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安三万里》:千年诗人理想,如何与当代连接 | 对话导演谢君伟、邹靖

东西文娱 东西文娱 2023-10-23

168分钟的片长、六十年的叙事跨度,近日上映的《长安三万里》,少见地以动画电影形式,铺陈了以“大”时代、“大”人物为底色,唐代诗人群像与社会变迁的绘卷。


这部电影也是追光动画自基于神话传说推出“新传说”“新神榜”两个系列后,新开启的“新文化”系列首作。目前豆瓣评分8.2。


和此前两个系列类似的是,“新文化”系列同样以动画电影这种相对新颖的方式,重新阐述观众曾熟知的人物、故事。差异则在于“新文化”系列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作品为核心,更追求文化厚重感,并体现中华文化特有的审美。


为此,《长安三万里》选择从唐代诗人高适的视角展开,讲述高适、李白、杜甫等唐朝诗人的故事,唐代的历史、文化在电影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片中历史事件的跨度之久、规模之大,放在近年的华语电影界中也是难得一见的。


自从2000年代的古装大片风潮结束后,古装、历史题材在本土大银幕上逐渐淡去,市场兴趣相对缺乏,能展现人物群像的大片更是少见。而从世界动画史来看,以CG动画电影的形式演绎诗歌文化和历史变迁,同样是相对新鲜的尝试。


在这种情况下,《长安三万里》试图以动画电影的形式重新展现大唐气象,无论对于动画这一媒介,还是对于围绕诗人群像与唐代历史的创作来说,都是一次缺乏参照的挑战。


《长安三万里》的导演谢君伟和邹靖告诉东西文娱,“新文化”系列本就打算走出一条新路,为此愿意进行一次稍显大胆的尝试,塑造当代观众“熟悉又陌生”的诗人群像。


谢君伟和邹靖尤其相信,诗人们的情感、精神,以及唐诗蕴藏的文化能量永不过时,在今天同样能据此创造出为当下观众所理解和共鸣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片尾处着重提出了这部作品的初衷——“诗在长安在”




   

“新文化”系列开篇:
东方韵味为基底,普世情感为落点


在为“新文化”系列首部作品选材时,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都曾作为候选。但主创团队最终认为,唐朝、唐诗在中华文化中的代表性、传播度极其突出,更适合为这个新系列定调。


两位导演希望《长安三万里》能做成一部充满东方韵味的电影,以展现文化气息为重,因此相对的,影片的内容和节奏就不会那么激烈。从成片也可以看出,比起以往的追光作品,《长安三万里》在整体的视听表现上相对克制,有一定的“留白”。


东方韵味的设计考量还体现在美术风格等多个层面。例如《长安三万里》的人物造型是以唐俑为灵感来源,再结合角色性格做具体设计。片中还出现了以水墨笔触表现的二维插画,以东方特色的美术风格点缀三维形式的主体视听。


《长安三万里》电影二维水墨图

作为一部面向大众市场的院线电影,谢君伟和邹靖并没有想将《长安三万里》打造成高门槛的历史纪录片。为此在唐代、唐诗文化的基础上,创作落点仍在于普世的情感。两位导演认为,《长安三万里》本质上是一个以人类情感为核心的戏剧故事。


片中的诗人们怀揣理想,在各自的道路上奔波一生,却迟迟未能建立自身追求的事业。他们所遭遇的挫折、产生的痛苦,能为现代观众所共鸣,让观众看到自己的投射。诗人们的精神气质经受住了历史冲刷,他们的人生哲学与创作才华,对现代人来说依旧熠熠生辉。


邹靖认为,“即便观众不了解李白的整个生命历程,但只要知道李白,知道‘床前明月光’,听说过‘安史之乱’,有个大概的印象,其实就够了。这对于观众理解《长安三万里》并经历电影中的情感体验,是没有障碍的。”

与此同时,导演们也希望,《长安三万里》能成为一个引子,重新激发观众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探索影片之外的文化财富——这同样是“新文化”系列的目的之一。



   

