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情文并茂,形神兼备,堪称最有情味的辜鸿铭传记

文/冯雅琦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4-04-14

天生我材辜鸿铭


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中,知识分子无疑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中流砥柱。没有他们,历史的星空会黯然失色。这些大师或者学问超绝而又狷介不羁,或者才华横溢而又特立独行,他们在乱世大潮的冲击下不断被分化,一时间龙吟虎啸,各领风骚。而在乱世中有这样一个人在西方极负盛名,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一定要去看他。

这个人就是被世人称为狂儒、怪杰,拖着长辫讲英文诗的北大教授:辜鸿铭

辜鸿铭



百年来对辜鸿铭的评价,誉之者上天,贬之者入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立独行的辜鸿铭,辩才无双的辜鸿铭。关于他的古怪奇谈让人诧异,逸闻轶事令人捧腹。


“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鸿铭可谓出类拔萃,人中之铮铮怪杰。”林语堂如是评价辜鸿铭。亦如此番评价一般,辜鸿铭的确是清末民初的怪杰。


民国时期风云激荡,人人剪发革命,统共只剩下了三条辫子:一条是牵引着帝国复辟梦的军阀张勋;一条是沉在颐和园昆明湖,留下“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还有一条便是牵着东方与西方,以一己之力奋力抗争与碰撞的辜鸿铭。




在阅读《天生我材辜鸿铭》这本传记小说之前,谈及辜鸿铭,我们心中所浮现的形象或许会是一个学贯中西的绝世奇才,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外语,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被孙中山和林语堂称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或许是一位痴狂文人,穿着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拖着长辫、喜欢骂人、顽固守旧、尖酸刻薄,有着“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酸儒气质;或许是一个高傲的文士,面对学生对于他留辫子的嘲讽,能精妙回怼:“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抑或许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勇士,代表了一股在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中虽弱不屈的民族气力。


阅读《天生我材辜鸿铭》一书,我们不难从那些标签化的词语中对应出主人公丰富精彩的人生经历。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与辜鸿铭一同游走世间,在嬉笑怒骂间,感受他为衰颓的国运而热情奔走,为扬中华文化而笔耕不辍……他怪杰的形象也在传奇的故事中渐渐丰满、立体。



他是个矛盾的混合体,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他是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典籍、宣扬中国文化、弘扬孔教的人,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有英文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向西方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开辟了道路。


1898年辜鸿铭英译《论语》1版1印


他利用他所掌握的语言,为维护民族尊严,在西方的报纸上多次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中国文化、中国精神。


他愤世嫉俗,在文章著作里痛批洋人,骂得鞭辟入里,骂得洋人反以他为重,以他为尊。


他是语言天才,不到一年便把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烂熟于心。他能用中文回答英文,用英文回答中文,还不时插入拉丁文、法文、德文等,常常令问者瞠目结舌。


他对权威有与生俱来的反抗精神。军阀混战时期,曾有人用钱贿赂他,希冀他在国会换届选举时能投一票。而他虽然收下贿款并应下此事,但事后,却跑去青楼花天酒地,把参加国会投票的事抛之脑后。


他维护王权,受到逊帝溥仪召见,平素孤傲的他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一直认为这次被召见是他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他雅好小脚,认为“小足其臭,食品中其臭豆腐、臭蛋之风味,差堪比拟”。康有为写了幅讽刺他的字——“知足常乐”,他却笑呵呵收下,还说:“康有为深知我心。”


他在赠给张勋的对子里自鸣得意地吟诵“荷尽已无擎雨盖(暗指清朝官帽),菊残犹有傲霜枝(暗指辫子)”,似乎故意要用最独树一帜的方式来对抗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狭隘行为。


但不幸的是,辜鸿铭还是成了“古老中国的最后一个代表”。


在中华民族陷入“失语”困窘之时,辜鸿铭拾起颈后凉飕飕、像蛇一般好坏难以分辨的“大辫子”,以此为通话工具,向着茫然无所知的时代破喉呐喊。一个落后腐朽的旧社会在他身后摇摇坠落,取而代之的是狂飙突进的新时代。他矫枉过正地为旧传统辩护,但其实是为自己汲取养分生长的中华文化辩护。


