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教育怎么变?——以新教育应对未来教育的变化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传统的学校为什么非变不可?未来应该怎么样去做,为什么我们要走向未来?

人类教育的梦想让我们要变。现在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利用大工业生产的方式来进行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科技的进步迫使学校要进行新的变革,而且为我们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支持。

未来一定会进入一个能者为师的时代。由于未来的知识传输体系绝大部分可能是由于有人工智能的教师存在,所以我们的教师可能更重要的是偏技能、情感沟通、陪伴、指导、个性化发展,这是未来的教育。

我们建构的未来学习的基础课程体系里,在生命教育课程的基础之上,还有真(智识教育课程)、善(道德教育课程)、美(艺术教育课程)。“真”分两门课程,一门大科学和一门大人文;“善”是大德育,“美”是大艺术。这就把现在中小学所有的学科都整合了。
学科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追寻人生榜样。寻找生命的原型,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每个人的生命其实就是一个故事,优秀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一部传奇,一般人就是一个平庸的故事,甚至还有人把故事变成了“事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新教育究竟是什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朱永新: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未来教育怎么变?

作者|朱永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传统的学校为什么非变不可?未来应该怎么样去做,为什么我们要走向未来?

第一,人类教育的梦想让我们要变。从孔老夫子开始就提出人类两个重要的梦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一个是公平的梦想,一个是质量的梦想。“质量”也是最大的公平,公平无非是机会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机会的公平现在我们通过义务教育、国家的行为基本上可以做到大家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过程的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程的公平是尽可能让每个人能够接受到比较好的教育。结果的公平是让每个人得到他想要的教育。


所以,公平有两个大层次:普惠性公平和差异性公平。真正最高的境界是差异性公平,帮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一个梦想人类几千年一直在推动,直到现在这个梦想一直在路上。(《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未来教育的实践与畅想: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第二,现在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利用大工业生产的方式来进行的。因为在学校诞生之初,人类知识还是少数社会精英享有的,大部分人得不到相应的获得知识的权利和机会,而工业化生产需要劳动者具有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


现代学校制度为整个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它的毛病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考虑个体,考虑的是群体,考虑的是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人,考虑的是最大效率地让人获得生产所需要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


传统学校假设了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同一个发展水平,假设了一个教室里的学生在学同样的东西都能得到同样的进步,但其实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做“陪读”,这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的,所以现代学校制度的变革是必然。


为什么我们学得这么痛苦?为什么从学校制度产生之后就不断地有人抱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抱怨?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对自己的教育、学校不满意?因为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对学校满意,因为学校本身就存在这种毛病,它需要变革。


第三,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科技的进步迫使学校要进行新的变革,而且为我们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支持。因为到了这样一个时代,时时处处都可以学到知识,那为什么一定要到学校去呢?所以从孔子时代的梦想,到现代学校开立的弊病,再到现在技术的发现和发展,都迫使我们提出学校变革的课题。


未来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谁来教、谁来学,学校的形态到底应该怎么样?人类在教育方面的技术投入远超过商业、金融、工业等领域,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出现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的相关设置没变。


我认为结构性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所以我提出学校要成为学习中心。传统的school变成现在的learning center,这意味着学生不再固定在一个学校里学习,而是跨越到不同的学校里学习。为什么研学旅行、营地教育那么盛行?它就是未来的学习中心的模式,而且未来的学习中心不是现在的学校转型,所有的教育机构都将成为学习中心。


在《未来学校》这本书里,我提出了未来课程的构架,未来对现有课程降低难度、大量整合,把更多时间留给个人去构建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在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里发挥了多少作用?其实绝大部分发挥作用的是我们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建构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新教育的未来课程体系,基础课程、生命教育。我们编写了一套生命教育读本,把人的生命分为三个维度:长、宽、高。


首先要告诉孩子怎么吃饭、喝水、睡觉,怎么保护自己、碰到灾难怎么应对等生活技能;然后在生命的宽度上,教育孩子要成为受尊重的人;人的生命还要有高度,还要过精神生活,要有价值和信仰。


我们提出了真、善、美。“真”的课程就是两门课:大科学、大人文。现在我们一部分人学科学,一部分人学人文,人文和科学是分立的,用大科学、大人文概念来进行整合的。有人说,你降低难度之后怎么培养面向未来有竞争力的科学家?没有关系,选修,个性化。人的自我建构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我们远远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些孩子没进小学就认识了两千个字了,或者拥有大量丰富的知识了,你还让他和其他的孩子一样零起点是不现实的。(《新教育卓越课程的体系是怎样构架的?——研发卓越课程,创造卓越人生》)


