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措并举,首都师范大学学科专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新媒体工作室 首都师范大学 2023-12-30



编者按


今年学校将召开中国共产党首都师范大学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它是在学校奋力实施“攀登计划”,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迈入全国师范类高校“第一方阵”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

从12月7日起,我们将分6期回顾一下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改革发展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部分。



学科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以“双一流”建设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文、理、艺、教”四大学科群建设,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多措并举推进学科建设各项工作,学校“双一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其中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学校建设国家“双一流”学科(数学)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群)5 个,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8个,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A类学位点3个。学校学科结构布局持续优化,高水平学科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入选“双一流”,学校实现里程碑式重大突破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2019年交叉科学研究院成立


2019年5月,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等来校调研“双一流”建设,高度评价我校数学一流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学校迈入新发展阶段


2022年,学校顺利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数学学科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2021年10月,学校以“一流目标、师范特色、服务急需、改革突破”为基本原则,高质量完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编制。


2022年3月,学校召开学科建设战略研讨会,深入推进第二轮“双一流”建设。


2023年7月,学校召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专家评审会。


2017

数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9

学校顺利完成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工作

2021

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评估验收

学校整体“双一流”建设及数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几何与拓扑”方向率先跻身世界一流

2022

学校顺利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数学学科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2023

学校顺利完成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工作


学科评估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


在教育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共8个学科获评优秀,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学科评估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

在教育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共3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获评优秀,取得重大进展。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实力彰显


2018年,教育学、历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入选北京市共建学科。2019年,教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类学科群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获批数量在北京高校中排名第一。



依托教育学学科的教科书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人才培养、决策服务、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学科建设平台,基于该平台,学校教科书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依托历史学学科,多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编著的成果《中国诗歌通史》,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贯通古今、涵盖各少数民族、兼及港澳台诗歌的大型多卷本中国诗歌通史。


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依托美术学学科,《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巅峰——1981年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冠军》等5幅作品入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于20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并永久典藏。中宣部对入选5幅作品的单位进行表彰,我校是全国唯一获表彰的师范大学。


依托美术学书法方向,欧阳中石先生主编的《新编书法教程》,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欧阳中石先生被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依托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追梦红楼”组曲音乐会多次在国家大剧院等地上演,承载和担负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打造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经典”的品牌,并获“第九届中国金唱片奖”。


扎实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急需,紧扣世界科技前沿,紧密对接北京“四个中心” 建设需要,着力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2018年以来,学校先后进行两批新兴交叉学科项目遴选,确定10个新兴交叉学科(项目)进行重点建设。2021年成功获批智能教育学、生物信息学、国别区域研究3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23年,学校重点规划 “数智化教师教育”市属高校交叉学科平台,并通过了市教委立项评审。基于该平台,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高质量服务首都教育,推动教育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3年10月,北京市教委、专家组到校开展“数智化教师教育” 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方案论证。


学科布局持续优化,学位点建设不断取得突破


2018

获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2020

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实现基础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全覆盖

2023

增设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增设音乐、美术与书法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由原来的1个增至3个

学科结构布局持续优化,高水平学科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2018年召开学科建设大会,为首次召开全校性学科建设专题会议。


一流引领多个学科入选ESI前1%学科


数学一流学科直接带动下,学科综合实力彰显,2023年9月,学校7个学科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即“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的学科,入选数量实现突破。



推动学部制改革和学科特区建设


深化学部制改革,组建教育学部、艺术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加强学科特区建设,成立交叉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人文社科创新研究院、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等。


2019年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成立


2020年教育学部成立仪式暨“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挑战与回应”论坛顺利举办


2023 年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人文社科创新研究院成立大会


专业建设



学校聚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以“文、理、艺、教”四大学科群为依托,强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目前共有59个本科专业,73个专业方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

学校统筹规划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建设一流专业为引领,点面结合,分层推进全校专业建设;重视专业建设内涵发展,系统推进专业评估与认证工作,不断提升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坚持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新增优势、特色、新兴专业,深入开展“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工作;增设大类招生与培养专业,鼓励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双万计划”实施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56个本科招生专业中,“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占比达到87.5%,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占比达到62.5%,在全国师范类大学中名列前茅。获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



自2018年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以来,学校已有14个师范专业通过了第二级认证,小学教育专业通过了第三级认证,汉语言文学 (师范)专业已完成第三级认证专家进校考查工作。



师范类专业二级联合认证专家见面会




学校不断优化教学培训体系,建立面向新教师、青年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督导专家的全方位培训体系,满足专业化、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大力培育、积极动员、精心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各类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团队等竞赛与评选,以赛促教,以赛促质,吸收先进教学理念,彰显学校教师队伍实力;鼓动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建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院” 两级督导、学生学业联系人等构成的教学质量检测队伍;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积极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构建多层级、多学科、多类型的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进一步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育人能力高超的教师队伍。



徐蓝

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石鸥

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由李海梁担任负责人的数学及信息交叉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0年,教育部成立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沈杰、叶小兵任委员会委员;其有11位教师入选各专业委员会。


自2021年以来,学校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累计荣获国赛二等奖2项,市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5项。


202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 成功获批。




学校以一流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通过夯实学科专业建设,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有计划、分步骤培育凝练出一系列重大教育教学成果,全面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系统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设立的教育教学领域最高层次奖励,2018-2022年我校共有5项成果入选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奖数量位居市属高校首位。

2017-2021年,我校共有44项成果入选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2017年有20项获奖成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2021年有24项获奖成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1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奖数量位居北京市属高校首位。




2018年,我校主持完成的《创设市级统筹“三轮驱动”体制机制,构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北京模式”》(主要完成人:孟繁华、周晓宇、张延书、蔡春、张爽、林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往期回顾

创新发展,首都师范大学科学研究水平巩固提升

学校党委就第十四次党代会党委报告广泛深入征求意见

立德树人,首都师范大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策划:黄延敏

编辑:方译弘

责任编辑:李嫱

审核:郭圆圆、窦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