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史 | “年年画出葫芦样”——清代官样文章一瞥

李乔 社会科学报 2019-12-11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李伯元

我们常说干事业要出实招,办实事,而不要搞形式主义,不要搞官样文章花架子。形式主义、官样文章,是自古以来的一种社会顽疾,特别是衙门官场中的一种顽疾。它是官僚主义的伴生物,是事业成功的障碍物。不克服这种社会顽疾、官场顽疾,一切美好的梦想都难以实现。

原文 :《“年年画出葫芦样”——清代官样文章一瞥》

作者 | 北京 李乔

图片 | 网络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训可以作为镜鉴。清代的官样文章就可以作为反面的史例,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复制这种弊端。

  


所谓官样文章,即徒具形式、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包括公文和措施等。清代官场上,官样文章极为盛行。清末有人写了一卷讽刺官样文章的书,书名就叫《官样文章》,其小序称:“官场之笑柄极多……非竞尚浮文,即虚应故事。”清人皮锡瑞云:“中国官场所务,唯在奉行故事。”曾国藩曾说到清朝外官有两大通病,一是敷衍,二是颟顸。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说:“在官场上历练久了,敷衍的本事是第一等。”从这些议论和描述中可以看出,清代有识之士对于官样文章已有较清醒的认识,而且对其深为厌恶。

  


官样文章的具体表现很多,略举几个方面的例子来看。

  

一、文牍方面。清代官场上的许多文牍是标准的官样文章。这些文牍,或是空洞无物的陈词滥调,或是干巴无味的套话习语。如清代文牍的套语有所谓“四此”,即对上级用“等因奉此”,平级用“等由准此”,下级用“等情据此”,皇帝用“等因钦此”。因之,人们称官府中办理文牍的地方为“四此堂”。有位在衙门中办事多年的幕友写了一首仿郑板桥《道情》的诗,说到了“四此堂”中那些依样画葫芦的官样文章:“苦埋头,四此堂。勒文移,草奏章,年年画出葫芦样。”

  


很多官场公文,都是例行公事,其中许多照例写的话,并不真的去实行。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对这种情形描写道:“凡是初次出来做官的人,没有经过风浪,见了上司下来的札子,上面写着什么‘违于’、‘未便’、‘定予严参’等字样,一定要吓的慌做一团,意思之间,赛如上司已经要拿他参处的一般。后来请教到老夫子,老夫子譬解给他听,说,‘这是照例的话句,照例的公事,总是如此写的。’头一次他听了,还当是老夫子宽慰他的话,等到二次、三次弄惯了,也就胆子放大,不以为奇了。”一个起初对官样文章看得很认真的“雏官”,经过老官油子的解说,便也不拿这种文章当真了。

  

二、规制方面。新官到任有一套仪注和例行公事,如接印、行香、放告(接待告状)、阅狱、巡城、点卯、盘库等,但往往不真心务实,而是敷衍一下,成为官样文章。李伯元《文明小史》写道:新任知府傅祝登“行抵府城,发出红谕,定了吉日接印,一切点卯、盘库、阅城、阅狱,照例的官样文章,不必细述。”点卯即按名单验查出勤人员,促其按时到职,但多成具文。点卯时,往往到者不多,唱名时,到者竟替不到者答应。

  

清末京官的上班制度有时也成为徒具形式的官样文章。清代佚名《清稗琐缀》记道:光绪、宣统年间,国事纷扰,京官颓唐,“其供职各部者,惟每晨到署画到,近午即归,谓之‘上衙门’”。所说“画到”即点卯,“上衙门”就是上过班了,至于上多长时间班,干不干事也就无所谓了。 

  


三、治民方面。光绪年间,浙江宣平县令接到一份胥吏呈报的材料,上面说某处住着三个灾民,安分乞食,并不滋事。县令的助手取来旧文书档案一查,发现这说的是嘉庆年间的事,距当时已有百年,于是将这份档案材料注销。奉行故事竟到如此荒唐地步。 

  

四、执法方面。甘肃某县令最善迎合上司,上司命其捕剧盗数名,他捕不来,便与上司的幕友合谋造假,出资另外购买了数名“剧盗”,申报塞责。 

  

五、治军方面。绿营兵搞训练最重虚文而不重实用。湘军将领左宗棠说,他们教的都是“花法”,“如演戏作剧,何裨实用”。《官场现形记》讥之为“比耍猴还要好看”。民国将领冯玉祥曾评说,清末陆军摆样子、敷衍塞责的训练状态与绿营的“花法”一模一样,完全是绿营作风的复活。 

  


六、交际方面。官场中遇到不愿办的事情,常以打官腔敷衍推托。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写道:“那姓傅的倒还圆通,不过是拿官场套语‘再商量’三个字来敷衍;那姓高的却摆出了一副办公事的面目,口口声声,只说‘公事公办’。”这“再商量”和“公事公办”二语,是典型的官话、官样文章,是使用率很高的推脱之词,一些昏官、庸官靠了这两句官话不知耽误了多少公事、民事、正事。


清王朝自中期以来,国势逐渐衰颓,外敌侵凌,贫弱不堪,最终亡于辛亥革命。原因有多种,其中之一便是官府衙门大搞官样文章。昏庸、无能、推诿、敷衍、低效、花架子、不作为,充斥官场。这使得清中期以后特别是晚清的国家机器近于荒废无用的破烂儿,国家能不危殆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中的水常释为民众,其实官员何尝不是水?好官能使国家政治平稳运行,仿佛载舟之水,而劣官则只能败坏国家政治,如覆舟之恶浪也。这一点,古今同理。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27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趣谈 | 一起来读清朝英语!从此不会说英文

时事 | 值得收藏,社科报这八篇关于“一带一路”的文章讲的很透彻!

“救亡压倒启蒙”与“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究竟由谁“发明”? |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