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喻国明等 | 具身方式、空间方式与社交方式:元宇宙的三大入口研究——基于传播学逻辑的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分析

喻国明等 新闻界 2023-03-28

摘要 元宇宙是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更高维度的新型世界,人类可以通过具身、空间、社交三大入口进入元宇宙。按照未来发展的时间序列逻辑,人类进入元宇宙的方式在这三大入口的近期、中期、远期三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特征。其中,具身入口的发展将按照近期进入外链式虚拟体验阶段,完成五感替代;中期走向内置化虚实相生阶段,尝试意念交流;远期迈入赛博格后“新人类”阶段,实现终极传播的过程进行发展。空间入口则将依照近期进入主场景融汇阶段,实现数智化升级;中期走向多场景覆盖阶段,满足多元垂直需求;远期迈入全场景升维阶段,全产业协同带来全方位变革的链路进行探索。社交入口的发展将遵循在近期进入创建数字分身阶段,实现第二身份的定制与身心映射;到中期进入凝聚虚拟社群阶段,再造精神空间并形成赛博文化;跨入远期积淀社会文明阶段,架构社会系统并制定运行规则的逻辑进行升维。必须指出,从当下现实发展到元宇宙近期阶段,也需要三大入口中相应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在技术与社会的“互构”中开启“人之为人”的新型数字文明时代。

关键词 元宇宙;具身;场景;社交;时序分析;互构模式

现代社会已然完全由媒介所“浸透”。所谓媒介化指的是,由于媒介影响的增长,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行各业发生了按照传播逻辑重组的全新变化;在今天,媒介作为连接人类的“中介物”已经不再仅仅是作为资讯内容的中介者,而且已经成为新的社会形态的激活者、整合者和构建者。而所谓元宇宙则是媒介发展的历史演进进入到数字时代的必然产物。从本质上说,元宇宙不是一项技术、一个产品、一个场景、甚至也不是所有技术的集合体,元宇宙是一种数字革命以来所发展起来的全部技术与社会现实融合发展的全新的文明形态——如同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一样,数字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阶段。它不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一种存在,而是既超越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相融相生的“混合现实”,它使人类进入到一个更具自由度、更高灵活性、更多体验性、更强功效性的超现实世界之中。而元宇宙所代表的“深度媒介化”是不同于“媒介化”的理论与社会发展的全新范式。它是以互联网与智能算法为代表的数字媒介作为一种新的结构社会的力量,其作用于社会的方式与以往任何一种“旧”媒介不同,它下沉为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所引发的是更根本性和颠覆性的社会形态的巨大变迁。从“媒介化”到“深度媒介化”的范式变革意味着,互联网等数字媒介引发的传播革命正在史无前例地改变社会的基本形态,新传播所建构的新型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以往的各种社会关系。
传播学视角下的元宇宙入口研究,不同于具体的技术或产业视角,而是从顶层逻辑的角度,探讨在未来元宇宙世界中人类将通过哪些媒介或中介手段感知、存在并生活于这个新型世界中。其中“感知”指人类通过何种外链或内置机器技术,将自身感官沉浸式代入另一虚拟世界,即“具身入口”;“存在”指人类在虚拟世界中是在何种具体情境或场景下进行日常活动,即“空间入口”;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生活”指人类在这一虚拟世界中与其他人的社交往来,即“社交入口”。
通过梳理现实世界中某一项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过程可以发现,其基本上可以按照时间序列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本文从这一未来发展的时间逻辑出发探讨人类进入元宇宙的三大入口方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与目标模式,以及关键的突破点及其发展和改变会带来哪些社会变革。
