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难忘的时光—在中国光华知青关爱基金天津站当志愿者的日子

2012年10月24日,在天津康宁大厦,工作站的老知青志愿者与赴津的济南老知青合影。作者(右三)卫瑞林摄影

难忘的时光
回忆我在中国光华知青关爱基金
天津工作站当志愿者的日子

作者:付晓峰

引子

2010年春天,我提前一年在一家公司退休,当时我正在从事“名人与世界语”文学创作,先后为各大报刊的“名人故事专栏”提供名人与世界语传记作品。同时在电视及网络也看到了各地成立了知青组织和组织的知青文化活动。作为老知青的我心中开始萌发了要参加知青的活动,要体验回城后老知青的真实生活,为我日后从事知青纪实文学积累搜集写作素材。此时,我在儿子的帮助下,初步掌握了在电脑一些知识。此时,天津已有了天津知青网络,也成立了各种老知青联谊会及知青演出的文艺团体。(例如天山知青舞蹈艺术团)


于是我走进了一个由团中央主管的中国光华知青关爱基金天津工作站。这里汇聚了一群老知青志愿者,他们没有工资,没有报酬,只有割不断的知青情结,只有无私的奉献。

这里是老知青的家

位于天津市西康路与汉阳道交口的康宁大厦802室是中国光华知青关爱基金天津工作站。

2011年团拜会,天津工作站全体志愿者合影留念。作者(后排左六)杨建华(后排左三)王少彬(后排左五)刘松林(后排右二)杨湘懿(前排右三)戴姐(前排左四)蔡晓琴(后排右一)。卫瑞林摄影

每周日早晨,从这座城市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老知青都是天津工作站的志愿者。每次来聚会,不一定要准时,也不必打扮,就象回到自己家里一样随便。都是知青,都是朋友,即使是第一次来到工作站做客的老知青,说上几句下乡的经历,一会儿彼此都是熟人了。老知青不论男女,一见如故。有的老知青在家里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痛快的事,可一到这里,敞开胸怀向老知青战友倾诉,很快埋藏在心底的烦恼就烟消云散了。

2012年10月14日,工作站的老知青志愿者在蓟县乡村合影。作者(右二)卫瑞林(后排右一)卫瑞林摄影

中国光华知青关爱基金天津工作站的老知青志愿者大都是已退休的老人,都来自社会的不同职业,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教授,有的是公司老板。但是来到这里,都是曾下过乡的“哥们”“姐们”。在这里,只是叙旧,只是开心,不谈生意,不分尊贵高低。中午聚在这里吃一顿便饭,大家实行“AA”制。酒后唱唱歌,吼上几声老歌过把瘾,即使你喝高了喝晕了,喝醉了出一点洋相,闹点尴尬也无妨。老知青朋友们都了解你,你不必装模作样保护形象。在这里不必拘谨,很自由很从容,个个欣喜不已,感觉到象回家一样的温暖。


逢年过节,老知青志愿者还是愿意到这里聚聚,他们毫不犹豫地推掉了与家里人团聚的宴会和外面亲朋好友的聚会,每个人准备自己的东西,携带着大包小包,把自己家里做得最拿手的菜肴带来与老知青朋友一起分享。在这里谈天说地,聊那永远聊不够的插队的往事,回味着在兵团那浪漫的初恋…..好象在这里没有什么秘密可隐藏。似乎比在家里还尽兴,还随意。在这里想唱歌就唱,想跳舞就跳,快乐的象一个大家庭。


到这里来的老知青志愿者不光是尽兴地玩,他们身上还肩负着历史赋给他们的神圣的使命。他们是红色共和国培育并在边塞风雨中磨练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在自己的晚年,要回报社会,回报国家。他们还要做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的事:组织知青文艺演出和知青文化活动,慰问养老院、驻津部队等……