未来一定会进入一个能者为师的时代。由于未来的知识传输体系绝大部分可能是由于有人工智能的教师存在,所以我们的教师可能更重要的是偏技能、情感沟通、陪伴、指导、个性化发展,这是未来的教育。


当务之急要做的三件事是:一是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二是建立国家学分银行。现在我们的考试只看分数,我一直说,只看分数一定选不出好学生。未来的学分银行能比较好地解决过程性评价,这样一个形态在国际上已经有样本。三是改造我们的学校。未来学习中心一定是开放性、综合性的,有自己特色、个性的教育资源,不同的学习中心能相互建立联系,不规定在哪里学习、什么时候学习。


作者:朱永新,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本文转自“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微信公众号,为朱永新在博鳌教育论坛2019年会上的现场演讲实录,内容有删减



以新教育应对未来教育的变化
作者|朱永新

卡塔尔基金会在多哈举行了一个重要的会,邀请了600位专家,对未来的教育做了展望,我也做了一份问卷。卡塔尔基金会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相当于教育领域诺贝尔奖的机构。他们每年都开重要的会议,同时对教育的很多问题做调查。他们对未来教育的调查,有很多非常有趣的结论,很值得关注。

未来教育的形态
       
未来社会谁提供知识?大家可以看到在线内容已经超过了学校教育,近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未来教育内容的提供者,最重要的不再是学校教育而是在线内容,学校教育退居其次,社交和个人环境与职场仅次于传统教育。


未来社会要具备何种能力?大家认为知识已经退居二线,个人能力、个人魅力将取得重要作用。学术知识、实践能力是其次。


未来的社会文凭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学校文凭虽然还居第一位,但是它已经只比职业认证高两个百分点,文凭的作用在不断下滑,同行的认可达到24%。


在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大家可以看到,过去正规的学校教育占绝对的优势,现在只占到50%。


未来,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大家可以看到,过去教师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体,现在是以指导学生为主体,他的作用是指导学生,而不再是传输知识。


什么样类型的课程最重要?大家都认为未来的课程类型是以个性化的课程为主导的,占83%,标准化的课程只占到17%。


未来教育采用何种语言教学?65%的人认为教育的语言不再是地方语或本国语言,而是国际的语言和区域性的语言。这个结论非常有意思。


大数据在未来教育中居于什么样的作用?88%以上的专家认为,大数据将在教育中有很大的教育空间,68%认为大数据是构建教育社区的得力工具,认为不起作用的只有12%左右。


未来教育谁出钱?现在的教育是政府买单,基础教育政府买单,未来的教育政府买单退居其次,非政府买单起越来越大的作用,43%已经超过政府,因为越是个性化的要求,越是需要个人买单。未来社会父母和企业将成为最主要的为教育买单的人。


未来教育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课程的时空将越来越大。过去所有的故事发生在教室里,所有的事情在课堂里实现。未来的社会已经不是这样了,网络教学和在线的内容在知识教育方面和能力培养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师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在课堂里实现,像翻转课堂一样,学生的学习倒过来了。过去我们是课堂里学习,然后回去复习巩固,现在倒过来,在家里学习,然后到课堂里面来指导复习、巩固。所以,整个教学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时空实际上会变得越来越大。(《朱永新: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第二,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过去,教师是知识最重要的来源者,教师本身就是知识的化身。过去讲,你要教给学生一杯水,你要有一桶水。但是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这样,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拥有者,在学生面前,他也不再是以常规的形象出现。所以,在未来社会,网络的出现,让知识和信息变得越来越简洁。一个老师的知识水平已经很难超越所有的知识水平,将来师生关系将更加平等,教师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所以,知识渠道不再是教师的独享者。


第三,对教师的要求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知道教育形式、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是教师始终会存在,只不过教师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同时,教师的工作更难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艺术显得更加重要。所以,教师不仅仅要理解知识,同时还要懂得媒体,懂得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这也是未来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变革。所以,教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帮助者,同时自身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


第四,课堂个性将会越来越强。个性化已经占了80%以上的份额,未来教师的教学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知识背景为前提的。在传统的教育里面,我们有一个基本错误的假设,认为在一个班级里所有的孩子基本上处在同一个水平上,所以教学中只能面对大多数学生。但事实上,班上40个学生也好,50个学生也好,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他们之间的差距远远超出了我们想象的差距。所以,未来这个特点会更加突出。未来从家庭教育开始,完全不一样。所以,未来的社会个性化会越来越强,教师本身的个性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说也会越来越重要。