一、具身入口:人机合一的本体,重新定义“新人类”
人感知世界是通过眼、耳、鼻、舌、肤5种器官与外界进行交互所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现的。人类所从事的所有活动,都必须通过这五种感觉。另外,意念也是人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沈阳指出元宇宙是一种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允许人类借助扩展现实、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多重技术支持,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在多重系统中的融合。唐·伊德在其技术哲学中也区分了四种“人-技术”关系,分别是具身关系、解释关系、背景关系和它异关系。其中具身关系是人与技术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指的是人类借助于技术和工具在世界中感知,并且产生人类的知觉和身体体验。进一步来说,技术成为人类知觉的构成要素,其水平决定着知觉的水平。
随着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元宇宙下的“具身入口”也将在近期、中期、远期呈现如下特征:(1)近期:外链式虚拟体验阶段,完成五感替代;(2)中期:内置化虚实相生阶段,尝试意念交流;(3)远期:赛博格后“新人类”阶段,实现终极传播。
(一)外链式虚拟体验阶段,完成五感替代
外链式指在元宇宙起步阶段,研究者通过设计各类头戴或外接虚拟现实感应器来帮助人类完成感官替代和感觉传输。在当下技术发展过程中,“视听”感官的替代已初步呈现雏形,如pico、vive等品牌不断发布升级的VR头显;华为、谷歌、oppo等都在涉足研发的AR眼镜等。“触觉”感官的替代目前集中于手部,尚未实现全身感知。如任天堂旗下switch《健身环大冒险游戏》,虽然可以配备体感设备展开游戏,但触觉的体验仍局限于手部,腿部、膝盖及其他皮肤无法拥有任何感知。“味觉”和“嗅觉”感官的替代则仅出现小部分科研成果,尚未实现商业化落地。2017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CUTE中心的科学家利用“味觉远传”设备,通过在水杯中嵌入金属条的方式成功传递了味觉。2018年马来西亚梦幻研究所利用“数字气味接口”,通过直接电刺激鼻子深处的气味受体神经实现气味传输。虽然人类感官目前仅在视听方面有所实质性突破,但随着6G全息、全感官类业务的实现,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将实现与机器的交互。
整体来说,这一阶段下的元宇宙仍是以肉身存在为基础和前提的虚拟体验阶段。人类通过外链式五感替代设备完成元宇宙的进入或退出。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存在明确界限,人类的生活也是以现实世界为主、虚拟世界为辅。这一阶段的元宇宙只能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工具,无法大规模影响人类生活。
(二)内置化虚实相生阶段,尝试意念交流
内置化指研究者将五感感应器高度小型化、细微化后植入人体内部,作为辅助感应外界的设备。人类可以不通过累赘的机械设备,便直接实现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切换。这在当下仍处于零星实验阶段,距离“广泛”实现还需更多条件支撑。例如“听觉”层面,埃隆·马斯克的团队正在研究一种可以完全绕过耳朵和听神经,直接将音乐传送到大脑的微型芯片。但由于这类芯片属于III 类医疗器械,目前仅能在非人类测试对象上实验。“味觉”层面,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三木则尚团队曾于2017年研发出一种让舌尖感受到咸味的微芯片,但之后便无其他相关进展。“嗅觉”层面,尼日利亚研究者通过使用小鼠的神经元制造过一种可以识别爆炸物气味的计算机芯片,但如何保持神经元的活性,是其面临的核心难点。
