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九)——戏剧审美与批评

黄莎莉 Shirley ART LIFE 2022-10-23
引言:
近现代戏剧的主导精神是既反映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和人类精神的高尚追求,又能折射出人类生活的某种局限和普遍人性的缺憾,每一个时代的戏剧必定都是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的参照物和活化石。戏剧的根本主题是关于生命的思考和对真理的礼赞,它以仪式的方式记载人类理性生活和感性生活多彩的形式。戏剧艺术具有四种社会功能,即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阐述戏剧批评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作为一个戏剧批评家应该具备的修养论述中国戏剧美学建设应该持有的基本文化立足点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所在。
(黄莎莉试读2020. 7.7)
剧场观演关系一方面是演出空间交流的构成关系,即角色演员和观众所形成的循环交叉的“交流空间”,戏剧演出的最终效果是演员与观众的交流与互动的进程中实现的,对绘画、雕塑等艺术品的创造和欣赏过程不一样,戏剧的传播和接受过程必须在同一时空里完成。另一方面是整体空间代替相对空间随着剧场观念的转变,各种舞蹈形式的出现使得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墙”逐渐消失,戏剧不仅追求观众精神上的共鸣,而且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允许观众“参与”,从而追求更高程度的心理和审美上的观演关系的融合。戏剧的艺术功能一方面表现在艺术的社会本质和审美本质的统一,人的审美,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一方面超越自身的过程中,另一面则在于外界世界的关系中,在其社会存在中得以实现并趋向无限。戏剧艺术就是要表现人类生活中呈现出普遍意义的事物和情感,对这类事物和情感的表现不能是简单流于表面的模仿,而应该是一种带有终极性的体悟和关怀,这样才能洞察潜藏在表象之下那个真实的本质并予以最真实和深刻的表达。这需要艺术家的心灵祛除理性主义的枷锁,保存纯粹感性的一面,同时这个心灵又是深刻的,因为其最感性的存在中已经自然包含着最伟大的理性。另一方面体现在“文以载道”思想的辨析,艺术家不能将社会、政治的功利目的作为创作的最高要求而落入功利主义的深渊。文艺创作关心普遍的人性和真理较之政治和道德更具生命力。
上戏话剧《父亲》剧照
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适合于封建社会结构和国情,导致忽视个性的自由发展,由此文学艺术创造的对象归根结底是个体性原则为习惯性所不齿,于是取而代之的是“文以载道”。人的本体存在的核心是感性的个体如何从他必然的、社会的存在中心达到自由,美只能是真和善的自由发展的统一,表现在“真”的达到和“善”的实现以及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和崇高道德的必然实现。艺术是唤起和培育人的本体意识的,但这种唤起和培育恰恰是社会实践中去达到人的自由,如果艺术拒绝社会,与社会决裂,那么人的自由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人的心灵自由人的本质丰富必须是在为他人和社会的奉献过程中得以实现,这种实践越彻底越深刻,人的内心景观就会越丰富,越能更好认识和实现自我。通过自我心灵的解放,将深刻的生命感悟借由感性的符号和艺术的形式表达,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心灵的超越和生命的皈依,实现海德格尔所说的“在世之在”,在非功利的创造中发现永恒的自我并体悟到最彻底的自由。在此过程中同时拥有哲学的思维又获得宗教的解脱,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既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又像宗教家那样充满悲悯之心。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本身包含着及其崇高的道德内涵,人向真正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审美层次越高人的无私境界就越高,因为崇高的自我实现总是伴随着无私的倾向。
此外,戏剧是寓教于乐的艺术方式,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作用。戏剧的教育作用体现在观众看戏的过程中,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所要表达的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观念都会渗透入戏剧的语言、行动、情境和意象之中,对观众的思想体系是一次撞击,导致群体思想的波动甚至剧变,因而富有教育意义。戏剧的审美娱乐作用体现在通过悲剧和喜剧的方式赋予观众一种情趣的审美体验,让其从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庸俗中解脱出来,认识到人的高贵和生命的自由。欣赏戏剧不是一种普遍的娱乐活动,而是一种高尚的审美享受和文化活动。戏剧作品的寓教于乐主要是针对广大的老百姓,所以要通俗化,并在一种轻松愉快嬉笑诙谐中对广大观众进行教育的方式是最直接有效、广泛和最受欢迎的。中国人看戏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审美情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百姓知道历史知识,善恶是非的道德观念和英雄气概几乎都是从戏曲中被熏陶出来的。