2011年秋,工作站志愿者赴蓟县乡村旅游。晚会上,唐勇(左一)和妻子杨湘懿(右二)对唱《九九艳阳天》歌,作者(右三)小号伴奏。卫瑞林摄影

天津工作站的站长唐勇原是天津80中的一名学生,1969年随着天津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他满怀着激情和同学到了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公社下乡插队,十年的风风雨雨,唐勇由一名普通的知青,成为大佘太公社远近闻名的一个优秀的赤脚医生。1979年,大返城的时候,唐勇回到家乡天津。他被分配到天津大沽商场卖菜,后来当采购员。他干一行爱一行,他干一行钻一行,后来晋升为大沽商场总经理。成为天津商界的风云人物。唐勇从凯达商贸综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位上退休,不甘寂寞,要到社会中,想为回城退休的老知青做些事。后来在一个牧歌的老知青推荐下,当了中国光华知青关爱基金天津工作站长。在工作站,我多次采访了唐站长,他开头不愿意谈自己,后来在我的软磨硬泡下,他才说了实情,过去商界的一些老朋友们说“老唐中了什么邪,到工作站不挣钱,反而从家里往外掏钱。”工作站的办事处的房子每年租金3万多,都是由唐站长自己掏腰包。此后,我接受了天津《中老年时报》生活特写版的编辑兼记者沈露佳的约稿,让我写写知青工作站的老知青志愿者的生活。那时候,唐勇已成了天津知青中的风云人物。

2013年3月17日,于康宁大厦,全体老知青志愿者合影。作者(前排左一)孙泰生(前排左二)唐勇(前排左三)刘松林(前排右一)卫瑞林(后排右一)王少宾(后排右三)卫瑞林摄影


在工作站的时光,我结识了唐勇和孙泰生、杨建华、卫瑞林等多位默默奉献的老知青志愿者。将工作站建成一个老知青的家。(孙泰生是下乡呼伦贝尔大草原,后考进天津大学,成一名电脑专家,在工作站任副站长负责电脑记录及工作档案。杨建华任副站长,负责写工作计划及对外联系协调。卫瑞林后任文促会副会长是知青摄影家,负责知青文化活动摄影)工作站的老知青志愿者们怀着一个愿望:让更多的老知青来到工作站,把我们当做亲人和朋友,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实实在在回到家的温暖。

为老知青办实事温暖人心

早在2009年4月18日,团中央主管的中国光华知青关爱基金在北京成立,并在天津设工作站,为老知青办公益事业,为有困难的老知青提供各种物力及机会性的帮扶,让更多的老知青理解,我们的国家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仍在关怀着他们。工作站的每个老知青志愿者都知道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很重很重。特别是负责宣传的我,连续在报刊发表了《让老知青感受到家的温暖》、《老知青回“家”记》、《这里是知青的家》三篇文章后,许多老知青给我及家里打电话,述说她们的所面临的各种各样困难。弄得我不知如何解释和安慰及答复她们,那些日子,我的妻子(老兵团知青)她警告我不要再去工作站,不要再写有关知青的文章,不要招惹麻烦。妻子的警告是有道理的,老知青给我打电话也没有错,难道是我的错吗?我也多次向唐站长汇报所发生的情况。唐站长也很无奈,他也理解我。我们工作站的退休的老知青,老志愿者,尽力为老知青做些事。为政府分忧,可是现实又很残酷,老知青的问题很特殊很复杂,有的老知青回城还没有户口,下乡期间一直在城里呆着,下乡的农村也不承认他们的身份。有的老知青回城因有病,一直没有工作,这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工作站也不是政府的救济所。更不是政府的民政部门,不能解决老知青回城存在的实际困难。但是我们也很理解很同情这些困难老知青!我也在自责,发表了三篇文章却惹了这场风波。她们看到了我的文章后,以为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转天,很多老知青拿着刊登我的文章报纸,到工作站要求解决困难,工作站成了上访的地方,屋里挤满了人,唐站长与其他的工作站的志愿者们纷纷出来给他们做工作。