未来教育的应对
       
当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做教育的人也在思考怎么应对这个变化。世界教育创新峰会每年颁发一个世界教育创新奖,简称WISE,在全世界寻找最具创新的教育改革。很高兴的是,今年全世界一千多个项目里,中国选择了“新教育”,最终列入全世界的15强。新教育没有进入最后的六强,但是我相信中国新教育有一天会拿到这个奖。


新教育怎么应对?什么是新教育?新教育是以教师的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目的的教育实验,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成长。不论怎么变,教师成长的作用只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没有教师的成长,永远不会有学生的进步。我们把教师作为最重要的基石,以书香校园建设作为我们最重要的路径。(《朱永新: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怎么去做?我们提出来教育应对未来有五点:


第一,坚定新教育的价值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所有参与教育的人,孩子、父母、老师都应该享受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都应该享受智慧的挑战,这是不会变的。但是现在我们离幸福非常遥远,所有人都觉得教育是一种麻烦、折磨。其次是完整。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成为身心和谐的人。为了实现教育的完整性,就需要教育的丰富性,每个学生在学校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这是新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观。


第二,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新教育认为教师成长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职业认同,每个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教师职业的使命;二是专业发展。新教育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吉祥三宝”。首先,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成型。其次,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最后,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这是找到中国教师成长的最有效的方式。无论怎么变,技术再发展,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


第三,夯实师生精神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无论怎么变,阅读始终是教育的基石;无论怎么变,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历程就是教育的历程。我们提出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发展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他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所以,书香校园始终是新教育的十大行动的最重要的基石。        


第四,研发面向未来的卓越课程。新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行动叫研发卓越课程。我们已经对未来新教育的课程做了一个基本的规划,未来最重要的一个课程是基础课程,也就是新生命课程。因为现在的课程是过时的生命的,而人的生命是教育最重要的东西,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我们即将研发出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的一整套生命教育课程,帮助人们掌握健康、安全、爱情、交往一系列职业选择等人生的困惑,这些课程已经制定出指导纲要,教材也即将研发成功。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研发了三大类最重要的课程。一类是公民教育课程,怎么有民族的情怀、人文的精神,这是必须面对的。一类是艺术教育课程,艺术作为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和最重要的内容,作用远远没有受到认识。艺术在人的成长中、灵性发展的作为中,完全没有受到重视。今年新教育大会专门研发了“艺术教育成人之美”这样一个最重要的主题。第三类是知建课程。其中分为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都做了新的规划。


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我们会研发出有新教育特色的一些课程体系,应对未来的挑战。当然,我们也在探索现代技术和网络时代对教育的一些挑战。所以,在未来的微课程研究上,我们也在教育的技术层面做一些探索。新教育有很重要的行动就是建设数码社区,未来通过数码社区引领,帮助学生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背景下成长得更快、更好。(《课程的丰富决定着生命的丰富,课程的卓越决定着生命的卓越——研发卓越课程,创造卓越人生》)


充分认识阅读对未来教育的意义

原创|朱永新

未来教育:学什么和怎么学


自上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学习科学备受教育界关注。世界范围内知名的脑科学家、认知神经心理学家、教育家都从自己的领域进行研究,探究人的记忆、学习机制、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现代教育发生了很大的转型,从教转向学,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从教转向学”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2018年12月,中国教育30人论坛在深圳召开了一个有关教育的前沿峰会,就学习科学进行专门讨论。会上,几乎所有研究学习科学专家的关注重点都在于如何让学习更有效率、如何尽快地掌握知识、如何让记忆变得更牢固等等。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效率很高,然而学到的知识却是无用的,该怎么办?这是我在会上提出的一个问题——大多数人关注学习这件事情本身,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学习的内容。


我在新书《未来学校》里,专门就未来学校应该学什么进行了讨论。学生花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去学没用的东西,这是教育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我们知道,现在学校的学科越分越细,学科科目越来越多,不断做加法。这样下去,学生吃得消吗?而科学本身,在发生新的整合。(《朱永新: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我在《未来学校》这本书里提出关于未来学习内容的一个新主张——大量压缩学习内容。个人认为,现在学校里教的课程最多保留50%,把50%以上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定制学习、自我建构学习。对于学校来说,砍掉50%的课程谈何容易?但实际上,砍掉50%都是保守的。


