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小策心里住着贾樟柯

三表猫 三表龙门阵 2022-03-21

 


老天爷真是追着张小策赏饭吃。

 

昨天在B站看到一部片子,他已经在和大导演贾樟柯谈笑风生。

 

一种看似怪异、井水不犯河水的混搭,就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片子里的张小策现身在「平遥国际电影展」,这个曾经朱一旦背后的男人,如今走在举办影展的园区,一路上都有拥过来打招呼的粉丝。从创造IP到成为IP,他似乎第一次感受到被簇拥的美好。

 

在跳脱了「朱一旦宇宙」后,他独自开创的「大鹅宇宙」又爆火。这种连续创造爆款的能力,让领地意识浓厚、鄙视链密布的电影圈,也不得不正视这股力量。

 

张小策与贾樟柯对谈,在我看来,是电影圈拆掉了象征骄傲与自矜的墙,开门迎客。

 

这客当然要有资格才能入席,拍段子视频挠人笑的怕是万万不行。来者是有近300万粉丝却自嘲「三线城市的二流导演」的小伙子,而业内没有明说的共识是,他的作品已经初具电影的端倪,所以当他出现在平遥,并不显得多违和。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而山也看到了攀爬的人。


 

某些底色,张小策与贾樟柯是重合的。

 

张小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反倒不是致敬各种经典,一炮而红的「广场舞往事」系列。我总觉得,他单飞后需要一部特点鲜明,快速占领网友心智的片子,站在经典老梗的肩膀上,是走了捷径,用了巧劲(市场早就验证过的,必不会错),却未必能见到导演张小策真正的内心世界。

 

我推崇的是他的一部「小众」作品——《请把我埋在,这时光里……》

 

这部片子依然聚焦农村,讲述了最复杂的父子关系,主题触碰了艰深的社会顽疾——留守老人。老槐树下,红砖墙根,有那么一批风烛残年的人,日复一日只做一件事:「等待」。等待落日,等待子女,等待归期,等待死亡……

 

这部很不张小策的片子,实际上是「恰了饭」的。我自然感叹金主给予的创作自由度,可反过来想想,是不是「入袋为安」的安全感反倒让策导彻底放弃流量思维,彻底放弃用俗梗取悦观众,以克制的台词,大量的空镜,把喧闹、戏谑广场舞之外的农村代际冲突呈现给公众。

 

这部片子下面最让我触动的留言是:看到那些熟悉的乡景,想起第一次看贾樟柯的《站台》,勾起小时候的记忆。

 

张小策是短视频创作者,贾樟柯是蜚声国际的大导演,一个是新时代最懂用户需求的达人,一个是让人想起「乡关何处」的艺术家。

 

成就有差距,可他们都有一个创作母题——家乡

 

贾樟柯的艺术生命始终在汾阳兜兜转转,张小策将灵感与情思放置于淄博。

 

《站台》、《小武》、《任逍遥》这三部曲是放大的汾阳、浓缩的中国。张小策的「大鹅宇宙」将广场舞与热兵器、黑道等元素结合起来,展现了赛博朋克的淄博。

 

贾樟柯的镜头里是悲情的故乡,张小策的镜头里是怪诞的故土,直到《请把我埋在,这时光里……》一出,我知道张小策心里住着贾樟柯。

 

他们早就该聊聊了。

 

 

我对此是充满好奇的,我们作为新传播领域的创作者,自我评价、业内评价、粉丝恭维皆有,唯独缺一个视角——他者。

 

张小策一定也想知道,在大导演贾樟柯眼里——短视频入流吗?

 

对谈之前,张小策一开始是有点紧张的,他从人群中看到被前呼后拥的贾樟柯,直感叹:「气场强大,我要假装淡定。」

 

这场对谈更像是各自「盘道」。

 

张小策上来就亮明底色:我就是个成长在短视频时代的创作者,创作的时候就是在想别人喜欢看什么,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

 

他甚至在想,这次「对谈」起个什么标题能更好的传播。

 

张小策近乎赤裸的坦诚是一种稀缺的品质,他不讳言流量、眼球、标题等新媒体内容创作者念兹在兹的「圣经」。

 

所以低娱乐性的《请把我埋在,这时光里……》是张小策偶尔的春光乍泄,按这条路走下去,未必会成为贾樟柯,却一定会是个孤芳自赏、籍籍无名的创作者。

 