另外,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除了五感,也包括意念。牟怡指出,人类的传播历史在几千年来一直提供着语言失败的证据。在未来人工智能革命中,如何越过语言局限,直逼有效的思想交换将成为核心议题,而这也是元宇宙“具身入口”中期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总之,通过内置化芯片,这一时期的元宇宙将开始进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自由切换的虚实相生阶段。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开始瓦解,脑机接口等技术开始实现人与信息世界的直接交互,元宇宙进入大规模影响人类社会的蓄力阶段。
(三)赛博格后“新人类”阶段,实现终极传播
1985年,哈拉维提出著名的赛博格宣言,她将赛博格定义为无机物机器与生物体的结合体,构建任何历史转型可能性的承载体。在元宇宙发展的远期阶段,基于赛博格的赛博人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节点,一个终极的传播媒介,即此时的媒介不再是外在于人的一个工具或者机构,而是转为身体本身,身体成为一个界面。身体的两重性打破实体社会网络与虚拟信息网络的屏障,即时性地穿越在分属不同网络的各种系统中,实现人类基本生存方式的打破与重组。赛博人成为传播的主体,打通实体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将其融合为一个世界。
随着赛博时空等高科技手段的出现,元宇宙也开始进入后“新人类”阶段。人类的身体由传统生物学意义上的“固定本体”转变为具有灵活多变性的技术存在。身体可以从肉体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并增强自身机能。身体的局限能够通过连接作为辅助的与延伸的信息技术走向各式各样的本体状态。人与人的交流可以不再借助任何外在符号,而是通过脑与脑之间的连接直接达成思想交换的终极目的。总结来说,远期阶段的元宇宙不再只是一种新媒体工具,而将是内嵌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
二、空间入口:万物皆媒的场景,重整互联“各次元”
场景包含地理空间位置、特定物理环境及其特征以及环境中人的行为模式、关系样态、互动模式、社交氛围及心理感知等复合要素,场景化连接的本质是基于场景(情境)感知及信息适配最大限度服务用户并满足其需求。元宇宙是多种高维场景的立体全面整合,元宇宙时代又称“深度场景化”时代,场景能够“连接一切”并构成元宇宙的空间入口。通过搭建内容渠道、服务平台、体验场所并完善资源配置,场景将促成媒介连接用户范式的革新与不同情境的合并,为进入元宇宙提供次元接口。同时,元宇宙也是对媒介要素和细颗粒度层级的补偿,改善了媒介的价值空间,以“扬弃”的技术迭代方式帮助社会实现过渡,让虚拟世界不仅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复刻,又实现对现实世界缺陷和空缺的补足,并通过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新一轮产业化创造出连接用户的新方式,对场景及产业实现重构与升维。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理论,参考互联网发展阶段与进化历程,根据需求实现与应用落地的通常进程,元宇宙在近期、中期、远期的典型应用场景、所能覆盖的需求领域与关联产业将沿如下脉络发展:(1)近期:主场景融汇阶段,交融中实现数智化升级;(2)中期:多场景覆盖阶段,满足多元领域垂直需求;(3)远期:全场景升维阶段,全产业协同带来全方位变革。
(一)主场景融汇阶段,交融中实现数智化升级
马斯洛需求层次结构模型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级,需求的实现过程也是个体弥补不足、实现增长的阶段性过程。场景的本质指向对用户在特定场景下不同生理以及心理需求的满足,元宇宙在近期发展阶段,将以服务用户主导性需求为主,聚焦人类生活中最硬核、最刚需、最高频、最容易实现的需要,以及能在当前技术应用支撑下快速盈利的场景。当前,元宇宙已经被初步应用于电商、游戏娱乐、教育、艺术、医疗健康、图书馆、新闻传播等领域。例如,在娱乐方面,元宇宙最早在虚拟游戏领域初见雏形。《模拟人生》《动物森友会》《Roblox》等众多游戏中,用户既是玩家也是创作者、开发者。在教育方面,技术的发展成熟为创建教育元宇宙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沉浸式教育互动场域。在电影与文艺方面,元宇宙为立体三维电影的制作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扩展空间,带来丰富细腻、高度浸入的具身观影体验。