2015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简称WISE峰会)对全世界的教育家做了一个调研。我也收到了问卷,问卷上的问题是“你认为现在孩子要学习的这些知识要保留多少?”答案是17%。也就是说,学生现在学的这些东西,其实很多是没有必要学的,是在大量浪费时间。


这一调研结果,几乎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学校学科知识的认知。但是想一想,我们会发现这个数据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大部分的知识是自学的,是自我建构的。与其这样,学校不如把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定制的学习,进行自我建设的学习。


现在的学习低效甚至无效,就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我们建构的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里,首先是生命教育课程。教育首先是为生命而存在,涵养生命是教育的天职。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关于生命的学问、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生命有三个维度,第一是长度,第二是宽度,第三是高度。长、宽、高,构成了立体的生命。长是距离,没有生命的长度,教育都是空话。(《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首先,解决生命长度,这就需要安全健康知识。他们要会好好吃饭、喝水、睡觉、吃药,在危急的情况下能逃生、自救,在他人发生危险的情况下施以援手。人们常说身体的健康是“1”,其他都是“0”。教育首先要帮助一个人解决“1”的问题,先把“1”给“立住”。


其次,解决生命的宽度。人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人群中,每个人都具有社会性。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有的人走到哪里都令人讨厌。在心理学里有专门的名词,叫“人缘儿”和“嫌弃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是因为“人缘儿”懂得和人交往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所以我们的课程要解决生命的宽度问题,让他成为受欢迎的人。


再次,解决生命的高度。人要有精神生活。人和其他动物不一样,其他动物也有社会性,也有长度和宽度,但是它没有高度。只有人有高度、有价值观、有原则,这也是作为一个人的底线。


因为这门课非常重要,我们主编了一套《新生命教育读本》,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每学期读一本。这套书目前还不是国家教材,但是已经在几百所新教育实验学校使用。我觉得未来它应该成为国家基础课程,因为这套书对人一生的发展有意义。现在的学校并不是完全没有生命教育课,心理课、职业生涯规划课都属于生命教育课程,但太分散、太琐碎,所以我们把它整合成一门课程。


我们建构的未来学习的基础课程体系里,在生命教育课程的基础之上,还有真(智识教育课程)、善(道德教育课程)、美(艺术教育课程)。“真”分两门课程,一门大科学和一门大人文;“善”是大德育,“美”是大艺术。这就把现在中小学所有的学科都整合了。


在大科学课程上,我们需要一门面向所有人的科学,帮助人养成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所以我们根据物质、生命、宇宙科学这三大现代科学支柱概括出十四个大科学概念,用科学概念来整合科学知识体系。


其实在几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已经和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把十四个科学概念提出来,只是还没有形成非常完备的体系。新一版小学科学教材,基本上根据科学概念来整合。很遗憾的是,到了中学科学又被割裂。尤其是文理分班以后,绝大多数学生不学科学。这些学生以后不再接触科学,实际上是很遗憾的一件事。而我们做的大科学,是一门要面向所有人的科学。


同时,我们还做了一门面向所有人的大人文,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人文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未来的人文学习以文本为基础,主要采用项目制学习与主题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就把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完整地用人文科学的概念整合起来。今年7月,新教育实验年度研讨会在江苏召开。在大会上,我将做一个报告,其中就要讲刚刚整合出来的12个关于人文科学的大概念。未来,我们会用人文科学大概念编一本新教材,也是从小学覆盖到中学。我觉得它符合未来的教育方向。这样我们就把那么多门课变成2门课——科学、人文,而且所有人都要学,不允许文理分科。


不允许文理分科,不等于不培养学生的个性。在另外50%的时间,我们会让学生做选择。比如学生想成为一位化学家,我们有化学模块的课程;学生想成为雕塑家,或者电影家,我们也有相应的课程。这就是让学生在选修课程的过程中,去进行自我的建构。


以“善”为指向的,是道德教育课程。我们把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整合成大德育。大德育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领导能力、社会责任和经济生活管理能力(财商)等。


以“美”为指向的,是艺术教育课程。美术和音乐是100年前艺术教育的样式。戏剧、设计、创意这些现代艺术教育形式,还没有真正进入学校的教学体系。所以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以艺术教育大概念为统领的艺术教育课程。