从宏大繁杂的历史
提炼出电影的叙事脉络


《长安三万里》的故事贯穿了高适、李白的一生,时间跨度将近一甲子,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六十年。主创团队表示无意详述历史,但《长安三万里》的时长仍然达到了168分钟,在全球动画电影中都相当罕见。


谢君伟告诉东西文娱,公司内部确实考虑到了这一片长可能对票房前景造成的不利影响,但为了充分表现故事发展、人物精神和历史风貌,最终坚持保留了这么多的内容。


“我们也许可以做成一个更商业的、一百分钟就能解决的片子。但是我们感到有责任去把诗人的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我们想表达自己对于这些诗人的一种尊重、一种仰慕,也想把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人物通过动画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所以最终做了这个重大的决定。”


不过导演们也提出,无论涉及到的历史多么宏大,历史终究只是人物生活的背景,而不是《长安三万里》的主体。之所以在片中加入了大量对历史细节的刻画,最终目的都是从侧面表现片中的人物。也就是说,在处理电影叙事时,一切创作始终是围绕人物视角所展开的——这也成为了创作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呈现标准。





为了能更好地通过历史来映衬人物,主创团队在项目前期进行了大量考据。从查阅史籍资料到参观各地古迹、博物馆,故事场景的氛围也由此逐渐成型。


邹靖回忆道,在陕西潼关博物馆的实地考察,就为他们如何塑造哥舒翰的形象提供了重要灵感。“哥舒翰守住了潼关,就可以守住长安。但由于皇帝的不信任,导致他必须出关。我们站在那里一下就明白了——黄河就是天险,哥舒翰当时出关肯定是很痛苦的。这种感悟对于我们的表达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片中也希望传达出历史在那一瞬间的戏剧性转变。”


在这些考证的基础上,主创团队还在动画里中塑造了长安、扬州等多个历史名城的风貌。电影通过表现这些城市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变化,强烈地凸显了大唐的由盛转衰,也衬托出诗人们遭受的困境和精神力量的永恒。


同时,为了尽可能避免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可能会让观众在后期失去注意力,团队也尝试创造更强烈的叙事动力,吸引观众不断看下去。


以插叙形式展开、双线并行的剧作,就是这种尝试的集中体现。整个故事其实是高适面临大军压境时的回忆,导演们希望通过吐蕃军带来的外部紧迫压力,来凝聚回忆和现实两条故事线,并让观众产生持续的紧张感。


高适
“监军对于高适的审问,用战争压力来去贯穿电影,这是第一个视角。第二个视角是从高适去看整个大唐,去看李白。在这两种视角之间切换,有利于让这个电影更能够凝聚成一个整体。大军压境的压力一直持续,过往的历史回忆完之后,高适的人生再向前,最后内外两条线汇到一起,在最后形成一个大的反转,把主题烘托出来。”


到影片的最后,高适通过运用从李白身上学来的哲学,大败敌军、解甲归田,为整个故事提供了有效的结尾,再次点了“诗在长安在”的题,也最终完成了对主角形象的塑造。



   
千年前的诗人理想
如何连接当代社会的观众


对唐代历史的展现是《长安三万里》最显著的特色之一。但主创团队面临的最核心的挑战,是如何“复活”数十名史籍记载的真实人物,让他们在同一个故事中产生交集,并且能够与当下的观众建立情感连结。


在全片涉及的历史群像中,既有观众耳熟能详的人物,又有历史上记载不多的人物。谢君伟和邹靖提到,他们在群像刻画上找到了两条主要原则,以确保对人物的塑造具备一定的统一性,同时又不会过度压缩创作空间。


第一条原则是以史实为基础,确保绝大多数人物与事件都有据可查。不过谢君伟也指出,历史记录终究是有限的,空白的地方就是发掘和创作的空间。


例如唐代在曲江一带确有不少胡人经营酒肆,片中因而出现了一家曲江酒肆;但李白、张旭、贺知章等人在酒肆内玩的游戏,则属于主创团队的想象。


第二条原则被谢君伟总结为“熟悉又陌生”:在资料记载的基础上发挥一定想象,通过动画的表现手法来突出每个人的形象与个性,最终引起观众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兴趣。