总体来看,元宇宙初期阶段,凭借巨大的市场容量和蓝海市场的包容度及容错弹性,部分领域将率先展现出庞大的消费潜力与资本热度,现有的主导性、领导性产业将最先实现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促使相关应用场景的初步落地。可以预见,元宇宙的技术特性与场景应用将连接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强大的交融性为技术基础特性的元宇宙的构建,将持续推动人类生产与生活在虚拟与现实场景间的融汇,并将带动配套硬件设备制造业和软件技术开发产业的构造。
(二)多场景覆盖阶段,满足多元领域垂直需求
从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出发,媒介进化的逻辑是新媒介对旧媒介缺失部分与局限性的补偿,场景的开发过程也是用户需求的满足过程,遵循从核心向边缘扩散的路径,即在满足主导性需求之后向实现更多领域、更多场景细分需求与深度需求的路径探索。元宇宙中期阶段,随着初期阶段产业与技术基础设施的搭建、技术应用的初步调试与经验累积、技术商业化的加快,元宇宙的进入成本将不断下降,所覆盖的人群规模、整体体量将不断扩张。产业发展模式将实现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的转变,需求端更好地引导供给端。企业转变为追求最大化生产规模、市场份额与经济效益的利益驱动模式,从对头部需求的红海竞争转向深耕尾部蓝海市场;开拓由小微利润、不断延展的长尾空间组成的个性化需求市场。同时,作为这一目标核心技术支撑的算法也将进一步升级。其将基于智能推荐机制、用户可获取的全方位数据信息,实现在不同时空环境、特定场景、行为模式、社交氛围、生理及心理状态中人、物、空间等各要素的深度链接与精准匹配,不仅为用户外显的、可视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准确触达用户个性化、细分化、多维度需求,更能洞察用户高层次精神、深层心理与情感需求。
总之,元宇宙中期,上一阶段享受到技术红利的主导性产业将进一步迭代升级,其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潜力将继续释放。基于数字技术的定制化、差异化生产以及智慧化制造将对促进产品创新与产业迭代发挥关键性作用,形成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势动力源。此前由于产业链复杂或环节缺失、技术瓶颈等多重因素限制导致的场景空缺将被继续补全,模块化、粗放式的场景将被进一步分割和细化,基于算法与智能终端技术,个性化、小众化、分散化、垂直化、差异化的长尾需求以及消费性、享受性需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都将被更好满足。
(三)全场景升维阶段,全产业协同带来全方位变革
随着元宇宙开发及应用的不断深入,在万物皆媒的演进趋势与媒介生态下,技术进化的终端将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任何事实现资源激活与整合”,即不仅实现用户个体随机性需求的满足与多需求的切换,更能通过“场景”与“场景”之间、场景中不同资源与要素的连接、组合、匹配、协调,实现个体与个体之间需求的全场景匹配,让用户在超越个人需求满足之后,自主进行价值共创的场景内搭建与协同发展的场景间连接,从而更好地激活用户潜在需求,为社会资源的协调适配创设空间。
元宇宙远期所指向的全场景时代,从微观层面来看,将是一个真正实现以用户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深度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为个体核心诉求的回归、更多社会性需求及价值的衍生提供可想象场景的时代;从宏观层面来看,全场景时代的到来将从底部重塑全产业发展逻辑,带来整个社会形态的再造与产业结构的转型,为多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动力源与融合剂,进而带来整体性、全方位的联动式变革。
三、社交入口:自我进化的趣缘,重组异域“心世界”
元宇宙不仅是整合多种数字技术而产生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其本质更是人类生产、互动并建构的人造世界,是人以数字身份参与实践的、虚实相融的数字化社会形态。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元宇宙互动性、交融性、系统性的技术特征将进一步形塑和凸显出未来社会关系网络中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个体社会存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为了融入元宇宙世界,人们需要依托虚拟数字分身,而分散数字分身的集聚将形成虚拟社群,社会群体的集结会带来崭新的赛博文化,一定时间内文化的生成发展、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会积淀出特定时间空间下的社会文明,并带来社会系统架构的调整及社会运行规则的重组。
