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光明日报》《美术》等发表多篇文章,她的艺术之路静水流深!

新媒体工作室 首都师范大学 2023-11-09


「平衡、专注、自律」是她描述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与莫晓雯的接触让我们对博士研究生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感受到了她低调谦和的个人魅力。

下面,我们就来走进2023年研究生年度人物2020级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论方向博士研究生——莫晓雯



1

精研学术,缘起一幅山水画作

莫晓雯最开始学习的是西方绘画,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她看到了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尽管当时对中国美术史没有过多接触,但作品所传达出的「时间的永恒以及人类在自然山川面前的渺小」,让她受到了巨大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也促使她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而在硕士阶段展开了对中国美术史的通史学习。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品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考察石窟艺术

在接触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后,她将研究范围缩小到近现代,并选择了自己的家乡——中国画发展重镇之一的南京,以「新金陵画派」等具有特色的画派及艺术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域美术史研究,并撰写了有关江苏省美术馆展览的论文

读博期间,她继续精研学术,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中国画里的冰雪世界——雪景山水画的古今之变》发表于《光明日报》2021年1月4日16版,《中国画里的冰雪世界》发表于《人民周刊》2021年第2期,《中国山水画现代探索的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及学术研讨实录》发表于《美术》(核心期刊)2021年第3期,《刀笔与铎声——沃渣木刻艺术生涯回溯与重读》发表于2022年第5期。

莫晓雯发表的论文所在的核心期刊封面

谈及自己的科研之路,莫晓雯向我们介绍道「文献的收集整理是学术研究的关键一环,需要大量一手的材料,仅依靠网络搜寻远远不够。」

作为一位美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她都需要去实体美术馆、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档案馆查找,或者从画家、艺术家们的子女手中获取。但由于时代久远,很多珍贵的史料也散佚在了战火中,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谈到这里,莫晓雯面露难色,向我们说到「在搜寻不到文献资料时就会非常困难了,通常我们只能通过口述美术史研究方法,采访艺术家及其家属。」探寻深藏在亲历者记忆中的细节,与其他的文献资料互证,填补史料缝隙,尽可能复原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

比如,在跟随导师参与延安美术史的相关课题研究期间,她接触了建于抗战时期的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的历史。在「鲁艺精神」的触动下,她最终决定选择当时首任「鲁艺」美术系系主任——沃渣,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对象,系统性地回溯沃渣的艺术生涯。在导师的帮助下,莫晓雯与沃渣先生的女儿取得了联系并进行了线上访谈,了解到许多沃渣生活中的故事。此外,她还从国内外的报刊杂志上收集整理了相关文献,尽自己所能还原沃渣早期创作的真实历程,也在2022年第五期《美术》上,发表了《刀笔与铎声——沃渣木刻艺术生涯回溯与重读》一文。

莫晓雯在硕士期间也曾前往深圳对已过世的近代画家故居及其子女的工作室进行探访,与其直系亲属进行面对面沟通,查阅了画家的手稿、笔记,了解作品诞生背后的故事。谈到这里,她认为「这激励着我们承担起一份责任,他们很重要,虽然没有在艺术史上被过多提及,被慢慢隐没在时代洪流中。」

1936年《中国妇女反对封建压迫》木刻


《红星照耀中国》黑白木刻

莫晓雯在查阅缩微文献

除此之外,她也积极参与导师主持的各项课题,负责《延安美术图像志》等项目的编撰工作;参与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一般项目「清代中后期‘以砖入画’现象研究」;积极参加学院布置的多项工作,参与撰写《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自评报告》,并担任美术学院2019级艺术市场班副班主任等。

艺术需要一份热爱才能坚持下去」莫晓雯认为,「做学术确实是一个长期甚至比较枯燥的过程,因此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很重要,也需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寻找自己的研究灵感。」与不同对象的访谈经历让她更全面、真实地感受到艺术家前辈们对艺术的热爱,更被他们经历过岁月磨难后仍坚持艺术创作的纯粹信念所打动,「他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我们当今所熟知的艺术家,而他们的创作精神,对于中国美术力量的时代贡献,更值得我们去传承发扬」。

2

开拓视野,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参加学术研讨会

读研期间,莫晓雯曾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学院参加了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佛罗伦萨大学、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并以全英文形式进行了主旨发言莫晓雯认为,对当时的她来说,这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高速学习的机会。

会议主题与意大利城市文化有关,研讨过程中教授会随机提出问题,需要她在短时间内即兴作答。通常情况下她可以用英语顺畅交流,可当提到「square」等表示「广场」的词汇时,当地师生却不太理解,这也让她学会了一个新词「piazza」(尤指意大利城镇中的广场)。对语言更深入的了解,不仅帮助莫晓雯更好地沟通,也使她更快地融入当地生活。当穿过一条条被人体雕塑装饰的长廊,坐在弥散着浓郁的松节油香气的教室中时,她仿佛置身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课堂,也更真切地体悟到地域文化与语言的魅力。

近9天的日程里,通过实地探寻与考察,感受到当地人在建筑以及城市规划实践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对此,她说道「无论是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还是近现代建造的建筑工程,都运用了大量的古典元素,这也是造就‘和谐’感的很大一部分成因。」广场街头随处可见的古典雕塑,市民会围坐在旁边惬意的交谈,这些都让她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世界艺术之都」的浓郁文化氛围。当地人热爱艺术、享受生活的状态也触动她在日后对文化传承与艺术感受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莫晓雯在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在乌菲美术馆观展学习

在佛罗伦萨考察城市建筑  


3

为学为师,投身一线教学

学生上课场景

莫晓雯与学生们的合影

学术研究之余,莫晓雯还作为全校选聘汉语教师,在我校国际文化学院为外籍学生教授中文课程。在汉语教学中,她尝试将所学专业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做到传道授业的职守与文化传承的坚守并行,这也使她的课程受到了各国留学生的喜爱与好评。

一方面,基于自身的西画基础,授课时她选取一些油画作品,将其融入学生需要掌握的生词或语法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她结合专业知识,通过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对比帮助留学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向学生们讲解优秀的中国美术作品。谈到这里,莫晓雯向我们解释道「比如,西画创作通常以写实为主要评判标准,空间透视需要遵循本来的面貌,而中国山水画则是以线为主,是一种抽象的状态。」

多次的课堂沟通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从学生的反馈中她也感受到「艺术无国界」的力量。

为每位学生绘制的圣诞贺卡

    莫晓在圣诞节收到的学生书信

教学中遇到了很多有趣的课堂故事。有一次,她准备教留学生们用「你怎么样我就怎么样」的语法造句,为了帮助理解,她选取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片段,并对学生说「大家应该都看过一部电影,其中就有‘you jump, I jump’台词出现」,说完后学生们瞬间开怀大笑。此后回忆这段经历,她觉得是一个有意思的点,通过艺术的方式去帮助学生瞬间理解原本复杂的语句含义,并且能够知晓如何正确的中文叙述顺序。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莫晓雯希望自己能够不忘初心,继续从事美术史的研究,以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为己任,以高远的学术理想、执着的求索精神为立身之本,坚持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



承丹青墨彩,观今鉴古

行万里研途,筑梦未来

愿莫晓雯继续秉承「艺术为人民」的信念

传时代薪火,踏浪前行



往期回顾

习得这本神秘秘籍,从此不再当“脆皮大学生”

研发应用软件,服务自动驾驶,这是他的城市探索之路!

首都师大三位教师荣获2023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视频:窦玥、张馨予、曹梦涵

编辑:方译弘

责任编辑:赵璟卓

审核:郭圆圆、窦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