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Sports

年轻的面孔 飞扬的青春

中国青年报 守候微光 2023-07-28

1960年6月,北京钢铁学院学生、标枪运动员韩菊元在30个城市大中小学十项田径通讯比赛中突破了她在前一年全运会上创造的最高纪录。1956年,韩菊元以竹竿代替标枪做了第一次投掷练习,3个月后,她首次打破了北京市女子标枪纪录。王裕量/摄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于7月28日晚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运动员相聚在赛场,享受竞技体育带来的激情与欢乐。

值此之际,我们从《中国青年报》的老照片中挑选了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体育活动的照片,重温黑白胶片中那些神采奕奕的面孔和青春飞扬的瞬间。


1963年5月,北京大学“五四”运动场,北京市第七届高等院校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北京石油学院的啦啦队。共有来自36所院校的1300多名运动员参加这次比赛。王裕量/摄

1960年5月,北京西城福绥境公社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广播器材厂的女工周书君获得4个项目的第一名,工友们跑来为她祝贺。王裕量/摄

1959年5月14日,北京,罗马尼亚国家田径队应邀来中国访问,罗马尼亚跳高运动员巴拉斯(左)与“中国跳高第一人”郑凤荣握手并祝她生日快乐。两人曾先后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郁正汶/摄

1963年2月21日,北京体育学院体操运动员在训练。郁正汶/摄

1963年8月10日,全国少年田径运动会在青岛举行,一名上海队的选手为西藏运动员辅导铁饼技术。郁正汶/摄

1959年,一名正在训练的体操小将,为即将到来的全运会做准备。洪克/摄

1959年1月,广东省中山县泗门村青年农民业余体校,女子队在练习跳远。1958年5月,泗门村农业社创办了一所青年业余体育学校。学员们用废铁和炮弹头做成“铅球”,在大树上吊上竹竿做爬竿,旧房子的木材拆下来改做单双杠和跳高架,还修建了沙坑,并在小河里开辟了一个50米长、6米宽的游泳池。运用这些“土办法”,一所业余体育学校初具规模了。贾化民/摄

1961年10月,北京女三中的学生们课后在木架上练习平衡动作。王裕量/摄

1960年9月,第一次参加全国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的西藏少年选手公觉赤旦(左)和加洋扎巴(右)在切磋发球技术。里炜/摄

1956年8月,甘肃永登水泥厂工地的第二工程公司的一个女子篮球队。铁矛/摄

1961年11月,北京矿业学院的学生下课后在进行排球托球练习。王裕量/摄

1960年6月,北京业余体育学校,学生们在练习击剑。铁矛/摄

1958年8月,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女生寝室,几名女学生在教室友做仰卧起坐。郁正汶/摄

1959年,上海交通大学的女子划船队在黄浦江上练习。中青报老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更好地为生产和国防服务,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无论是在学校或工厂,城市或农村,人们都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各类体育运动中,许多优秀的青年运动员也开始崭露头角。


一篇刊登在1953年10月9日《中国青年报》的文章中提到,参加1953年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大会的运动员中,12岁到25岁的年轻运动员占80%,“他们同时是战斗、生产、工作岗位上的英雄、模范或学习中的积极分子。”


1952年起,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等专业的体育高校相继成立,1955年起,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开始建立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我国运动队伍的新生力量持续生长。


1956年,年仅20岁的举重运动员陈镜开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之后的3年时间里,国内又有30多位选手陆续打破世界纪录,曾被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健儿,终于在世界体育舞台上搏得一席之地。


在国际比赛中,运动员收获了跨越种族、国界的友谊,体育运动中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也走进了每一位在赛场内外挥洒汗水的年轻人心里。1951年,中国青年体育代表队参加在柏林举办的第11届世界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青年报》特约记者冯兰瑞在文章中写到:“千万个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群众说着同一句话:‘友好’,无论在剧场、球场,各种会场或者大街小巷,你都可以接触到真挚热烈的友情。”


这大概就是体育的魅力,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人类身体的极限,还有人性中最纯粹的勇气和坚韧、团结与良善。

编辑 | 孔斯琪

老照片电子化 | 李庚伟、李建泉

 —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摄影专题 消博会 | 长租公寓 | 大湾区 | 时尚背后 | 燕郊骑手父亲 | 汉服梦 | 2021两会 |  外卖女骑手 | 就地过年 | 星火朝阳 | “云端”相会 | 鸭绿江畔 | 深圳40年 | 西藏生活 | 毕业生求职 | 洪水中的家园 | 高考在七月 | 羊城地摊 | 棒球女孩 | 五环打工姐妹 | 候鸟归国路 | 凉山春天 | 康复之路 金银潭ICU | 武汉重启 | 告别方舱 | 微博战疫 | 护肾小队 | 等待复苏

影像思考 2021荷赛 | 疫情中的摄影记者(上)(下) | 特朗普的35个封面 | 合影里的秘密 | 路见不平 | 如何“看”病毒 | 可视化调查 | 拍照时该笑吗 | 数字摄影半世纪 | 家暴照片 | 图像的秘密 | 肖像摄影 | 微光带你去看展 1 2 3 | 大学生看两会 | 荷赛调底 | 女性摄影记者 | POYi视觉编辑 | emoji | 旅游自拍 | 捏脸大战 | 透纳奖 | 新闻中的视觉 | 东欧摄影 |  最大摄影收藏地 | 宝丽来工厂 | 摄影愚人

中青摄影 历史向东 摄影向西 | 西沙群岛 | 九江决口 | 耀邦百年 | 告别铁矛 | 暗房师退休了 | 2020年度照片

漫画 小口罩大历史 | 合租生活 | 与2020一同离开的人 | 疫苗动物模型 | 十四五规划详解 70年图鉴 | 凌晨四点的北京

微光活动 微光体验营 | 放映会微光和朋友们 | 年度影展 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