像是片中的杜甫,就代表了主创团队对他青少年时期的设想。“杜甫生在盛唐时代,不可能从一出生就是忧国忧民的,所以我们设计了那个顽皮可爱、缺了一颗牙的小杜甫。他在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后,才成为了我们现在熟知的诗圣杜甫。”


杜甫
尤其高适和李白这两名主角的刻画,更能体现主创团队对历史人物的这一套塑造方法:高适人际关系广泛,其生平和作品在唐代诗人中具有代表性;同时,他正直的性格、曲折的遭遇又容易让观众代入,因此被选做了电影的主视角;李白的才华和性格异于常人,更适合成为从高适的视角“被观察”的另一名主角。


在描绘高适和李白时,两位导演突出对比了他们一生中的“变与不变”。李白变的是起起落落的生活,不变的是他骨子里的浪漫精神。观众在看到著名诗人潇洒豪迈的同时,亦会发现他面临着和当代人一样精神归属缺失的烦恼。


同样的,在与李白的交往中,高适的生活显得相对缺乏戏剧性,但他亦在持续成长。即便和李白渐行渐远,他仍然受到了李白的潜移默化。在这一过程中,“相扑”作为二人情谊和成长的象征之一,亦折射出两人的“变与不变”。


尽管二人最终的命运大相径庭,但两位导演认为这其中并不存在“失败者”一说。在他们的定义中,从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李白和高适都找到了自己的成功。


如果说不管哪个朝代都在上演这样的人生变迁,那么赋予《长安三万里》特殊性的,正是脍炙人口的唐诗。片中48首诗歌是串起人物关系和经历的重要线索,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为了让诗歌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出现,并且成为对人物经历的升华,主创团队定下了耳熟能详、演绎意境、还原情景三大思路。

这些理念同样贯彻到了主创团队对李白诗作的处理上。特别是在影片高潮出现的《将进酒》段落,同时体现了这三种思路。邹靖表示,团队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会引用《将进酒》,因为这既是唐诗中最知名的杰作之一,亦反映了李白这个人物的一体两面性和人生态度。





此外,《将进酒》中描绘的浪漫气概和情景,也给动画这种媒介提供了艺术发挥空间。在全片风格相对写实的基调上,《将进酒》被做成了最具幻想色彩的场景,让观众积累的情绪得以释放。这段高潮场景中,观众会随李白等人遨游星空,深入诗人内心,与之产生共鸣,进而感受到诗人精神与唐诗的不朽。



   

对话导演(节选)


EW 东西文娱
《长安三万里》是“新文化”系列的首部作品。怎么理解“新文化”?电影表现的文化“新”在哪?


谢君伟
用动画电影这种方式呈现,对唐诗和唐代历史来说都是比较新颖的。我们在用新方式去阐述传统文化里边的精髓宝库,这是我们所意味的“新文化”。


还要一种“新”,就是唐诗里蕴含的伟人的精神,和当下一些现代人的精神其实是一致的。这些诗人们经历过一些大的历史事件,面临过挫折、磨难,他们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个对于当代人来说,他们也会面临同样的选择、同样的纠结,那他们是如何选择的?我们可以借由这些诗人在诗中的传承,帮助我们去思考。



EW 东西文娱
唐诗和诗人在《长安三万里》中是什么样的关系?


谢君伟
我们电影的主题是唐朝众诗人不懈地追求理想,而诗是最核心的脉络。


我们认为唐诗是凝聚了诗人们一生的经历,集合了诗人们的精神。其实这个影片有最后一句话,“诗在书在长安就在”。长安是理想的象征,诗就是描绘这些诗人们的精神,所以这些诗人们的精神传承下来了,这种追求理想的精神也会传承下来。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精神去影响现在的观众。



EW 东西文娱
全片时长达到168分钟,在动画电影中是比较少见的,为什么会这么长?


