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文好书2020年7月榜单揭晓!

华文好书 2020-11-03

2020年7月榜


本期书评人:刘忆斯 陆梅 绿茶 项静 许金晶 杨庆祥 杨早 羽戈 张弘 张明扬 张英 张劲硕 刘玉海


根据书评人投票,本期评出7月好书榜top10。

根据读者投票,本期评出7月人气榜top3。


策划人:王姝蕲

特约编辑:Sueveanna Liu

出品方:腾讯新闻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

苏生文、赵爽

领读文化|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




华文好书评语 | 杨早


本书包含128幅插图,从16种植物的起源、传播、驯化到它们的文化记录与历史演绎,为我们提供了一幕幕生动的植物穿越之旅。“多识草木鸟兽之名”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近代分工日益细密,格物之学遂成专门学问,草木鸟兽,在东西文化中的迁移变形,更是在大多数人的知识谱系里消隐难寻。因此《人文草木》堪称补全常识拼图的弥缝之作,作者选题的眼光、跨界的写作努力、多领域知识的汲取与整合,都值得称道、推荐。



《历史的原声:清季民元的“共和”与“汉奸”》

桑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4月

华文好书评语 | 羽戈


这五年来,关于清末民初转型史,桑兵连出三书:《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2)》《旭日残阳: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历史的原声:清季民元的“共和”与“汉奸”》。这三本书各有特色,第一本属于文化史,第二本属于政治史,第三本则属于当下流行的观念史或概念史。然而桑兵的研究,却不仅仅止于对“共和”“汉奸”等观念的清理,而试图更进一步,深入到观念嬗变背后的政治运行,倾听“历史的原声”发扬或掩蔽了何其复杂的历史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的原声》依旧可归入政治史。此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谈共和,兼及国体政体之争等,清晰而周详;下篇谈汉奸,读来却感觉意犹未尽,这也难怪,桑兵的研究限于清末民初,抓汉奸之风靡,汉奸学之兴盛,则是此后百年的主题,两相对比,则如小巫与大巫。



《从西郊到南郊: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康乐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7月

华文好书评语 | 刘忆斯


“西郊”是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拓拔鲜卑人之祭天大典,而“南郊”则是两千年来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都是祭天,“西郊”和“南郊”却分别代表了两个关系既密切,却又颇有一点距离的文化体系。也因此,从平城到洛阳,地理上不过几百公里的距离,南北朝时期拓跋鲜卑人却用去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去跨越。作者康乐先生是早逝的史学奇才,他专攻南北朝宗教史、民族史,兼具中西历史研究方法与西方哲学背景。本书是关于南北朝时期北魏乃至北朝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最后得出拓跋鲜卑迁都南下的历史,也为汉民族扩大茁壮提供了无穷的机会,也是汉民族历史的一部分的结论,有着宏大历史的格局与纵深。特别要说的是,本书有着120页的附录,包括概念诠释与各类表格,对照来读,更体现出这部视角独特、研读多元、材料扎实的史学大书非凡的魅力。



《记忆北京》

陈平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5月

华文好书评语 | 许金晶


本书中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围绕北京学与北京研究的思考、感悟、学术综述和实证研究展开。陈老师的这些文章,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将学术随笔这种不用完全严格遵循学术规范的文体,运用得灵活自如。而其关于北京学的分享,大体上体现在三个特点——一是文学为本,城市为要。以文学研究为核心,聚焦城市文化变迁的核心问题意识,展开探讨。二是兼容并包,秉承大学术视野。作者是北大“君子不器”类学者的代表,虽治文学,但兴趣广泛而多元,历史、建筑、艺术等相关学科纵情延展,而其对于学术的考量,基于言之有物与真知灼见,因此把众多文学作品也纳入北京学研究成果范畴。三是进得去,而又出得来。作者对于北京的热爱与深入了解,可谓有目共睹。而作为岭南出身的人士,他又能做到站在局外者的立场,跳出北京看北京,跳出首都看北京,值得学习。



《察势观风:近代中国的记忆、舆论与社会》

谭徐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华文好书评语 | 刘忆斯


青年历史学者谭徐锋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集,七篇文章虽创作于不同时期,且议题、传主皆不同,却自始至终有共同的“灵魂”连接,这也让这部论文集有了明确主题——过去人的心性和情绪怎么塑造出我们的心性和情绪,以及历史不同生命个体的记忆怎么成为了我们的记忆。在谭徐锋看来,所有的历史都是记忆,都是各种记忆的折叠与有意无意的改写,因此重新审视那些冰冷的历史文本,可以获得历史研究的新机与发现。也如此,我们在书中看到了作者对历史中各色人物、记忆片段与思想竞逐的探索与追寻,并得以重新审视曾国藩、舒新城、钱穆等人在当时、对后世的影响与形塑,不少内容和观点都具有发现性与延展性。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刘子超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20年6月