其实严格说起来,辜鸿铭并不是一个读圣贤书长大的中国传统文人,但他愿意回来寻根、做事,而且一回来就扎根不走了。他爱中国的一切,从典章制度、哲学艺术,到官员的朝服、女人的裹脚布。由西化到中化,他是那个时代最特立独行的逆行者。


值得思考的是,一个人学识如此渊博,却也会走向迂腐,成为封建帝制的卫道士,成为封建陋习的维护者。一如温源宁所说:“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的奴隶标识(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也正是基于此,我对辜鸿铭其人其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因为他身上充满了矛盾,一个深受西方教育的人却疯狂迷恋中国文化并为之倾注一生;一个受过先进教育的人,却还保留着当时就为世人诟病的男权主义。


或许正因辜鸿铭深谙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也见惯了多数西人的高傲自大与浅薄,因此更加对宣扬仁义礼智信的古老中国“心向往之”。辜鸿铭曾经说过:“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他努力以自己的方式与西方的刻板印象相抗衡,让他们知道中国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落后与破败,这个国度的灿烂文化足以令他们顶礼膜拜。



辜鸿铭最经典的段子基本都是一些看起来奇怪的事迹,我们四处讲辜鸿铭是如何骂人的、如何留着那根辫子讥讽洋人的,似乎他除了牙尖嘴利其他什么都不会。大家觉得他是犀利的,是如烈酒般辛辣的。可是,大家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绝望挣扎。


在那个人人都推崇西方文明的中国,孔孟之道被斥为迂腐,忠义仁孝被笑作愚蠢,年轻人妄自菲薄,觉得中国样样低劣,外国事事高尚。辜鸿铭这外来的“半个洋人”,却站在风口浪尖,坚定地捍卫中华文明的尊严,为保存传统文化的火种而挣扎奋斗。这是我对《天生我材辜鸿铭》内涵的理解,而对这一内涵的诠释,我认为钟兆云是以一种象征隐喻的叙述方式来讲述的。


辜鸿铭作为以喜剧脸谱活跃于舞台上的悲剧角色,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很值得大家阅读传颂。作为一部思想性、文学性俱佳的作品,《天生我材辜鸿铭》一书一改传统传记作品长于考证疏于表达的特点,消解了阅读时的艰涩感,称得上是既展示名人生平、又顾及阅读感受的佳作。




《天生我材辜鸿铭》

钟兆云 著

定价:98.00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0年1月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这部关于辜鸿铭的传记小说,构思精巧、层次分明,从辜鸿铭成长、求学、入幕、卫道、雄辩等方面的奇闻轶事着眼,把辜鸿铭刻画得更加有血有肉。整部作品融入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在文采横溢、手法灵活多变的文字间,弥漫着一股荡气回肠的神韵,可谓“情文并茂,形神兼备”。钟兆云对于人物传记有着极强的把控力,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文字表达,从各个侧面、不同视角去解读辜鸿铭,不动声色地为我们呈现一个又一个历史场景,让我们对辜鸿铭其人认识得更深。


客观的评价是对传记的要求。值得肯定的是,钟兆云在写《天生我材辜鸿铭》时,始终把人物放在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描述,客观地记载和评价历史人物,真实地反映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此外,全书采用传记小说的写作手法,以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贯穿始终,情节更富戏剧性。在繁复纷沓的点染烘托与哲理诠释中,作者怀着真挚的感情进入辜鸿铭的心灵深处,设身处地地对辜鸿铭的心理活动、灵魂世界进行了大胆构想、设想与猜想,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辜鸿铭奇人怪杰的形象,将他幽默、睿智、怪诞的言行举止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充满了烟火气息。某些时候,作者与辜鸿铭甚至达到了“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契合。在行文中,作者匠心独运适时切换视角,特别是在放弃对辜鸿铭这一核心的主观感受,换作旁人的视角展开叙事,这使得文本在故事的呈现方式上更趋丰富。


