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阔天空丨为你我用了大明的积蓄,漂洋过海来看你



 

我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

在明朝达到顶峰

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

郑和带着“宣德化而柔远人”的使命

竭力以和平方式维系明朝朝贡体系

先后率船队七下西洋



船队船舶总数在200艘以上

人员27000人

途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

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足迹遍及近40个国家和地区

其规模之大、航线之长

交流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可谓空前绝后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濒临西太平洋,有漫长的海岸线与众多岛屿,是一个航海自然条件优越的国家。我国航海历史悠久,远古海洋文明的萌芽至少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最迟从公元前3世纪起,直到15世纪中叶,我国的航海事业与航海技术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羽人竞渡纹铜钺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长12.1厘米 通宽11.7厘米 柄径2厘米

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钺上部阴刻龙纹,下部边框线内刻三羽人竞渡纹。有学者认为,三人头顶上方或为船帆。最早的船只能使用人力。夏商时期可能已出现帆,人们由此借用风力以助船势。船帆在东汉基本定形,宋元海船一般同时张挂主帆与小帆。



船纹铜提筒

通高29.6厘米 口径21厘米

耳距24.8厘米 底径18.9厘米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盖与器身以子母口相扣合,盖顶中心饰一八角星纹。盖和器身近口沿处、近器足处的纹饰均以勾连菱形纹为主,上下缀以弦纹、点纹和锯齿纹饰。腹中部刻绘四组船纹,船上其中一羽人操持的大弧度狭长工具疑为橹。



胡人俑陶座灯

东汉(25-220年)

通长16.3厘米 通宽12厘米 高27.5厘米

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此类胡人俑座灯是岭南地区汉墓的常见陪葬品,最早出现于西汉中期。有学者指出其面目、体型与西亚和南洋群岛的人群相似,推测为汉代达官贵人来自海外的男性家奴形象,可见海上丝绸之路上人口流动之一斑。



六棱紫水晶串饰

东汉(25-220年)

最大颗粒直径2.8厘米

最小颗粒直径0.9厘米

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水晶是一种透明石英结晶体矿物,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可分为黄水晶、紫水晶、蓝水晶、绿水晶和无色水晶等。


水晶在岭南汉墓中多有出土,但汉代岭南地区未见出产此类宝石的记录。这些水晶成为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反映出汉代海上贸易的盛况。



海舶纹菱花式铜镜

金(1115-1234年)

直径18.5厘米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镜背图案为一艘桅杆高耸的船只在惊涛骇浪中前行,船身两侧有四道篷索,从不同方向加固桅杆,单片狭长的船帆已在风中张满,表现出满帆远航的情境。




西


因地利之便,岭南地区自古便是海上丝路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广州地处珠江入海口,濒临南海,最迟从汉代起便成为我国海上交通的主港,至唐代设立市舶,隋唐时期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为推动与海外诸国的朝贡贸易,明永乐年间复设广东、福建、浙江三地市舶司,规模更以广东为最。郑和七下西洋,每必取道广东南海水域。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岭南社会经济发展,海洋贸易的繁荣也使岭南地区的物质文明更趋多元,广州更是中国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福船模型

长188厘米 宽48厘米 高155厘米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海船的统称,其甲板平整,底尖上阔,船下作贯通首尾的龙骨,且多设水密隔舱,船只吃水更深,提高了抵御风浪、安全远航的能力。一般认为,郑和下西洋船队属福船或沙船类型。


印尼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长23.5厘米 宽12.5厘米

2005年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由14张面值为2500卢比的邮票组合而成,总面值为35000卢比。




金锭(复制件)

左长13厘米 宽9.8厘米 厚1厘米

右长14厘米 宽10厘米 厚0.8厘米

明 永乐十四、十七年(1416、1419年)

湖北省钟祥市明梁庄王朱瞻垍墓出土

原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铭文分别为“随驾银作局销镕捌成色金伍拾两重作头季鼎等匠人黄关弟永乐拾肆年捌月日”与“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所载时间与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时间完全吻合,应系从西洋各国买回后重新熔铸而成。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拓片

长146厘米 宽77.5厘米 高11.5厘米

原件藏于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博物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1911年发现石碑于斯里兰卡南部港口城市加勒。该碑立于永乐七年(1409年),正面从右至左、从上至下分别有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阴刻文字,记载了郑和赴锡兰(今斯里兰卡)向岛上寺庙布施财物供奉佛祖之事。这是海外仅存的记载郑和下西洋事件的石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拓片(复制件)

纵164厘米 横80厘米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此碑为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寄泊福建长乐时,与王景弘、洪保等为祭祀天妃而立。碑文记述了在长乐修建庙宇、立碑、铸造铜钟诸事,颂扬天妃佑护之功,还提及前六次下西洋的经历。



郑和每一次回归

都会带回不少新潮物品

永乐十二年(1414年)

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该国使者

随郑和船队来到南京

进献了一种长颈的动物

明成祖十分喜悦,认其为“麒麟”!


#今日互动

你还知道哪些郑和海淘的好物?

评论区为郑和打call!




*本期封面



▇ 往期推荐 ▇


2023年深圳博物馆志愿者招募公告

重返白垩纪丨看到就很幸运,这可是地球上的第一朵花耶~

活动预告丨玩转暑假,“新安乐墟”快闪市集、教育探索包等你参加~

钟鼎铭盛世丨古代艺术馆的“显眼包”,一个比一个惹眼!

广珐琅丨有人说,这些展品看得人神清气爽、瞬间回血



▇ 官方新媒体平台 ▇


订阅号

深圳博物馆

喜马拉雅

听见深博

微博

深圳博物馆


可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回复【开放时间】【场馆地址】【预约】

获取相关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