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在行动》,连评分都没有的节目,竟然能“精准扶贫”!

科科 社会科学报 2019-12-12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今天,我们很认真的安利一个综艺节目。它的名字很普通——《我们在行动》,从看到海报的第一眼,我们就知道它的主题是什么,没错,就是“精准扶贫”


一个连豆瓣评分都没有的好节目,不能因为这样就被埋没了。



看过这个节目的人,是这样评价的:



下面这张海报很有意思:



陈蓉、钟汉良、钱程、胡静、钱东奇这样的明星组合,放在综艺节目的大军中看,真的是普普通通。


在看到“精准扶贫”这四个字,可能很多人瞬间就没啥兴趣了,“明星”搞精准扶贫,这不是摆明的“作秀”吗?


不,他们不作,但是挺秀!



参与节目的所有嘉宾都是零报酬;


做一次节目,为一个村创造了一年多的产能;


一次公益活动,为村民争取到高达百万的沃柑认购订单;


节目内容挺简单的,每一期,四位公益大使(明星与企业家)组队深入贫困县,发掘当地特色和支付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推广产品的方式,帮助产品走向广大的市场,最终完成脱贫。



第一集。


公益大使陈蓉、凌潇肃、冯仑、孙冕来到了陕西省澄城县安里乡刘卓村。



这个有2000年历史的小村落,是国家级贫困县重点扶贫村落。刘卓村共有439户人家,1569人,仍有65户贫困户,共206人未能脱贫。贫苦户比例为全村人口的近15%。


首先,他们会选出一位名誉村主任,在村主任的带领下,找到适合当地进行产业脱贫的产品和方案,最后,他们将共同侧换并完成一场针当地特色产业的产品订货会。


时间为三天两夜。


刘卓村,现在以种植业为主,再有一个就是手工挂面加工。



现在这个村,仅仅剩下村民张鹏翔一户人家在制作手工挂面。


刘卓村手工挂面源于明末清初,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2010年刘卓村传统手工挂面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盛名之下,其实是传统工艺的日渐式微。



张鹏翔的两个儿子,一个在临县工作,另一个在当兵。由于手工挂面制作复杂且利润微薄,两个儿子也不愿意传承这门手艺。


手工挂面,费时费力,经过多达十几道工序的打磨,才能成型。


很多人都放弃了手工挂面,仅剩下一户。



为什么不用机器呢?


机器的口感不好,而且长时间使用机器,挂面会有一股铁腥味。



那手工挂面什么味道呢?看凌潇肃和孙冕的样子,“大姐,我还要一碗”,吃起来肯定备香!


不光吃起来香,最令人惊奇的是,挂面是空心的!



真的能吹泡泡……


两位公益大使也体验了一番制作挂面的过程,不光是个体力活,还是技术活。


对于张鹏翔一家来说,做挂面不仅是他们的收入来源,更是对传统技艺的坚持与传承!


传承的不光是一份手艺,更是一份情感!


我们来计算一下挂面的成本和收益:


刘卓村的一斤面七块钱,邻村的面一斤接近30块钱。


对折一下,售价15元一斤,30人做,每人做50斤,一年做150天。计算一下15X30X50X150=3375000,最终的价值约为300多万。


平均一下,30人的人均年收入为112500,超过11万,这不就脱贫了吗?


经过再三考虑,四位公益大使最终决定,将刘卓村的挂面作为脱贫项目。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


首先,村中只有一户人家还在坚持做手工挂面。其实很多人家都会做,只是现在不愿意做。


第二点,张鹏翔夫妇并不希望与其他人合作共同创建一个品牌,因为挂面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一个人的坚守是不够的,需要更多人!


最后,孙冕为张鹏翔算了一笔账。


10亩地,亩产500斤,每天可以做50斤,每年差不多做6000斤面(张鹏翔一家的产量),一年的利润能到2万6左右。



在孙冕的劝说下,张鹏翔改变了主意,他真心的希望村里的人能够一起做面。


最后,大家群策群力,为挂面起了一个名字:爷爷的面。



在更改一下包装,瞬间高大上。


经过四位公益大使的推广和客户的试吃,挂面的名气暴涨,订货量加起来竟然超过了4万斤。


爷爷的面,已经是一款爆款产品。


精准扶贫,一个综艺节目尽到了他们可以做的……


想看节目的,几个视频网站上都有。


今日

关注

经济 | 产业扶贫“套路”多,绝大多数省份的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

观点 | 李克军:“造血式”扶贫在实践中怎么处处“碰壁”?

笔谈 | 鄂西北小镇的精准扶贫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