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孤注一掷》:题材优势没被滥用|EW-mail专栏

东西文娱 2023-10-2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艺东西 Author 艺东西


EW-mail专栏
为接受外部投递内容栏目,旨在加强交流

所接受外部投递内容,都会审视其利益是否相关

欢迎有个人见地,与话题无利益的专业写作者投递

 
撰文:幸巍

幸巍为个人写作者

本文观点不代表艺东西立场,
解释权归幸巍所有,仅作交流


《孤注一掷》电影宣布提档到8月8日。这部电影继续在策略上保持了进攻的态度。


不破坏规则的话,这种进攻态度没什么不ok, 激活活力,让大家都卷起来,用更正确的策略对抗,挺好。


个人的观影在8月5日,点映无路演场。晚上7点到9点段,一线城市票价在129的VIP场全都是人,至少在看见的地方,只有两个人在中间打开了手机,散场后,大家也都在厅内看完了影片结尾的相关访谈。


孤注一掷提供了诈骗题材全局视角。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影片的确非常匹配全民观影的调性。


影片的基本质量和票房是可以预见的。




题材和票房优势既定下

一些可能的走向


虽然是商业类型片,但孤注一掷的创作底色其实并不太商业。


看得出来影片整体做了匹配商业审美和节奏的努力,但还是把严肃性放在了第一位,并把这一创作调性从片头贯彻到了片尾。

理性地去呈现人性在彼时氛围包裹下的选择,不做过度的情感渲染和内在审视,这带来两个结果:

一,抖音的宣发,策略非常有效,因为题材入坑的很多,这可能会让一些基于题材寻求刺激和娱乐性的观众入场后觉得意犹未尽。

考虑到题材的国民度,接受这样的表达,也不会是太大的问题。也就是说,接受与不接受严肃性,影响不了票房的基础盘。


二,在更大范围进入观影受众后,需要面对一些考究的观众,去探究人物行为逻辑与情感的问题。


二现在还不显性,路演导演也做了小范围的解释。但后期可能会成为影片最终定调的关键,并对影片前期的传播形成一定程度的逆转。


现在的环境,大家都爱参与“逆转”,很像是大众行为艺术:对很多人来讲,基于逆转这个概念,无论是唱反调还是理性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都是智力的high点,是个fashion。



说回第二点。


影片有三条并行线。诈骗组,受骗组,警察组,这样的结构,进入故事,对观众来讲很容易。

在此基础上,想要实现最大程度的受众覆盖,就必须把“有逻辑和技巧的直白”做得既有强节奏、又不那么低俗且套路。


申奥做到了强节奏且不低俗,但理性和严肃性的保留,让群像角色至少在最后剪辑成片上,呈现出了过度服务于诈骗组手段与黑幕的效果。


原本的多维度人物,被功能化了,在三组交叉所构建的全局中,只有王传君,金晨,张艺兴的人物行为逻辑是在电影中完成了闭环。


尤其是张艺兴和王传君。一个前期自负但是机警。一个则是人格完全拥抱利己与游戏规则的包工头。


以上两位,观众不需要过度费脑,就能很快理解他们的选择和行为。


但其他人,包括孙阳,王大陆,咏梅,周也,邓萃雯的角色,人物形象与行为构建上都有明显被压缩的观感。


这带来了疑惑。对观众来说,特别是后续越来越广的受众,要么就是情绪冲突给足,有可以“直给”的鉴赏维度(ps:不知道是被什么评论风气带的,就比如所谓爆发力),要么就是人物逻辑在观影时间就完成闭环,理解了人物,并与人物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


否则,后续创作和演员被误读乃至扭曲,将是注定的。


比较值得玩味的是,因为这些演员是在个人特色和气质上,有一定存在感的演员,所以,很难让观众忽略他们。


这就会让围绕这些演员的讨论,成为大众参与影片“认知”的重要素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除了带来讨论层面的潜在问题,部分角色被压缩功能化后,整个故事整体在艺术性上也就没有办法那么让人回味。


对上述问题的盘点,主要动机并不是否认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从消化题材与商业类型片的维度,整体已经ok,只是觉得可以做得更好。


孙阳,咏梅,王大陆,周也,邓萃雯这些人物的表演空间如果再大一些的话,整个片子完全有可能会呈现出更加迷人的特性。


他们气质与人物匹配,自带的矛盾感又强化了角色。换句话说,即是角色所传递出的不解之处,或者意犹未尽之处也多少有演员的气质本身带来的成本。把他们的角色单拎出来,每个人物令人疑惑的部分,都可以有些二创同人式的脑洞描绘。


回到严肃性和理性的问题,能说这种严肃性和理性不可贵吗?