谢君伟
因为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贯穿了李白跟高适的一生,串联起唐朝的大事件,并且引出唐朝群星闪烁的诗人们,所以它是需要一定篇幅的。


像李白,我们都知道他才华四溢,但普通观众可能未必知道李白也经历了这么多困苦。像高适,观众未必了解他。还有包括杜甫等人,我们想更加立体地去展现他们的生活。


当时我们也有过顾虑,168分钟确实蛮长的,尤其到电影上映时会面临一些压力。但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去做这个版本,目的就是为了还原这些伟大诗人们的故事。


我们也许可以做成一个更商业的、一百分钟就能解决的片子。但是我们感到有责任去把诗人的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我们想表达自己对于这些诗人的一种尊重、一种仰慕,也想把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人物通过动画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所以最终做了这个重大的决定。



EW 东西文娱
这样的时长对电影的叙事节奏、观影体验都是挑战,对此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谢君伟
所以其实我们电影分了几种方式去吸引观众。


其中一种是整个影片分为现实线和回忆线,现实线是外部有一个大的危机:吐蕃大军围困长安,然后高适退守泸水关;然后同时通过回忆线去慢慢展开李白跟高诗的一生。


同时这些片中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像杜甫、张旭、李龟年,这些以前只出现在历史书上或者诗中的人物,跃然银幕当中,让观众能够被吸引。我们也为此做了很多有趣的设计,譬如说小杜甫缺一颗门牙,顽皮可爱;玉真公主有点小贪吃。通过一个人物的出现去拉动观众的兴趣,保持观众整体的观影兴奋度。



EW 东西文娱
唐代历史在电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从什么角度来铺陈和展现这段历史的?


邹靖
这部电影是以唐代历史为背景,但是我们刚开始就定了一个比较大的方向,不去很重点地展示历史的变迁。它主要还是展现人物,我们的故事要跟着人物。你会发现电影当中有一些唐代的变迁,包括安史之乱等等,是作为一种背景和侧影的方式出现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基础之上,我们定了几个方向怎么去表现历史。第一个就是要跟着角色走,你会发现电影的故事都是顺着高适的视角去展现,他遇到的这些事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去扩散的,没有一个宏观或者说客观视角。


第二就是历史的变化,实际上是通过唐代不同的地理风貌、各地的一些文化习俗,就各个方面去展现的,让观众通过这些细节去理解当时的历史的发展。比如说科举制度、电影里演绎的《饮中八仙歌》。你能感受到大唐在某一刻的盛世光芒,但是它没有拉出去,没有变成一个上帝视角去展现这个历史。


第三点,这个电影用了很多的关联性。比如观众能看到盛世时的黄鹤楼,它很完整、很美;后面也会看到毁坏的黄鹤楼。会看到扬州当时特别精巧雅致的街道,但是也可以看到处于战争动乱中的扬州。用这种前后的对比,用这种关联,让观众感受到历史洪流在发生变化,但是它不会完全去专门讲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黄鹤楼

EW 东西文娱
电影为什么选择插叙的形式,从高适的视角去展开?


邹靖
要想表现诗词,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李白。但是我们当时觉得,李白是很天才的,不一定能让普通观众很好地理解。而且我们其实是想展现整个大唐的气势和它的璀璨群像,所以我们需要第二个视角,能让观众更容易去代入。


于是我们去看了看当时历史上的这些诗人,就发现高适他非常有代表性。第一就是历史对他的评价很特别,“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就是他在为国家的奉献上,在诗人当中达到了最高。


第二点就是他跟李白、杜甫等人的关系很好,中年的时候他们曾经结伴游览。所以说通过他,我们能去表现李白的很多生活,还能看到很多其他诗人。


第三就是他的这个性格其实是坚毅的,而且特别像一个普通人,奋斗、向前、挣扎,终成大器。所以这个人物特别容易让观众去代入,最终我们就选择了高适。


而且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双视角的。第一个视角是在程监军这个角色,我们当时想要通过一个外线的视角去贯穿整个电影,因为如果我们单纯地进入到这个电影的内线,就是整个讲历史的话,有可能电影会比较散。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外在的压力从头来串,也就选择了吐蕃压境这个压力。


监军对于高适的审问,用战争压力去贯穿电影,这是第一个视角。第二个视角是从高适去看整个大唐,去看李白。在这两种视角之间切换,有利于让这个电影更能够凝聚成一个整体。大军压境的压力一直持续,过往的历史回忆完之后,高适的人生再向前,最后内外两条线汇到一起,在最后形成一个大的反转,把主题烘托出来,这是整个设计思路。



EW 东西文娱
李白作为另一名重要角色,在片中的定位是怎样的?


