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芝《茵尼斯弗利岛》

叶芝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茵尼斯弗利岛是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于1890年发表的一首抒情诗作,作品用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喜爱。这首诗从发表到现在已有一个多世纪,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爱尔兰乃至整个世界诗歌海洋中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在爱尔兰被列为中小学生的必读作品。
《茵尼斯弗利岛》便是诗人用意象精心营造起来的浪漫主义诗歌境界。叶芝在该诗中通过塑造茵尼斯弗利岛这特殊的仙境,来反映诗人的主观世界和诗人对事物的内心感受,并且抒发了他强烈的感情。叶芝于一八九五年随家庭移居伦敦,看到了世纪末以伦敦为代表的英国社会的萧条景象,产生了对都市生活现实的不满,因此,他用城市令人沮丧的环境,如灰色的人行道作为象征符号来暗示这一景象。显而易见,叶芝在这首诗中着重抒发了自己的理想,虚构了一个自己的理想世界来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目的。将茵尼斯弗利岛这一想象的空间作为特殊的仙境是这首诗的最基本的浪漫主义特征。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

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

Nine bean 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bee,

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

 

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

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

There midnight's all a-glimmer, and noon a purple glow,

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net's wings.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

I hear th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

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ay,

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




茵尼斯弗利岛

诗|叶 芝

译|袁 可 嘉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笆房;

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听见这声音。





茵尼斯弗利岛

诗|叶 芝

译|飞 白


我就要起身走了,到茵尼斯弗利岛,

造座小茅屋在那里,枝条编墙糊上泥;

我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

独住在蜂声嗡嗡的林间草地。


那儿安宁会降临我,安宁慢慢儿滴下来,

从晨的面纱滴落到蛐蛐歇唱的地方;

那儿半夜闪着微光,中午染着紫红光彩,

而黄昏织满了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起身走了,因为从早到晚从夜到朝

我听得湖水在不断地轻轻拍岸;

不论我站在马路上还是在灰色人行道,

总听得它在我心灵深处呼唤。




茵尼斯弗利岛

诗|叶 芝

译|裘 小 龙


我要起身走了,去茵尼斯弗利岛,

用泥土和枝条,建造起一座小屋;

我要有九排云豆架,一个蜜蜂巢,

在林间听群蜂高唱,独居于幽处。


于是我会有安宁,安宁慢慢来到。

从晨曦的面纱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一片闪光,中午有紫霞燃烧,

暮色里,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要起身走了,因为我总是听到,

听到湖水日夜轻轻拍打着湖滨;

我站在公路,或在灰色的人行道,

我心灵深处总听见那波涛声声。



全诗仅由三个四行诗节构成。诗一开始,诗人便把读者带到了茵尼斯弗利岛这神话般的境界。这是一个理性的意象,就像那若隐若现、神秘而神圣的海市蜃楼一样,读者可以在头脑中想象出它的存在:我就要起身走了,到茵尼斯弗利岛,/造座小茅屋在那里,枝条编墙糊上泥;/我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独住在蜂声嗡嗡的林间草地。在茵尼斯弗利岛这一理性意象中,不仅仅蕴涵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而且又包含一些朴实的意象。诗人要用“枝条”编“墙”,再糊上“泥”;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独住在“蜂声嗡嗡”的“林间草地”。可以看出,“一箱蜜蜂”为动感意象,可以触动人的感觉,给岛上带来了勃勃生机。“蜂声嗡嗡”的听觉意象,使人愉悦,让人兴奋。在如此美妙惬意的环境之中,诗人表达了他对宁静、安逸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诗人宁愿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也不愿受庸俗物质社会的影响,表现了诗人对美的无限渴望和执着追求。
接着,诗人又想象出了茵尼斯弗利岛上那昼夜相续的景象:那儿安宁会降临我,安宁慢慢儿滴下来,/从晨的面纱滴落到蛐蛐歌唱的地方;/那儿半夜闪着微光,中午染着紫红光彩,/而黄昏织满了红雀的翅膀。在此,诗人把安宁比作晶莹的露珠,把那犹如轻纱的薄雾比作少女的面纱。茵尼斯弗利岛上朝雾缓缓升起,蛐蛐在忘我地歌唱,黄昏降临,红雀翩翩起舞。各种感觉意象汇合在一处,诸种感觉互相沟通如动感(蛐蛐、红雀)、视觉(“闪着微光”、“紫红光彩”)、听觉(“歌唱”)等,把整个画面表现得静中有动,有声有色。此刻,诗人早已沉浸在纯美的境界之中,进入了一种超然的状态。诗人渴望那简朴、宁静、如画的生活,渴望摆脱现实世界中的忧虑,表现出了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
诗人的心随着湖水在荡漾,当他站立在城市的人行道上时,仍忘却不了茵尼斯弗利岛那美丽的景色:我就要起身走了,因为从早到晚从夜到朝/我听得湖水在不断地轻轻拍岸;/不论我站在马路上还是在灰色人行道/总听见它在我心灵深处呼唤。在这一节中,诗人创造了“灰色人行道”这样一个视觉意象,与第二节中的“紫红光彩”形成色彩鲜明的对照。灰色本是一种暗淡的颜色,使人想起许多令人沮丧的事物,而紫红是一种相当柔和的色彩,暗示令人愉快的事物。在诗人心目中,现实世界中充满着“丑”,而茵尼斯弗利岛才是“美”的所在。“灰色人行道”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它会让人想起现实社会中的苦难,工业文明给大自然带来的破坏,物质主义对人们心灵的腐蚀等等;而紫红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它会使人想到青春、美丽、激情,使人想到大自然的繁花似锦和雍容华贵。在这充满着意象的茵尼斯弗利岛上,一切都是纯自然的,除了诗人外,没有任何人类的迹象。有论者指出了这首诗的忧伤格调,还有人指出叶芝的怀旧情绪。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叶芝对美的感悟。其实,诗人醉了,他把自己融合在美的气氛、美的色彩之中。此情此景,叶芝表达了自己理想中美的世界,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



相关阅读:

叶芝诗30首

叶芝《十字路口》

叶芝《当你老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