这类题材,如果过于偏重表现苦难视角,就很容易停留在悲剧的视角,导致悲剧性也很容易被娱乐性消解。


从题材社会价值角度,观众也就不会拥有一个更全局和理性的视角。



再考虑到题材需要平衡的因素,不能说,这样的创作选择或者剪辑输出的结构是绝对对的,但至少从商业类型的角度,这是一种稳妥以及满足社会和观众需要的创作选择。


个人欣赏这种严肃性的追求。这一题材能处理到理性不缺位,还没有过度渲染娱乐性,这种表达的背后,创作者的思想是有厚度,且有坚持的。


从一个导演的创作生涯来看,保持这种严肃性,在现有的创作大环境下,也很有必要。




在本就不错的基础上
有些地方的确可以更高级


回到开头,关于一,抖音的宣发加入非常正确。但二,对并行线中部分被功能化人物的理解,可能会是影响票房能否持续登顶,突破20亿到30亿区间,乃至更往上的核心问题。


毕竟群体性误读很容易成势。一旦成势,有一定瑕疵偏克制的创作就很容易被推倒成另外一副论调。

要跨越票房区间,片方可能的确需要开始对人物的设定和创作选择进行挖掘了。片方需要有更高质量的输出。

把团体群像在传播层面进行放大可能是一个选择。


有这么多元且独特气质的演员班底在,更要借机把每个演员的气质和魅力挖掘出来,在这个过程也可以巧妙地完成对角色人设缺失部分的输出。

一句话,要让反诈“成团”。


只有这样,才会发散性地获得和很多自发性脑洞交互的机会,从而输出更有趣更多元的传播内容。

在和几位参与点映观影的人交流中,大家也都提到了开头和最后演讲,整体都处理得有那么点周正。


一方面,固然让电影多了便于社会主流机构参与传播的切口,解决了形式衔接的问题,但是不是可以处理得更高级是值得讨论的。


此外,关于演员人设和行为逻辑的问题,已经有一些声音出现。首当其冲就是周也的角色。


点映出来后,周也的表演好评与差评都有。


客观上,她从一开始出现到中间几场戏,酒吧,医院,车内,酒吧以及和咏梅在礼堂对峙那场,处理得不错,眼神的传递,不套路也不肤浅。


只是如前说,她为什么那么冷感缺乏一些人设铺垫,所以部分观众会觉得这个人物可有可无,甚至觉得游离,再加上习惯了所谓爆发力演技的观感,就很容易出现误读,但表演是没问题的。


她这个形象,最大的问题可能就出在最后。


先说明是个人看法。


周也最后的台词,一个志愿者周正一点没什么,但渡人渡己结束的那个笑完全可以处理得更好,甚至不要。


她本人属于在镜头中,显眼的类型,导致那个笑很难被忽略。过于清新的笑陡然出现,把她本来就没有多少场戏,凭借个人特色所建立的清冷特质打破了。



前期明明不是那么典型的志愿者形象.....(有戏份少,以及影片基调整体都比较理性和冷感的原因),矛盾和不解就来了。

而且恰恰是观影结束的时候。

虽然可以说,清新的笑,对平衡电影结尾是有交代了,但....


假设,她最后如果不出现,哪怕就是静静站立,相信这个角色的完整度,就会有接近90分的水准。把前面所有的一些令人困惑点,就留着,用最后一个镜头,把这个角色的冷静自持放大,甚至利用对这个人的描绘来把与咏梅、金晨的三角关系再度构建起来,作为结尾,可能会有点意思。


以上实属个人假设和瞎扯。


周也的确很适合大荧幕,如果遇到匹配的角色,会是个颇有灵气,甚至危险(褒义)且迷人的人物。


她和咏梅之间的火花,蛮奇妙的。



Hello!
我们在为更加闭环、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做准备
欢迎加入限定白名单
与我们一起探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