板,我该怎么办?


一个可能的办法,把这 20 人裁掉,流出的薪资空间再去招 30 个新人,这些新人起到的作用和那些被裁的一样,但成本更低,还能为公司节约出更多的成本。


这么一来,公司从 100 人变成了 110 人,并且对外释放的信号是我们仍然在继续大步发展。


如果公司还需要给资本市场一个交代,那这就是最佳策略了。


互联网到底有没有记忆我不知道,但舆论是存在有效期的,即便处于风口浪尖的事情,也会被另一件风更大浪更劲的事盖过去。


虽然只是举个例子,但现实情况和剧情其实大差不差。


准确说,现在很多大厂是在逐渐消化过去 10 年积累起来的高成本。降本增效,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尤其是那些被裁掉的大厂高 P,他们抓住了时代红利,加上自己能力不差,上了这趟快车加速前进了一截。


现在车慢了,座位变少了,作为司机只能让这些一人占两座的提前下车,甚至还会额外补偿他们车票钱。


车还要继续往前开,但也不得不抛下一些人和一些行李,轻装上阵。


我有个开公司的朋友目前就是这样,从去年初就开始裁员,前后裁了一年,但今年公司人数并没有明显减少。


他跟我说,现在的原则是能一个人干的活儿不让两个人干,那些拿两个人工资干一个人活儿的全部开掉,省下来的薪资空间拿一半出来去招新人。


从实际结果来看,公司的运营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在疫情结束后开始恢复增长。


降本了,也增效了,他自己还是觉得挺满意的。


反观那些被输送到市场中的人才们,他们就没那么好过了。


想找到和以前同等薪资的工作难度极大,升职加薪更是不太可能,降薪入职成了部分人的选择。


过去是需求大于供给,如今是供给大于需求。


但凡出现供需倒挂,话语权和决定权就会发生转移,而当下就是处于这种转移节点。


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大家都很嗨,很多人也再次感受到了恢复正常生活后的那种热烈氛围。


但我想说,确实不要过于乐观,有些现象并不代表真实逻辑。


这个五一,消费和旅游确实回暖了,以吃喝玩乐为代表的消费市场让很多人重拾信心,但这对于市场回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


更关键的,还得看大宗消费,比如房产和汽车。


从全国多个城市的房产销售情况来看,回暖迹象不明显,手上有钱的人也不敢一下子砸进去买房,因为他们对未来存在不确定性预期。


已经有房有贷款的人会优先把闲钱拿去提前还贷,以至于银行还贷都需要提前抢号预约。


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当这些持有现金的人发现其他收益跑不过房贷利率的时候,他们就会提前还贷。这里说的其他收益,既包括业务性收益,也包括投资性收益。


简单说,以前拿钱投入业务可以赚更多钱,拿钱去投资也可以赚更多钱,且收益率都高于房贷时,那贷款就是一项福利。现在反过来了,就成了负债。


同样是钱,以前拿去做业务扩张是因为有市场有需求,现在扩不动了,高成本意味着高杠杆,容易压死自己。


现在,降杠杆、去负债、提效率是主旋律。


所以,收紧队形、考虑余量、不可过于乐观,小马哥说得很对。


回到我们普通人身上。


如果你当前有一份还能正常开支的工作,那就好好干,不要动不动就想离职,认为自己还能像以前一样顺利找到工作。


如果不是不可抗力或者原则性不可接受的理由,还是先好好工作吧,不要因为工作不爽、厌烦领导同事、讨厌公司项目就离职。


要知道,隔壁可能刚刚出来一批被毕业的人,而你释放出来的座位他们可能正需要。


当市场上存在一批被毕业的高薪资人才时,短期内的供需压力就会比较大,这时候稳住才是上策。


不过我也相信,这样的情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调整期也会逐渐结束。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是怎样,但至少可以做好现在的自己,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保持精进。


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一个替代成本极高以及个人价值极大的人,一定是掌握话语权和决定权的。


推荐阅读:《一个做了两年产品的高考生,提前拿到大厂offer
················· 唐韧出品 ·················

▲ 点击上方卡片进入发消息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关注唐韧,用产品思维洞察现象背后的逻辑

安可时刻

昨天文章里说了下 Pmer 的事儿,考试结束后,他说感觉不错,如果接下来一切顺利的话这次肯定是稳了。


有读者留言说,未来继续做产品还有机会么?


其实我想说,当越多人觉得没机会的时候,未来的机会反而越大。只要技术在发展,就有希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