儒家美学系统具有其自身的自足性,它既言情又喻理,既张扬个性和生命意志又重视社会性的制约,自觉自发地接受社会性的规范。历代美学传统对儒家美学的推崇胜过老庄和禅宗美学,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取向在戏剧史中的表现为戏剧创作与民族历史的进程紧密相关。戏剧的声音总是充满对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对真理和缪误的理性思辨。当代戏剧现状无论如何形态多元,依旧有不少艺术家在其话剧创作中自觉进行道德良知的反思,进行着信仰体系的捍卫,实践着知识分子关于文化道德良知主体意识和启蒙作用。首先,中国戏剧美学观念中一贯倡导艺术家的人格之美。即以仁学为最高境界,以美善为理想,以中庸求致和谐,以达到情和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和协调是为儒家美学的内涵和实质。其次,儒家“仁”的思想是中国戏剧精神的稳定内核。依照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建构中国知识人完整的人格模式,使得社会和个人,责任和使命,知识和艺术融为一体的形态划定了其整体的使命、参与意识,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把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视为精神支柱而认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德操守,而非西方知识人崇尚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临火刑而不惧不同,大多数中国知识人始终将道的追求高悬于人生至高境界的上空。文以载道与诗言志就是这种模式的体现。中国舞台艺术导演在价值取向上选择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大义和操守就是重要的审美主体内涵,也是重要的价值标准。不同时代的戏剧家在艺术实践中也呈现出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皈依。此外,政治理想、超越意识、狂放情调、闲适情致以及个体的审美感知都是构成艺术家美学主体、心理、情趣和人格的深层原因,形成审美主体的稳定精神内核。再次,儒家美善合一的思想是中国戏剧的内在品格,尽善尽美成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朽的戏剧总是会力求真善美高度的融合,如《屈原》《关汉卿》《蔡文姬》中的主人公都呈现出典型的儒家美学所倡导的美善人格。

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剧照(2016)

戏剧批评的价值在于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从理想观众的角度促使观众更好地欣赏戏剧,促使戏剧家更好的创作作品;戏剧批评者通过科学严谨的方式检验戏剧能够实现怎样的社会和审美功能,并对艺术家的工作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批评是批评者与艺术家观众文化政策制定者等众多声音的对话交流与探讨,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为艺术发展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失败教训,替艺术的发展找出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发现和照亮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并厘清有价值的艺术和无价值艺术作品之间的差异和界限。首先需要欣赏和批评的统一,以直观感受为基础,坚持理性批评原则,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的感受力,还需具备一个创造的灵魂,而非把批判作为一种自我表现的途径,除了艺术修养之外还需有艺术家的天才,准确地把握艺术现象和艺术家所具有的直觉。其次对戏剧作品的批判要做到历史和美学批评的统一。就像德·桑克提斯在其《意大利文学史》和《批评文集》中指出的那样,既是深刻的艺术批评家又是个深刻的哲学批判家、道德批判家和政治批评家。再次,批评家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具备高度的文学艺术修养、掌握文学知识懂得创作规律和理论素养,对文学和艺术有广博而精深的修养,对历史传统的熟悉、对艺术史的熟悉、对现当代艺术思潮的了解,对艺术家个体的综合认识和辨识。在其知识系统之中除了戏剧之外还要兼具艺术知识、哲学知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等,伟大的批评家总是见闻丰富知识渊博。比较常见的批判有分析剧中人物形象;评剧中一个场景或片断;全面剖析戏剧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对剧本演员表演和导演艺术进行综合评价;对两个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积累丰富的材料,思想艺术上的敏感和惊人的综合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对单个或大量作品作总体考察和研究,从而指导未来的创作;还有就是对批评的批评,在理论层面的辩论和交锋更富有学术性和思想性,是学者之间的观念和思想的辩论,这对批评家的要求更高,需要批评者有非常高的人格修养、理论格局和学识修养。


总之,清晰的历史思辨和卓越的艺术思想都来自批评家自身各类知识的不断更新,理论修养的不断提高,精神世界的不断觉解。这就要去批评家要有思想和理论素养;具有哲学家的修养和深度;掌握各种美学知识包括艺术共同的原则和戏剧艺术特殊的规律,留意当代美学思潮的发展和新戏剧的前进方向,关注新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对戏剧作出前沿正确深刻有启示的评论。此外,批评家是观众的理想代表,了解时代的审美趣味、欣赏水平和未来的趋势,在评论中引导和提升,协助观众深刻理解作品,让其在欣赏和感受戏剧作品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把握形象的内涵,使其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得到提高,做观众的忠实向导,这是批评者的天职。同时,要有高尚的人格修养,建立一种良好的批评文风,要明白通畅,拒绝艰深晦涩。戏剧教育的目的和使命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美好情操的社会人,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如何培养艺术家的问题。戏剧教育是增强心灵审美体验的能力,进而产生一种高远的人生追求,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和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理想的教育就是让天性中的潜能尽可能完满地发挥,一切教育形式中都应该渗透融合审美教育,美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美育的根本的理念问题。戏剧教育要教会人如何去审美,在美的经典剧目中感知美的艺术,在美的创造中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格修养,成为一个品位高雅之人。(未完,待续。。。)

购买生活画店《荷花》系列作品请扫二维码

延伸阅读: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一)——现代即后现代戏剧的形态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二)——戏剧的多样化形态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三)——戏剧的特性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四)——戏剧特性的“假定性”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五)——戏剧“意象”与演出“意境”(上)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六)——戏剧“意象”与演出“意境”(下)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七)——现代戏剧流派及戏剧流派比较(上)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八)——现代戏剧流派及新观念的诞生传播(下)

Shirley ART LIFE:关注文艺,持续分享!
shirleyhww@sina.vip.com(投稿与咨询)
@微信shirleyhww入群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使用部分文字和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并及时处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