他把观众喜爱放在首要位置,个性放在第二位,他经常需要思考、复盘的是:「为什么一期是500万播放量,一期却是50万呢?」

 

白天不懂夜的黑,贾樟柯大概是不太理解张小策这类头部创作者的焦虑与迷思,他坦言在高度分工的电影工业里,流量、成本等等是有专门的人负责。

 

张小策拿出极致的坦诚大概是想换来贾樟柯的批评或肯定。

 

贾樟柯却在整个对谈中将「圆融」展现的淋漓尽致,他没有对时下流行的短视频生态嗤之以鼻,对唯流量至上的创作态度加以鞭挞,反而说,电影以前也是不入流的玩意,从投一分钱看一眼历经百年才有如今的稳固业态。

 

他甚至相当谦虚的说出——电影或许也会走到向短视频学习的阶段。


 

 

非常遗憾的是,张小策与贾樟柯两个创作母题相同的人,并没有在短视频与电影如何兼容并蓄上达成令人眼前一亮的共识。

 

可我觉得「对谈」本身就是最大的共识

 

我们以前见多了媒体机构采访这类业内权威,视角多是仰望,所问多是不咸不淡,所答多是片汤与恭维夹杂,完全不来电。

 

张小策作为影视领域的敲门人,贾樟柯作为百年电影工业的捍卫者,他们的对谈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观察的文化现象。

 

野生派与学院派,草根与精英,他们的碰撞拓宽了话题的深度与广度,也象征着拥有无数年轻拥趸的年轻人在过往视为圣殿的思想交流舞台有了自己的位置。

 

 

年轻人固然无畏,贾樟柯却也展示了大家风范。我看完片子,一度在想,如果张小策对谈的是李诚儒,怕是会劈头盖脸的骂一通吧。

 

贾樟柯的某种圆融,某种「不直面」反倒是对的,面对新生事物,正视它,且看它成长,正如电影艺术从默片时代走过来的漫漫长路,正如好多青年导演渡过的漫漫长夜,呵护它好过毁了它。

 

我在另一个B站UP主狂阿弥对谈余华的视频中,又见到了另一种「大家风范」。余华天生幽默,自不必说,让我感动的是他对草根UP主的尊重,他居然在对谈前把狂阿弥的作品悉数看了一遍,有些小细节在对谈中竟能娓娓道来。

 

我想这样的作为对UP主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

 

这期视频,我看到最多的弹幕就是:「UP主问的好」,余华也多次夸:「这是一个好问题」。

 

这蛮不容易的。

 

越是出名的人,他在公众面前的透明度越高,换句话讲:能问余华的问题,都被前辈们问完了,观众想了解余华的素材都了解的差不多了。

 

饶是如此,狂阿弥还能问出让余华动容也让包括我在内的网友又大共鸣的话:我们最初的记忆啊,都是家乡那条仿佛可延伸到天际的小路……

 

 

张小策送走忙于会务的贾樟柯,他看到电影节展映的影片,那种作品在大荧幕跟观众见面的美妙,他无比神往。

 

走出会场,他遇到一个铁杆粉丝。

 

那眼镜男上前打招呼:「这不是大鹅的导演吗?您有些片子还是有深度的……」

 

张小策对着镜头喃喃自语:「我还是要保证流量……」

 

也没错。毕竟淄博的张小策,还不是汾阳走出来的贾樟柯。

 

不过,这期对谈视频,张小策本来想的封面标题是:《电影是否会被短视频踢出历史舞台》,挑衅意味浓厚,冲突感就在这短短几个字里。

 

可成片发出来,标题确定为:《每一个拿手机的人,都能当导演》

 

与拟定的标题相比温和了许多,甚至有点鸡汤的味道。

 

细想想,有太多的人梦想是循着张小策走的路出发,实现自我的影像梦,在不断提升的手机像素中,构建自己的理想国。

 

张小策心里住着贾樟柯,可看起来,暂时他只想当每一个拿起手机的导演中最优秀的那一个。

 

想到那句经典的范式:人人都想当大师,或许人人都是大师。


思考题:你如何看张小策与贾樟柯的对谈?有何感悟?你如何看他们的创作理念?谈谈你对张小策这一代创作者的认知?


福利:择优十条留言,每人送出一百元红包。


你还可以看:

图文与视频的CP,我嗑了

给「辱华」划条线

给拾荒阿姨的一封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