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人文》2021年第1期编后记

数字人文编辑部 DH数字人文 2022-07-17

编后记







Afterword

虽然2021年第一期刊物姗姗来迟,但令人安慰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更丰富更精彩的内容。过去的一年波折起伏,国内的数字人文研究却仍在迅猛发展,新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纷纷成立,还出现了新的数字人文刊物。过去的这一年中,在许多学界朋友的温暖鼓励和热心支持下,我们的编辑风格和学术质量更加成熟,栏目设置也更趋稳定了。


鉴于数字人文研究的学科交叉性质,一系列学术规范与评价问题也随之浮现出来。怎样认定数字人文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和学术视野?如何评鉴具体的数字人文研究的价值和学者的学术贡献?开展数字人文研究所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数据库、平台和工具的开发,如何能被认定为人文学术研究成果?谁来评价数字人文成果?对此,数字人文学界已经有过开拓性的探讨,如《澳门理工学报》在2019年组织的“什么不是数字人文”的小型笔谈,邀请相关学者参与讨论,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南京大学高研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在2020年召开的“数字人文的学术评价:定义与规范建构”研讨会尤为重要。在这次研讨会上,来自11个一级学科的学者和期刊界的资深编辑,结合自己的一线实践经验,针对这些问题畅所欲言,努力寻找突破现有学术评价体系束缚的可能,让人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学术共同体对学术自律的自觉追求。本期不吝版面,隆重推出“数字人文与评价”专题,让读者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了解此次讨论的内容,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的思考和参与。


本期的访谈,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系的方秀洁教授,她讲述了自己的学术经历,特别是建设并长期主持明清女性著作数据库的经验。这一数据库由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与麦吉尔大学合作建立,对国内跨机构的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方教授的经验具有显而易见的借鉴作用。


“概念与实践”栏目的前两篇文章,分别由日本和韩国学者以历史综述的方式描述了日韩数字人文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会有助于我们了解非西方世界的数字人文学术实践,能以更加全面的国际化眼光了解全球数字人文发展,从而对国内本土的学术建设有所裨益。第三篇文章则以具体的历史分析,展示了定量文学研究需要考虑到一些必要的前提,特别是性别和种族等更宽广的社会观念框架。


“基础设施”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来自于DH2020数字人文年会的辩论环节,我们以“专家论辩综述”的形式呈现在这里。在人文数据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应该如何来定位人文学者和图博档学者各自的角色和学术贡献?这是一个需要在跨领域的对话和实践中不断加以探讨的问题,希望这篇开讨论之先河的综述,成为中文语境中相关话题的奠基性文献。第二篇文章对海外汉学中较典型的数据库平台做了提纲挈领的介绍,描述了数字汉学的新特点,对我们了解海外汉学及国内相关的数据库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情感分析,尤其是虚构性作品中情感曲线的表现是情感计算的一个热点,其应用领域远远超出了文学研究,在工商业界等也拥有重要价值。本期的“文本分析”专栏,刊发了两篇相关文章。高剑波教授团队的研究,建立在丰富、扎实的先期成果基础上,从水文学中大跨度地引入赫斯特指数,用于表现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台词的情感走势,极具创新性,也展示了此类研究可以达到的深度和原创程度。另一篇文章则将研究概述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探索如何以数字人文的新方法开拓文学情感地理学研究,相信会对有志于进行量化文学情感研究的学者有所启示。


学术的未来,特别是数字人文的未来,在于青年学者,“未来学者论坛”是我们基于数字人文学术发展特质努力拓展的一个栏目。本期我们推出了中国传媒大学的青年学者梁轩,他从声音景观、社会认同等方面,以数字人文的方法来构建老北京的城市记忆。


在本期组稿和编辑的过程中,不由想起一年前筹备创刊号的日子,那时我们还在蹒跚学步,经历一个轮回之后,步伐已经日趋稳重。在数字人文迅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我们相信这份刊物会与学界携手共进,努力建设学术交流的优质平台,更好地为数字人文学术的健康发展服务。






《数字人文》2021年第1期目录

首家数字人文门户网站上线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金庸文本挖掘研究

包弼德:数字人文要配合学术思考

基于TopWORDS方法的古文献专名识别——以《汉书》和《明史》为例

数字人文首入高考试卷  作者寄语期盼文理通才






数字使人文更新

投稿邮箱:dh2020@tsinghua.edu.cn

数字人文门户网站:www.dhlib.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