社交是元宇宙的重要入口之一,以下将从个体社会化与社会发展、时间递进、文明演进的逻辑出发,研究元宇宙时代社交入口在近期、中期、远期的表现:(1)近期:创建数字分身阶段,第二身份的定制与身心映射的实现;(2)中期:凝聚虚拟社群阶段,精神空间的再造与赛博文化的形成;(3)远期:积淀社会文明阶段,社会系统的架构与运行规则的制定。
(一)创建数字分身阶段,第二身份的定制与身心映射的实现
数字分身,是现实社会的人在虚拟世界中的数字身份标识,是人们现实身份在虚拟世界的延伸和映射。元宇宙初期阶段,实体人以虚拟化的数字分身形式存在:一方面,用户可以让自己的肉身与虚拟身份相融,将与现实中相似的自我投射到虚拟环境中,制造出关照本体、相互映射的数字孪生体;另一方面,数字分身的高度虚拟性、沉浸交互性、符号身份的多义性、虚拟人格多样性与定制性、随时可脱嵌-嵌入环境的灵活性,又赋予了用户利用数字分身生成具有颠覆性反差的全新自我,从而延展现实生活或弥补物理世界缺憾的理想自我的权力。例如《模拟人生》《第二人生》等元宇宙雏形游戏中,玩家可通过捏脸创立角色,与其他游戏玩家聊天互动,并规划角色的人生走向等。用户通过自我定义性别、外貌、角色、阶层、职业等完成多样身份的创建与多元社交线索的编织,在虚拟空间中按照自主意愿克隆肉身,将现实中的自我投射入虚拟世界,亦可重塑人格与角色,构建定制化的“第二身份”,从而实现更高程度上的时空解放、个体解放、社会解放。
总结来说,元宇宙初阶的数字分身,是实体化的人参与数字活动、探索虚拟世界、进入元宇宙社交场景的入场券,更是人类数字化实践拓展至“心世界”后存在于元宇宙场景中的基本要素。元宇宙时代的虚拟社交网络被想象为一种为数字分身之间跨越空间、实现面对面交流并建立新社交关系创造连接可能性的网络。
(二)凝聚虚拟社群阶段,精神空间的再造与赛博文化的形成
植根于技术变革的元宇宙不仅指引着技术创新的方向,同时也将带来传播及连接的转型,引发社会组成要素、关键节点、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革,并对社会组织形态、社会文化等产生重要影响。元宇宙中期阶段,个体在高度赋权下可以利用自己的数字分身,与虚拟世界中的其他群体进行多模态的信息生产与参与式互动,跨越空间距离与传统人际关系网络,实现随时社交、游戏等行为状态,构建起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物、人与场景之间超时空、超圈层的虚拟社交关系,并在数字交往中形成多样态的虚拟社群,并随之衍生出多元流动的赛博数字文化。这一阶段的元宇宙还将致力于满足现实社会中无法满足的社交需求与社交问题,通过智能化技术与互动性媒介如数字藏品等更好实现趣缘与趣缘的连接、灵魂与灵魂的匹配、心与心的碰撞。具体来说,用户可以在元宇宙中构建起更符合自我需要、更贴近真实需求、突破圈层限制、基于趣缘与个体精神及人格的更“直接”的交往关系。社交在场景化定向交往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过往人际传播中社交线索局限、各类交流要素与符号不便的问题,并减少传播中的误读,让传播真正走向不同数字人之间情感的探索与信任的构建。
总之,元宇宙时代的社会交往在本质上可理解为一种精神交往、数字交往的过程,关系的虚拟性、交往的自由性、灵活性、深入性为交往主体认知彼此、交换意识、投射情感、寻求共鸣提供了中介性场域。低延迟、高沉浸感、多元化、去中心化的元宇宙世界具备独特的关系构建及互动模式,它将在重塑社交场域的基础上,在虚实相间中凝聚出集技术具身、特有自我想象于一体的多元复杂数字分身,构建虚拟社群,并形成更即时、多元、平等、交互的数字文化。
(三)积淀社会文明阶段,社会系统的架构与运行规则的制定
随着元宇宙软硬件等底层技术条件的升级、元宇宙中数字分身社会交往的升级与深化、虚拟社会中数字文化的形成与迭代,技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发展将推动元宇宙自身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并演化出起源并依托于现实、但又相对独立于现实的高度成熟且发达的虚拟社会文明。这一由新一轮技术创新与网络整合构建的聚合化社会将具备稳定的货币体系、多元的文化体系、自由开放的社交环境、沉浸式的用户参与等社会系统运行的基础框架,开源性、交互性、去中心、再媒介化、自组织、数字参与、协同共治将成为未来社会运行的规则与逻辑,更稳固的组织架构与更强烈的人文属性将在发展中逐渐凸显。