读此书,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满怀敬慕与赞赏的情感去构思行文的,而真挚的情感既是一本书打动人心的基础,又能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使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共振。


钟兆云在《天生我材辜鸿铭》的书末写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了……这对留学回来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哥俩,却还是喷着满嘴的酒气,为新世纪的到来,为祖国的强盛干起了杯。”这段话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作者落笔之处的期望。读及此,这本灌注充沛情感的著作所带有的意义已不单单是一本人物传记,而是让我沉浸在作者的叙述中,从中感受到一种深切的缅怀。这种情感,所指向的对象是当时那个时代有风骨的一群人。作者对风物人情的考证细致入微,塑造了鲜活丰满的轮番登场的晚清名人,让我们看到了动荡的社会里苟存延喘也要立于时代前锋的国人。他们的存在,是黑暗中的一丝亮光。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时经常对学生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学贯中西的他自是明白欧洲文化——一个是基督教文明的延伸,一个是希腊文明的延伸,一个是古罗马文明的延伸。无论哪一种文明,在辜鸿铭眼里,都不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厚重源远。在那样一个西学盛行的年代,辜鸿铭始终坚守着这份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萎缩凋敝的时代里,这显得异常珍贵,同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先知先觉?


今天,当我们强调“文化自信”的时候,当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更不能忘记,一百多年前有个身材矮小、身穿黄袍马褂、拖着一条大辫子的中国学者,他以一己之力,为中华文化站台,为华夏文明发声。


《觉醒年代》毕彦君饰辜鸿铭


他是一个狂人,不懂时事的狂人,可是却不知他看透了一百年,看透了乱世背后对民族文化坚持的深远意义。在《张文襄幕府纪闻》一书里,他写出“惟历观近十年来,时事沧桑,人道牛马,其变迁又不知伊于何极,是不能不摧怆于怀”的文字,他在为礼教的全盘荒废而忧患,为传统文化的凋敝而忧患。这句话里,不见了平时的高傲和戏谑,而是满溢着一个老态龙钟的中国文人对世道崩坏、人心沦丧的悲情惋叹。


正如鲁枢元所说:“在历史的苹果园里,辜鸿铭是一只过早坠地的‘落果’,他的可贵之处是超前地看到了社会发展中的困境和危机,他的可悲之处也正在于此。”时代大潮浩浩汤汤,顺昌逆亡,聪明绝顶且博学广闻如辜鸿铭者,焉能不知不觉!辜鸿铭的尖刻言论和狂放姿态,正是一个“前朝遗老”维护衰亡帝制尊严的真实写照。


阅读《天生我材辜鸿铭》,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当我们回望辜鸿铭清瘦的身影,想起一百年前那个桀骜不驯的固执老人,吸引我们眼球的绝不只是这个老头儿离奇的经历和古怪的举止,我们不能无视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执念和艰辛努力,不能只看到他对封建礼教的愚忠而忽视他为民族精神逆流而行、慷慨高歌的壮举。


如此想来,做一个幽默、有趣、嬉笑怒骂无所忌讳的人,或许也是辜鸿铭为表达自己的方式之一。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世人皆说他是“儒”,我却认为他是侠,一个邪里邪气、孤高冷傲的狂侠。辜鸿铭不畏列强及世界对中国的蔑视,铁骨铮铮、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仁义、中国人的美德,以及中国人的思想(虽说有些偏颇),这才是真正打动我、感染我的地方。


维新也好守旧也罢,那个时代逆流而上激流勇进的人,都令人敬畏、值得颂扬。辜鸿铭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脖子后的那条辫子,就是他捍卫心中追求理想的坚持。


在那个全民族都陷入“失语”窘境之时,只有辜鸿铭一个人,仿似先知一般,高傲地抬起头颅,拖着那条像蛇一样的大辫子,向茫然无知的时代,纵声呐喊!那声音如此响亮,曾穿破苍穹,响彻四方,震撼华夏。


推荐阅读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世界眼光

民族精神

专业态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