学科阅读:为什么读和读什么


学什么的问题很重要,和它相关的是读什么的问题。2010年,我们在北京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王林是第一任所长。研究所花了大量的精力研制《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现在7个书系已经正式出版,还有2个书系已经全面完成,将在今年9月正式发布。这样整个书系已经全面完成,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职业群体要读什么书,就有了一个比较靠谱的书目。(《阅读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路径,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


应该说,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系统地进行研制。中国古代有很多书目,包括张之洞曾经编撰的《书目答问》,但基本上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导向进行的梳理。我们研制的书目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等成体系的书目,并涉及不同人群,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新教育实验|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虽有遗珠之憾,但绝无鱼目混珠。”曹文轩曾经这样评价《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我认为这个书目应该成为我国中小学图书馆馆配的基础书目。今年全国两会上,我专门有一个提案提出,中小学生的营养午餐基本解决了,但是“精神正餐”没有解决。


每年我差不多要走一百所中小学,特别要到农村学校看一看。我看农村孩子的伙食是可以放心的,每一餐基本上都有肉,营养也比较合理。因为国家抓得很紧,拨款也很到位。但是“精神正餐”没解决,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基本没有成体系地构建。有的学校干脆没有图书馆,有的图书馆“铁将军把门”基本不开放,有的图书馆虽然开放,但是图书一塌糊涂。问题非常多,更不用说阅读指导、阅读课、图书馆管理员等等一系列问题。


去年11月,我到云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学。小学里的书倒是不少,但是全部捆起来放在仓库里。我就跟校长说,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很多老师也许还不如一本书的水平高。一个学生可能通过一本书热爱上阅读,从此就会自己找书看。这本书对学生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老师对他的影响。


所以,读什么这个问题要解决得更加深入。从3年前开始,我们开始研究全学科书目。做完《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之后,我们发现基础阅读书目很难涵盖中小学生的学科内容。现在的中小学生书目各包含100本书:基础书目30本、推荐书目70本,其中人文、文学、科学各占三分之一,很难具体到某一门学科。


我们觉得学科阅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但是现在的中小学基本上没有学科阅读。阅读基本上都是语文老师的活儿,阅读好像变成语文学科的事情,其他学科不关注阅读,也没有帮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我刚开始做书目的时候,有一位化学特级教师跟着我做访问学者。他问我,为什么化学学科还要读那么多书?一位教授级的化学特级教师,他觉得化学学科就是做实验,孩子不需要阅读。


我告诉他,学科阅读至少有三大好处。


第一,激发学生好奇心,学生可能从此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看过很多科学家的传记,很多人由于在小学读了一本书,于是爱上了这门学科。比如说,学生可能是因为《元素的故事》喜欢上了化学,也可能因为读了《从一到无穷大》喜欢上了数学。


教科书是知识体系的框架,不是一个好的读本,很难去点燃学生的学科兴趣。而学科阅读的书不一样,现在有很多非常好的学科阅读读本。我曾在新浪微博上推荐过一套学科阅读的书《量子物理》,这是一套写给3~10岁孩子看的图画书,作者是加拿大物理学家克里斯·费里。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女儿一岁半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学科阅读,看的就是这套图画书。


第二,学科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追寻人生榜样。寻找生命的原型,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每个人的生命其实就是一个故事,优秀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一部传奇,一般人就是一个平庸的故事,甚至还有人把故事变成了“事故”。


新教育实验关于教师成长有一套理论,其中一个理论就是“生命叙事”。我们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要用自己的生命把故事变成传奇。首先教师要去寻找生命的原型,通俗地来说就是人生的榜样,就是要像谁那样活着。


优秀的人心中总有自己的人生榜样,这是所有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动力。我有一个博士生叫李镇西,他是特级教师,语文学科教师、班主任基本都知道他。他说,两个人给了他人生的动力,第一个是陶行知。他看过陶行知先生所有的书,认真读过几十卷《陶行知全集》。像陶行知那样做一个平民教育家,是他的人生梦想。


第二个是苏霍姆林斯基。他读过苏霍姆林斯基所有能找到的著作,还曾专门到乌克兰致敬苏霍姆林斯基,有人把他称作“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他当校长以后在学校里建了两个院子,一个叫陶院,一个叫苏院。因为他做教育的动力来自于这两位伟大的教育家。如果去做追溯和研究的话,其实那些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中,都有这样的榜样。