元宇宙的社交入口指向通往人类文明的新路口,元宇宙的本质属性是数字文明属性,这套虚拟文明仍是现实文明的附属,是为现实文明服务的文明系统。元宇宙的最终价值与根本准则,仍然是通过虚实相融,最大限度地摆脱追求自然人对客观条件与物质环境的依赖,让人为技术之主体,让技术及其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在更广阔、丰富、和谐的社会中实现人类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全面、自主的发展与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四、近期操作:以存在感为突破点,建设“人之为人”的数字文明
(一)“实然”与“应然”间的桥梁:在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下实现个体存在感
虚拟现实环境中的存在感包括空间存在感和社会存在感两个维度。前者指个体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到身体存在,并接受虚拟环境“真实性”的程度;后者指虚拟环境中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媒介互动与联系的程度。匹配元宇宙的三大入口,具身入口是个体存在感的实现基础,空间入口与社交入口分别指涉空间存在感和社会存在感两个维度。从当下现实进入元宇宙近期阶段,个人存在感的实现将成为其核心突破点,而这也呼吁着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共同探索、共同推动。
首先,具身入口需要着力嗅、味、触觉的虚拟实现与商业模式探索。目前的互联网技术已经率先实现了人类五感中视觉与听觉在虚拟世界中的突破,但是嗅觉、味觉及触觉等感官效应还未达成线上满足,人类距离完整的个体存在感、虚拟化实现仍有较长一段路要走。目前已有部分专家将此寄希望于6G的实现。除了技术发展,五感的商业模式也需进一步探索。虽然2021年全球VR头显出货量首次突破千万台,但其仍处于罗杰斯笔下创新扩散“早期创新者”阶段。未来嗅、味、触觉在完成了虚拟化的技术实现后,如何进一步赢得市场青睐,获得商业利益,形成完整经济闭环都是未知命题。
其次,空间入口需要实现场景细节的“景观化”与盈利模式开拓。作为元宇宙近期发展目标的主场景融汇时期,目前技术发展还处于构建“场”的阶段,对于“景”的细节化搭建稍显薄弱。但空间存在感所要求的是满足个体对于虚拟刺激和真实刺激的吻合期望,即接受虚拟环境的“真实性”,并忽略其中涉及的沉浸式技术。因此下一阶段应重点关注“景”的完善,提升主场景的“景观化”呈现和沉浸式体验,让人的注意力能更聚焦于虚拟场景中。同时,目前在市场盈利上,仅游戏领域有了初步成型的盈利模式,教育、艺术、医疗健康、图书馆等其他领域,则需要继续开拓相应盈利模式,让盈利增长反哺技术探索。
最后,社交入口需要完成数字分身的自由创建与运营模式创新。目前由于技术发展的限制,数字分身的创建仍处于初级阶段,玩家需要在有限的选项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外貌、服装等。社会存在感所要求的复杂角色、个体人格尚无法实现。有学者从技术角度指出,未来数字虚拟人还需在动作捕捉与模拟、几何形态建模、着装、脸部建模与表情模拟等方面发展。另外,数字分身的运营模式也需创新思考。当下,基于技术实现角色形象完全数字化虚构的“虚拟偶像和虚拟IP”类产业基本探索出了比较完整的商业运营模式,如虚拟偶像从打造、推出到商业参演,都已有成型的运营链条。但是对于无法剥离现实社会人这一“基础条件”的“数字分身”来说,则仍缺少一套能推动技术成果扩散的成熟运营模式。
(二)透视未来:技术与社会变革下开启“人之为人”的数字文明
当前的数字化时代正出现“社会媒介化”与“媒介社会化”两种趋势,前者正如学者安德烈亚斯·赫普所主张的“深度媒介化”,即数字媒介作为一种新的结构性力量,作用于社会并逐渐下沉为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引发颠覆性的社会形态变迁进而推动社会进入深度媒介化时代。后者“媒介社会化”则体现在随着技术聚变影响的扩大,元宇宙社会属性的深化与新型社会形态的演进。提升个体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存在感是元宇宙三大入口在近期阶段的关键突破点,而拉长技术发展进程与影响维度,从“技术-社会”相互建构的理论视角来看,元宇宙的发展必将在未来引发更为深远和潜在的社会性变革,带来个体控制感与自由度的提升及社会连接丰富性的拓展,并开启“人之为人”的数字文明时代。