2012年夏,于天津北宁公园知青活动中,作者与邢燕子合影。刘会来摄影


我负责接待一个去东北下乡回城后一位女知青,因回城找不上工作,家庭的困难,她又嫁到静海县乡村的农民,她还患有糖尿病。她对我哭诉她所受的苦难,我听后也难过地落泪了,我给她讲了工作站的实际情况,工作站只能给她出个“证明”证明她是知青,建议乡政府落实知青政策,我将我的电话号码给她,也让她留了电话,如果乡里不管,我们再与静海县政府协调。中午,我给她买了一盒饭,她很感激!说我是好人,我告诉她:“我们都是知青战友。”她含着泪走了,我的心里沉甸甸的!我又回忆起自己曾在内蒙古兵团吃苦的日子。唐站长多次给我们开会,工作站要为天津老知青办实事。才能对得起老知青。(后来,很多老知青亲眼看到我们这些老知青志愿者,抛家舍业,(有的还没有退休,在家养病。)中午自费买盒饭,无私地义务为老知青服务,终于得到了他们的理解,日后他们还常到工作站来做客聊天)


2010年5月,经过工作站老知青志愿者8个月的奔波,由工作站牵头和天津第一医院达成了有关协议,促成了光华知青关爱基金、中国医师协会和天津第一医院共同创办了全国首家知青康复关爱中心。4个月后,有2万名天津老知青办卡享受医疗优惠。

2012年6月2日,赴蓟县乡村知青文艺演出后合影。作者(右二)卫瑞林摄影

工作站的志愿者们为津门老知青做了实事,得到了许多老知青的称赞。之后,工作站的志愿者们继续马不停蹄地奔波,为老知青后代就医和健康地成长发起了第二个攻坚战。经过7个月的运作和协调,终于在2010年12月30日,由天津国谊儿童中医医院、脑瘫儿童康复协会、光华知青关爱基金联合成立了“天津知青后代康复医疗关爱中心。”在那次由天津市关工委和国谊儿童中医医院举办的健康公益咨询活动中,有很多的老知青带着孙辈前来咨询病情。一位老知青看到医院免费为自己的孙子看病,感动地落泪。


2011年春节前,留守在宝坻县山区的三位天津老知青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康宁大厦802室工作站。她们肚子里有委屈,想在“娘家”诉诉苦。工作站的老知青志愿者们热情地招待她们,并耐心地给她们讲国家政策,为她们办理了老知青医疗优惠卡。中午留她们在工作站吃午饭。下午,这三位老知青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宝坻县农村的家。以后,这三位留守在宝坻农村的老知青保持在联系。每次,她们来电话,都说工作站是她们老知青的家,并为她们老知青办实事。

2011年秋,工作站赴蓟县乡村旅游,晚会上,唐勇站长(右二)和老知青肖艳红(左一)跟着视频节奏对唱《北国之春》,作者小号伴奏。卫瑞林摄影

歌声染红了绚丽的晚霞

我们工作站志愿者始终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为津门老知青服务。走出去,挖资源,和企业家交朋友。企业给我们工作站捐款赞助,我们组织知青文艺团体表演节目,给企业做广告。不向团中央要一分钱,为了租借天津中华剧院大舞台,企业所捐的款不够,我们每个志愿者也纷纷捐款,我也背着媳妇,给工作站捐钱一千元。那天正是中央电视台口述历史采访组全程录像,中华剧院老知青的文艺汇演成了津门一道绚丽的风景。

天津古文化街相声剧场举办的“天津知青戏剧票友大赛上,女知青演唱评剧《花为媒》选段。卫瑞林摄影

12月18日下午2时,天津中华剧院天津老知青文艺会演盛况空前。由天山舞蹈艺术团、九久红柳艺术团、光华艺术团、东方明珠艺术团、圆梦艺术团、兴盛民族乐团六家老知青文艺团体首次同台聚集隆重汇演,他们向津门的父老和老知青战友慰问、汇报演出。为此,中央电视台口述历史 采访组给予全程录像。

光华剧场,圆梦知青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卫瑞林摄影

这场属于公益性的演出,演出的门票赠送老知青和各界人士。这次文艺汇演是由中国光华知青关爱基金天津工作站牵头组织,并得到天津宝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紫荆 花代谢病医院的赞助。

