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分享丨“走出去”能否“反哺桑梓”:跨境研发与母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徐晨 孙元欣 南开管理评论 2023-02-02

作者简介

徐晨(通讯作者),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国际商务。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在《南开管理评论》、《经济评论》、《外国经济与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上海经济研究》、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孙元欣,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自由贸易区。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一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



研究缘起

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出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禁售令有效期长达7年。尽管经过多次博弈后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但中兴通讯也付出了10亿美元罚款的惨痛代价。2019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对华为及其68家附属公司实施交易禁令,禁止美国企业向华为出售相关技术和产品。此后,美国商务部陆续出台禁令,包括限制华为通过第三方获取美国技术。华为手机业务受到禁令的影响,从2019年的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按出货量计算)直至如今跌出前五,面临高端芯片严重短缺的问题。美国对以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施行一系列技术封锁,凸显了中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如何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始终是国内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境内独立或合作研发。然而受限于科技储备和人才瓶颈,加之外资对核心技术的封锁,产业界逐渐意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单纯依赖内部研发或境内合作对提升创新能力和实现技术赶超的作用有限。近年来,“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等对外投资战略和倡议既为中国企业跨境研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促使企业意识到全球研发布局的战略意义。在中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迫在眉睫的当下,跨境研发将成为企业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常态”。


理论渊源

根据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东道国的技术知识和市场潜力是产生跨境研发的两个直接诱因。知识基础观强调内隐知识是企业赢得长期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也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对于内隐技术知识的渴望催生了企业从事探索型跨境研发。境外研发机构不仅能够充分利用逆向知识外溢获取异质性的内隐知识,也能够籍此突破外资技术封锁,对母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走出去”研发的另一诱因是开拓当地市场,催生利用型跨境研发。一方面,境外研发机构通过改良现有技术和产品来满足当地需求,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提升了母国企业的渐进性创新能力,而且境外研发过程中的创新想法反过来可能被母国企业的研发团队所利用;另一方面,当母国企业的现有技术能力无法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时,境外机构也会寻求技术突破,有助于跨国企业积累颠覆性创新能力。

然而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当境外研发的规模和地理分布不断扩大后,也容易产生各类成本。其一是母公司为了保护境外研发成果所带来的监督和控制成本;其二是知识超载所产生的搜寻和整合成本;其三是地域分布愈趋分散后产生的协调和沟通成本;其四是与境外主体合作研发所引起的信息搜寻、议价、监督和违约成本。

简言之,无论是探索型还是利用型跨境研发都会对母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但是随着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布局研发资源的步伐加快,跨境研发的异质性和规模优势与成本劣势并存,其最终影响取决于研究情境。


研究内容与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探索跨境研发及其规模强度和地域广度与母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第二,考察高管背景特征的调节作用。第三,检验跨境研发影响母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背后的机制。

基于中国高科技类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第一,跨境研发能够显著提升母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跨境研发的规模强度和地域广度与创新能力之间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正向关系。第二,高管境外经历和高管任期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当高管境外经历与研发地相匹配时,跨境研发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越强;高管任期越长,跨境研发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越弱。第三,研究证实了获取异质性技术知识和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过程中所积累的研发经验是跨境研发提升母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


理论贡献

第一,本研究从理论上阐释了跨境研发与母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验证了跨境研发能够“反哺桑梓”的事实,并从跨境研发动机的视角揭示了跨境研发提升母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作用机制,为鼓励中国企业跨境研发提供经验证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探索了跨境研发规模强度和地域广度对母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不但从理论上揭开了跨境研发强度和广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黑箱,也为中国企业今后的跨境研发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第二,本研究基于高阶梯队理论,选择与跨境研发内在机制密切相关的高管境外经历和任期,实证检验了高管特征对跨境研发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丰富了跨境研发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成果,揭示了管理者背景特征在跨境研发实践中的重要性,为开展跨境研发活动的中国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管理者提供理论参考。


实践价值

第一,本研究为倡导中国企业跨境研发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证据。本研究的基准回归以及控制内生偏误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发现跨境研发能显著提升母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结论意味着中国企业应勇于“走出去”研发,把握逆向技术知识外溢的契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政府部门也应当搭建平台或通过政策激励的方式鼓励企业“走出去”研发。

第二,本研究为已经开展跨境研发的中国企业如何进一步布局全球研发战略提供决策建议。中国企业今后的跨境研发不仅面临着从无到有的问题,还应当关注从有到多少的问题。究竟应当适度扩张还是无限扩张决定着跨境研发企业的绩效。本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跨境研发企业应如何进行规模和地域布局,揭示了扩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境内外主体之间的协作问题。

第三,本研究为开展跨境研发活动的中国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管理者提供参考。首先,董事会应选择个人境外经历与企业研发投资地一致的高管,提高境外机构高管的本土化率,避免企业在跨境研发初期因对当地法律、文化和制度环境不甚了解而支付更多的成本。其次,企业应充实新鲜血液,充分利用年轻高管的创新思维和热情,并运用境外实训等方式提升年轻高管的国际化运营能力。


原文引用

徐晨,孙元欣.“走出去”能否“反哺桑梓”:跨境研发与母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J]. 南开管理评论, 2021, 24(4):205-216.


相关阅读

主编寄语丨白长虹——商学教育创新的五个方向

主编寄语丨白长虹——商学教育的嬗变

主编寄语 | 白长虹——开展幸福产业交叉研究

新刊丨《南开管理评论》2021年第四期目录

研究分享 | 服务失败情景下智能客服化身拟人化的负面影响:厌恶感的中介机制

研究分享丨“动之以情”还是“晓之以理”?权力感对消费者产品决策的影响

研究分享 | 如何应对拒绝或忽视:社会排斥类型对拟人化品牌角色偏好的影响研究

研究分享丨社会拥挤如何影响炫耀性消费:基于自我表达需求的中介作用

研究分享 | 自我知觉理论视角下消费者隐私悖论行为研究:ERPs的证据

研究分享丨机构投资者抱团能抑制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吗?——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

研究分享 | 产业政策与企业“脱实向虚”:市场导向还是政策套利?

研究分享丨环境规制压力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吗

研究分享 | 高管团队异质性、竞争策略组合与市场绩效——来自中国家电行业的实证检验

研究分享 | 制度压力的组织响应机制实证研究:离散身份的调节效应

研究分享丨发展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概念内涵、量表开发及检验

研究分享丨美的总是好的吗?消费者对服务人员外貌吸引力的响应机制研究

研究分享丨“新员工悖论困境”破解:双元领导动态协同过程及化解路径研究

研究分享 | 场景如何重构新零售商业模式适配性?——伊利集团案例研究

研究分享 | 新企业商业模式构建过程中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作用机制的多案例研究

研究分享 | 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发展机制及路径——基于江西淘鑫的单案例分析

研究分享 | 本地嵌入与家族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基于日本长寿家族企业的多案例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