科学家范·德·瓦耳斯也是如此,他是一位荷兰物理学家,曾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我特别喜欢看名人传记,大学期间把图书馆里所有名人传记通读了一遍,一本不落,其中有一本名人传记介绍了范·德·瓦耳斯。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心中就有一个偶像。这个偶像不是物理学家,而是一位哲学家,和他在同一个村庄,比他早几代出生。他认为,自己跟他一样,都生长在同一片土壤上,生活条件也都差不多。既然他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我不能?于是,瓦耳斯每天专门绕一段路,来到这位哲学家的铜像前为自己打气。最终,这座城市也有了他的雕像。


第三,学科阅读本身也是走进学科本质的最重要的路径。教科书是“压缩饼干”,它把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原理、知识、定律串联起来。但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内容,不是一个丰富的实体。学生要真正地掌握学科本质,特别是理解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大量的学科阅读,有时还需要整合学科。


目前,我们的研制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我们把中小学所有学科,包括我们自己做的生命生理课,都做了一个学科阅读书目研制计划。今年年底将推出第一批书目,明年争取全面完成。针对每一门学科,我们为中国的老师和学生,各做了一个100本书的书目。在学科阅读书目中,老师和学生的读物有交叉,但不完全一样。这个书目是我的第二个大工程,以前也没人做过。


未来阅读与未来学校:怎么关联怎么实现


学科阅读书目完成以后,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做主题研究书目。为什么要做这个书目呢?因为未来教育的主要学习形态不再是分科教学,而是以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为主导的新型学习形式,所以只有学科阅读是不够的。


未来,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肯定会被打破,而学科阅读书目很难适应新的学习形式。但研究不一样,中国有10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它可以直接为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全社会希望研究相关主题的“未来学生”,也就是为一切终身学习的人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性学习提供服务。


在研制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一级学科和内一级学科的体系,按照城市问题、环境问题这样问题式的方式,去选择未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体系。


这项工作我准备也要尽快启动,已经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洽谈合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凝聚着国家所有学科的第一流人才,每门学科都有召集人。我们想请负责每门学科的召集人来主持书目,选编图书。


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从基础书目到学科书目,再到研究书目,形成一整套阅读体系。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奠基性工程,会对未来教育产生深刻影响。


未来教育,会变得让人难以想象。未来学校什么时候能实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条件实施未来学习中心的国家。因为中国有着执行力极强的政府,只要政府下决心,看清未来的方向,就会全力以赴地完成。


网络支付、网络购物,最先出现在中国。全面变革学校,也应该首先出现在中国。技术已经完全提供了可能性。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已经为未来学校提供了所需要的所有硬件支撑,现在只剩下思想上的障碍。只要思想上的障碍解决了,中国的推动力会强于任何一个国家。


《未来学校》这本书里的所有教育模式,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原型,而且大部分原型来自美国。我只不过是把它们重新汇聚,用现代教育体系进行重新构架。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就已经有了不上课的学校。学生把想学的东西告诉学校,学校帮助配备资源,在这里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学习。


未来学习中心是没有围墙的校园,甚至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学习中心可以是类似于传统中小学的学习机构,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大学。只要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任何场所都可以成为未来的学习中心。


未来教师是能者为师的时代,世界上只有十分优秀的人才能做老师。比如对于艺术课而言,现在都是师范院校学艺术的老师来教,未来都是艺术家来教学生。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已经做到了,它的艺术课程由艺术家来教授。艺术家在校园里建各种各样的工作坊,学生来自主选择课程。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的体育课,是由奥运冠军、亚运冠军在教。这样的教育会提供一个新的景观。


未来学校也没有现在的补习班和传统学校。未来所有人都可以是老师,所有地方都可以成为学校。现在的学生很苦,上学后到学校学数学、英语,放学了到培训机构补数学、英语。未来,学校把知名机构的老师请来教英语、数学,学生何必再去补课呢?


未来优秀的英语老师会开英语课程公司,优秀的语文老师会开语文课程公司,为各种学习中心提供课程。所以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校长就不用担心了。教师教得不好,校长可以换人。


未来的教育经过这样的重新构架以后,会发生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新变化,会更加便捷、自由化、定制化、个性化。未来教育的变化会非常大,但是有一条是永远不可能变的,那就是无论教育怎么变,阅读是不会变的。阅读包括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它是获得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来源,也是我们进行各种学习的最重要的文本。


正因如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阅读在未来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充分认识学科阅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充分认识主题研究阅读对培养有创造力的人的意义和价值。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