华文好书评语 | 张明扬


看完了这本书之后,我第一个流出的念头是,刘子超是中国最好的旅行作家。在走完东欧和东南亚之后,刘子超来到了中亚,以一种极其特别的人设:知识分子、无可救药的文青、社交奇才、少女之友、美食美酒达人,展开了一趟瑰丽奇妙的旅程。不过,我不觉得有人可以复制刘子超式的旅程,虽然他把九九八十一难的行程写得那么浪漫知性。



《鸢回头:谈谈孔子,谈谈老庄》

刀尔登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

华文好书评语 | 羽戈


刀尔登曾撰《不必读书目》,其中有“不读《论语》”“不读《老子》”“不读《庄子》”等,不过他所批判的显然不是这些经典,而是后世对这些经典的态度。譬如呼吁不读《论语》,因为后人大多指望《论语》来解决麻烦,事实上这是一本制造麻烦的书;不读《老子》,因为后人对于老子的智慧,非但不曾用来启迪自己的心智,反而用来遮掩自己的懒惰……其新著《鸢回头》,恰与《不必读书目》一脉相承。那个曾呼吁不读《论语》《老子》《庄子》等的人,如今却捧起了这些书,难道不是自相矛盾么?然而,今日之读与当年之不读,立意并无变更。他重温的是经典,批判的是后世尤其现实对经典的扭曲与阉割。书中妙论迭出,几乎都有所指:“世界上没有危险的思想,只有危险的权力。”“……从古至今的思想体系,最容易被权力利用的一些,其共同特征之一便是以人为问题,以人为答案。”



《闹城》

苏丹
新经典·琥珀|

花城出版社
2020年6月


华文好书评语 | 刘忆斯


又一部关于记忆之书,不同于《察势观风》对不同记忆的对照、比较,《闹城》作者苏丹的记忆就像一部挖土机,他挖的如此之深,不但触及他自己的记忆神经,同时也唤醒了读者的记忆。“闹”是山西人尤其是太原人语言中的“宠儿”,它既有动词里“干”“抓”之意,也有形容词的词性,用来比喻环境的热烈、喧嚣等感官刺激,以一个“闹”字切入太原这座老城半个世纪的发展、流变,既抓住了这座城市变化的动因,也体现了她生命的迹象。作为批评家和艺术家的苏丹,文笔细腻深沉,注重还原感又颇具空间感,因此这部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个人成长史,一部社会变迁史,尤其让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读者产生巨大的共鸣。



《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

肖复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7月


华文好书评语 | 杨早


这本书是“肖复兴写北京”的收官之作。作者选择了抽离肉身,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写北京。书中既有北京的树、花、门联、点心面包汽水等“小事物”,又能延展到北京的历史空间、文化氛围和民俗百态,形成了更为全面开阔的格局。与作者此前出版的北京主题图书相比,这本新书不再局限于一个有限的小区域,比如城南或自己生活过的老四合院,而是放眼整座北京城,从具体事物出发,观照整座城市的文化命运。



《给孩子的西游记》

吴承恩 原著

孙智正 改写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社

2020年6月

华文好书评语 |  项静


卡尔维诺特别喜欢民间文学和神话故事,他说自己之所以如此并不是留恋童年时代的读物,而是因为他对这些读物的修辞与结构,对这些读物语言的简练、叙事的节奏以及它们的基本逻辑,很感兴趣。孙智正的《给孩子的西游记》,以恰当准确的文字气息,以自己的方式截取和融化了经典版《西游记》的主要内容。《给孩子的西游记》叙事简洁和话题性强,突出细节和场景,对应了儿童世界中最常见的嬉闹场景和好奇心,他们无意义的嬉闹和探求陌生,不在成人的理正求稳的路线之内。《给孩子的西游记》在修辞结构,语言和叙事节奏上都有作家的自觉追求,尤其不见匠气和说教,这一点殊为难得,是成熟的写作者送给小读者们的一份有诚意的礼物。




七月人气榜


读者投票最期待的3本好书是:

01

《黄昏之前》陈陟云,2255票

02

《闹城》苏丹,1660票

03

《蛟龙少年科考队》(共4册) 周保林,1505票


华文好书

ID:ihaoshu23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