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口增长率“断崖下跌”,中国电影未来增量在哪儿?

一起拍电影编辑部 一起拍电影 2021-03-04


作者 / 吕世明

春节返乡,很多人已经有深切的体会:留在三四线的越来越多是老龄化的市民,年轻人更多聚集到一二线,并且大家已经不那么迫切想要孩子了。

 

根据公安部近日公布的审计局,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内地出生并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管理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这个数字2019年1465万,2018年是1523万,在2017年的生育高峰后,中国已经面临着人口的断崖下跌。

 

换句话说,在未来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将日益明显,适龄的青年人因为各种因素而不愿意生孩子,若干年后中国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少。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或许在未来迎来比日本更迫切的老龄化,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有巨大的影响,那么年轻人的一步步减少,对于内地电影市场的影响有几何呢?

 


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内地经济迎来巨大挑战和全新机遇

 

“今年过年不回家了,但是我真挺想念爸爸妈妈和他们热乎乎的饭菜。”

 

想必这可能是今年所有留着工作城市辛劳打工人的心声,如果在去年国庆没有回家的话,那么大家可能要在等很久才能能到自己的父母。

 

大鹏在自己讲述《吉祥如意》的时候,说到了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很多人似乎有两种身份,一个是所在城市的都市打工人、另外一个是回到家乡的“乡下人”,无论你在市里多么的风光,回到家乡可能都要变得质朴起来。

 

▲图片来源网络


大部分人出来发展的目的肯定是希望有更好的上升通道,但是大家都肉眼可见目前中国内地很严峻的人口形势。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内地人口的老龄化日益严重,老人人口的比例逐年增长,虽然这其中有医疗水平和养老福利的不断提升因素,但青年人并没有涌现出更强力的生育愿望。

 

看起来这是一个长期问题,对于现阶段的国民经济没有太多影响,国家统计部门也言之凿凿的表示我们的养老金不存在缺口,其相关调配和各方面保障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青年人却一步步的减少是非常明显的,社区内晨练和遛弯的老人越来越多,在商业街闲逛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驱动大家购买力和可供支配的收入被其他很多沉重的负担所压制。

 

当然在大部分人口专家和经济专家眼中看来,内地人口的老龄化的确有“寅吃卯粮”的意味,对于未来经济的平稳发展有更多不可控的因素。但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医疗水准的提高、退休年龄的延迟、城市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岗位。

 

其实只要经济有一个平稳和长期的发展,人口的结构势必会逐步走向平衡。很多人也会忽略掉中国南北地域对于生育观念所存在的一些差异,客观来看南方地区对于多子多孙更重视,北方受到经济条件、气候因素和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是计划生育时代,还是当下,对于生育的渴望程度都不高。

 

青年人全面主导电影,
消费粘性递增留存观众
 

为什么所有人都很担心青年人的进一步减少,还不是无论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包括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青年人不仅仅有强大的动力、也有更强的消费欲望。

 

二十年前香港电影和进口大片蜂拥而至,中国电影开始走市场化,这个时候的观影群体更多是七八零后年龄段的观众,到今时今日观众群体产生了一种群体的移动,但观众的年龄层段仍然保持在20-30岁这个层次,这部分消费者可能始终是大部分消费品(必须&非必须)的主力人群。

 

二十多年前、甚至更近一些的十年前,内地看电影可能更多是一种极小群体的娱乐&发烧行为,毕竟当时无论是网络的便利性和信息的通畅性,都不能和今日相比,电影市场的稳步快速发展也是因为前些年我们欠债太多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内地电影市场的发展和欧美地区有很多不同,我们越过一些阶段,在发展过程中的跨越性和跳跃性也非常强,其他国家和地区往往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达到的目标,中国可能三五年就形成了,这多少有点不可思议。

 


中国年轻观众的成长同样也是迅速的,十多年占据主导地位的影视评论可能大都是年长者居多,但现在年轻观众无论是在各种渠道和对媒体掌握的便利性都比之前更顺畅,对于话语权的掌控欲望和对影片优劣的判读速度,都有比之前更快速的反映。

 

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现在年轻人眼里更揉不得沙子,几年前大家还会抱着审丑的态度去嘲讽《富春山居图》,但现在影片口碑如果真的非常差劲,想在忽悠更多观众的难度在逐步提升。