首先,具身入口下外部感官的统合与内在意识的延伸,将带来个体控制感的强化与主体性的进一步回归。元宇宙将以“聚变”方式取代此前媒介以“裂变”方式所达成的对人体的延伸,未来人类不仅有望在元宇宙场景中实现视听触味嗅的全感官统合,并将现实社会及肉身的认知、经验与记忆卷入、传导、复刻甚至共享至其他数字具身体,从而满足人类从身体感知、神经认知到意识具象与想象共创的跨越,实现麦克卢汉对下一代媒介“极有可能是意识的延伸”的预言。这种技术嵌入与虚实融合下的延伸,将带来个体感知边界的扩张、身体再造下与万物互通连接的升级,从而让个体更好地消弭信息不对称性,获得混沌社会中的某种控制感,把握不确定性中的某种秩序感,找到个人主场中的某种主体性。
其次,空间入口下社会行动空间与时空场域的扩展,将大大拓宽人的自由度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场景体验。依托元宇宙开放多元、数字化、流动性、沉浸式、临场性的技术特性与科技力量,未来将能够在自然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混合地带创造出桥接二者的“第三空间”——让处在不同时空的数字分身建立超越时空阈限、融合不同主体意识、经验、感知与解释的新场景与超级媒介空间。基于此,永久在线的超级个体得以超出更多物理性、社会性、现实性限制,在可无限延伸的场景中沉浸式体验历史、描绘未来、多维度感知生命,获得将意念想象与主观感知兑现和外化的可能,通过更多“心流”式体验与探索性实践来追逐更高层次的自由与解放。
最后,社交入口下高度虚拟化、沉浸式、多维度的社会交往将丰富社会连接的广度与宽度,带来社会互动、连接范式的转型。元宇宙场域中,数字分身成为“万物皆媒”网络环境下社会互动与数字交往的关键凭证与基础要素。作为数字交往主体的数字分身将成为具备“多元感知”“身份变换”“多重人格”“自由想象”等特性的“超越性具身”,这将为人际传播、信息交流与社会互动创造更多可选余地与创新空间,数字交往的深化与升级将为社会构成要素、连接范式、组织机制的更新提供实践动力。数字化社会中这些流动的数字分身将成为结构社会网络节点,人与非人行动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在沉浸式虚拟网络与多维复杂的链接环境中被建构。如今“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社会也将通过“再组织化”形成全新的连接方式、协调机制与高度整合、更为完善的社会生态。
着眼实际,元宇宙从当下现实世界迈入近期发展阶段还需技术与市场的共同推动。如何解决具身入口下嗅、味、触觉的虚拟实现问题,如何完成空间入口下场景细节的“景观化”呈现问题,如何达成数字分身的自由创建问题,都是当下需要解决突破的关键。因此,传播学视角下的元宇宙入口研究虽然可以突破技术边界进行大胆设想,但我们仍应强调理性看待设计蓝图,从实际处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既不盲目炒作过分乐观,也不畏首畏尾延宕对于“时间窗口”的把握。

作者: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北京100875;赵秀丽,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5;谭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原文刊载于《新闻界》杂志2022年第9期,参考文献详见原文

往期精彩回顾《新闻界》2022年第9期目录
建议收藏||70家新闻传播学期刊准确投稿渠道与联系方式,从此远离钓鱼网站专题推介 |《新闻界》近年刊发县级融媒体建设相关文章摘选董子铭 | 超越心物二元论:技术意向性与环境可供性在新媒介研究中的源流交汇何塞·范·迪克 张志安等 | 平台社会中的新闻业:算法透明性与公共价值——对话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杰出教授何塞·范·迪克教授李拓 白红义 | 新闻权威:一个经典概念的形成、逻辑与议程李泓江 涂凌波 | 现象学新闻研究:从胡塞尔到塔克曼的理论旅行及其未来杨保军 孙新 | 论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新闻界》2022年第8期目录文森特·莫斯可等 | 新自由主义与下一代互联网
编辑: 文颖  黎爱兰(实习生) 校对: 李韵奕  审核: 段吉平  邓树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