谢君伟
李白这个人物光芒四射,因为他的能量太大了,他在诗人中是最闪亮的那颗星,所以在电影里边,我们主要描绘了李白的变化与不变。


何谓变化?就是对李白的一生经历,我们虽然是从高适的视角去看的,但我们能看到李白青年时期朝气勃发,在芦苇荡与高适两人骑着马,与鸟共舞,充满朝气,去追求他的理想。后来我们也能看到,当他的人生往前一步一步走,他不得已,他要去入赘,他要去询问孟浩然的意见,人生开始发生转变。然后在中年的时候,他可能经历了起起伏伏。


之后在当翰林待诏的时候,其实是他的高光时刻,就是在曲江酒肆里呈现出那种《饮中八仙歌》的状态。但是马上他又进入到了在梁园废墟上感叹人生的状态,再到入道。所以李白的人生是一直在变化的。甚至到了老年,他可能进入了人生的迷茫,进入了所谓不同的阵营,这都是李白的变化。


我们说李白的不变是什么?老年李白被大赦之后,再乘着一叶小舟,然后吟唱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他还像那个最本初的少年一样。这种变化与不变是我们想呈现出来给观众的。


并且李白在影片中,跟高适的友谊一直串联在一起,并且深深影响了高适。高适最后因为回忆到跟李白的相扑,想起李白说的“不仅要骗过别人,还要骗过自己”,才用计策成功打败了吐蕃大军。


李白

EW 东西文娱
有观众看完后,认为与高适相比,李白显得像个失败者。对此你们怎么看?


谢君伟
其实这就看所谓成功和失败的定义。我们绝不认为只有像高适一样最终功成名就的人才是成功,这只是对于成功的定义之一。


对李白来说,正因为他一生当中有如此多的磨难,有对于出世和入世这两种特别矛盾的理想的追求,才能让他的诗蕴含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才会使得《将进酒》那么自由奔放,但同时也那么悲苦。这些是他生命的总结。


像李白一样,他的诗名留青史,让所有人能看到、去体会他生命的经验,那也是一种成功。



EW 东西文娱
唐诗是贯穿全片的关键线索,在诗歌的选取、演绎上,有哪些思路?


谢君伟
这方面主要分为三个思路。


第一个思路是要“耳熟能详”。我们一共选取了48首诗词,首先希望大家听到这些诗词的时候,能回想起小时候背诵的情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第二个思路,就是对片中的诗歌是有一个整体的布局。


因为我们特别想用动画电影的视觉语言去呈现诗中意境,所以我们挑了《黄鹤楼》《燕歌行》和《将进酒》这三首,进行了这些诗歌意境的表达。


第三个原则,是我们在想,大家只知道这些诗词,但不知道这些诗人是在什么情境下创作出的这些诗词。所以我们在影片里边做了一些场景,想通过艺术化创作,去反映这些情境。譬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他看见孟浩然的船远去的时候有感而发,写出来的这么一首诗。



EW 东西文娱
为什么选择把《将进酒》用在全片的高潮场景?


邹靖
《将进酒》是我们最开始就确定要去做视觉化呈现的,而且确定了《将进酒》会是我们全片的诗词意境的高潮。


第一个原因,就是它在整个中国诗词当中,尤其在唐诗中非常有代表性,是一个极特殊的存在。它蕴含太大的能量了,总结了李白的人生状态。这首诗融入到了我们这整个华夏民族之中,每个人对它都非常有感情,或者说有很深的感受。


第二点是这首诗非常能代表我们的主题。我们研究完人物以后,发现这首诗其实反映出李白这个人的一体两面性,而且也包括了我们电影当中呈现的各种人生:有那种悲壮的,但是又有豪迈的,每个诗人的挣扎、苦闷、奋斗,向着理想不断倒下再起来。


第三个,就是《将进酒》这首诗本身非常有动画性的特点。它里边有很多具备想象力的呈现,可以让我们用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去表达。



Hello!
我们在为更加闭环、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做准备
欢迎加入限定白名单
与我们一起探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