 

同时对于年龄逐步增长的观众,因为目前大部分观众都是逐步在电影市场发展后成长起来,在消费习惯的养成和观影体验度好感方面有比父母一辈更强的诉求。父母辈更多会把电影当成一种工会福利(现在很多单位和公司也是如此),但对于我们而言,电影已经开始成为一部分人生活的一块,只不过占比有大有小。

 

对于青年观众的逐步丧失,不仅仅是媒体和经济学家,从业者也是有深刻的体会。但大家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仍然是我们始终在啊去寻找新的观众,却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忽视和丧失掉目前的观众,在年轻观众一步步减少的大前提下,增强目前观众的粘性,培养他们(包括其家庭成员)长期稳定观影习惯,这对于这部分观众和他们的下一代习惯养成都非常迫切了。

 

电影消费群体的下沉&上浮
更多依赖经济的动荡和起伏
 

从去年暑期档和国庆档,包括目前预售火爆的春节档来看,内地电影市场的恢复状况良好,甚至要比大部分小微企业的恢复都要迅猛,比起几年前而言,现在家庭观影的群体在日益增加,情侣观影虽然仍然是主体,但观影群体的多样性已经产生显著的变化。

 

为什么长久以来江浙一带的动画片市场非常好,还不是因为该地区存在了太多的全职母亲带娃消磨时间,这部分观众群体添补了以往非常冷清的下午场次,让一些空场也有一部分观众添补。

 

换而言之,观众群体一定会存在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因素)层面的合理性,毕竟电影票的价格相比很多娱乐和餐饮项目仍然是廉价的,如果从社交经济性来考量,电影院是最具性价比的场所,同时会提供很好私密性。

 

电影观众群体的下沉近几年我们更多着眼到三四线和乡镇地区,毕竟未开放的市场是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市场的空白也会带来更多的机遇。

 

但观众群体的下沉更多应该是年龄段的拓宽,在电影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后,所有人过多的关注到20-24岁这个主要观众群体,在宣发投入和其他方面也像这个群体过渡的倾斜,这样会导致另外一部分有消费欲望的观众接受不到有效信息。

 

虽然在年龄结构方面,年轻观众有很多优势,但在消费习惯方面,这部分观众的冲动和盲目不如年龄更小的、对电影院的忠诚度不如年龄略长,消费习惯的不确定性非常大。

 

让更多潜在的观众群体上浮,是除了在内容制作方面更多要为他们去制作适应的内容,当然前提是也要照顾到主流观众群体,毕竟口碑的扩散和带动观众仍然是需要年轻人去。

 


其实担心青年人的减少对于电影市场有影响不无道理,但即便经历了这些年各种手段的刺激,内地电影观众的实际增长速度并不那么明显,只不过更多存量的观众他们在逐步增加观影频次,这已经一点点和发达电影国家和地区像类似。

 

通俗一点说,观众始终都是那么一批人,只不过大家会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来寻找适应自己的影片,在面临多重选择的情况下(比如今年春节档),大家更容易向头部影片聚拢。

 

但观众群体的整体数量和稳固性在一步步的形成,而且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他暨上瘾又上头,属于那种只要入坑就很难摆脱。这方面电影和其他很多文化产品的情况都类似。

 

青年人越来越少是既定事实,但似乎我们感觉不到其他文化产业会有和电影产业一样的压力和迫切感,这不仅仅是电影行业更居安思危,而是中国电影行业长久以来一直保守质疑和争议,很多平常的经济行为也容易被大家过度解读和误解。

 

让更多的观众留着电影院里面,让更多的观众回来,这不是仅依靠指标、计划、行政命令就能达成,也不是靠国家队多拍一些主旋律和献礼片就能实现,让电影市场变得更宽松和自由,才能更好吸引除了年轻观众之外的更多观众。

 





近期热文

揭开春节档120公司背后的秘密

当GDP遇见电影票房

游戏公司的醉翁之意

中国电影如何面对疫情后遗症

《艺人自律管理办法》对内地影市行业的启示



商务合作 / 约稿 / 加入社群 请联系:
15201655723   yqpdy2018(微信ID)
 转载请联系:
reyazzzzz(微信I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