东方明珠艺术团表演的舞蹈《伞舞》

这天的大早,工作站的老知青志愿者们来到了中华剧院,忙于挂标语及布置舞台演出会场。一上午,各个艺术团的老知青们也都在紧张地彩排。中午,笔者看到了参加文艺会演的男女老知青们喝着一杯热水,吃着自带的干粮……看着他们的说说笑笑的乐观的摸样,我似乎在他们的身上又看到了当年上山下乡的艰苦奋斗的影子,立刻,我对他们肃然起敬…..于是,我采访了九久红柳艺术团团长周宝贵和天山艺术团的孟编导,他们告诉我,他们的老知青艺术团成立数年来,经常深入社区、军营、养老院、企事业单位进行义务演出。天山艺术团明年应新疆政府的邀请将赴新疆回访第二故乡。

古文化街相声剧场举办的”天津知青戏剧票友大赛上,老知青演唱京剧《甘露寺》卫瑞林摄影

是的,他们的演出,不仅充实了他们的晚年生活,更丰富了津门家乡的文化活动 ,成为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美丽的歌舞,不象那些歌星演出是为了出场费,他们在文艺舞台上的辛勤耕耘,体现了五百万津门老知青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共和国一代人的光辉形象…..

光华剧场,天山知青舞蹈艺术团表演的大型民族舞蹈《天山情》卫瑞林摄影

当演出的帷幕拉开的时候,艺术团的老知青的精彩的歌舞震撼了整个剧场 ,剧场中不时地响起了一阵阵春雷般的掌声…..来观看演出的南开大学的徐保满教授对我说:“没有想到,老知青的文艺演出这样的精彩 !”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来到了舞台上,紧紧地握住演员的手说:“你们演出的太好了……”有的观众说:“他们在舞台上演出的时候,都象二十多岁的小伙和姑娘,等演出结束卸妆后,才看到演员都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大爷和老大娘。”

光华艺术团女歌手独唱蒙古歌曲《嘎达梅林》卫瑞林摄影

一位天山艺术团舞蹈演员张玉英说的好:“我们老知青演出是为了圆梦的。”是的,他们虽步入夕阳,但他们永远以如火的青春,用歌声点亮心中爱的那盏灯,他们唱出和舞出了津门老知青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真情。

九久红柳知青艺术团表演的藏族舞蹈《扎西德勒》卫瑞林摄影

使我难忘的是转年夏日,我们工作站又在天津古文化界相声剧场举办“天津知青戏曲票友大赛”文艺活动。比赛五天,(戏剧票友大赛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豫剧等)我每天大早骑自行车去演出现场摄影。本来我对中国的戏剧不懂,也不喜爱。但经过几天戏剧大赛,看到一些老知青票友的精彩表演,我也开始喜欢上各种腔调的戏剧。我们工作站的志愿者常常组织一部分老知青及知青文艺团去蓟县乡村(如今的蓟州区)旅游和文艺演出,让我们老知青的歌声去染红田野美丽的晚霞……(工作站的志愿者也到公园知青角和更多的老知青们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2011年秋,工作站志愿者赴蓟县旅游,晚会上,作者演唱西北民歌《卖碗》卫瑞林摄影。


后来,因为家里有事,我离开了中国光华知青关爱基金天津工作站,但是我在工作站当志愿者而收获很大,我接触并采访了很多的老知青朋友,有的女知青含着眼泪给我讲述了她们的难忘真实的下乡插队的故事,从而我也含着泪去写知青的故事,此后我踏上知青文学创作的道路。短短的工作站的平凡的日子,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珍贵的记忆……


2023年3月9日初草天津顺通家园

作者简介

付晓峰,祖籍天镇县。1952年出生内蒙古商都县,1965年就读包头十五中学。1971年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十五团十七团战士,后调兵团电厂(乌拉山电厂)宣传干事。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业报》《巴彦淖尔报》《天津日报》“满庭芳版”版《今晚报》“人物专刊”版《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及“文化广角”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周刊”《人民政协报》“春秋,朝花夕拾”版,《民国春秋》《良友》《连云港文学》等二十五家报纸和杂志发表文学作品。

已出版《绿星照耀在东方地平线上——华夏名人与世界语风云录》一书,《小火炬手之歌》报告文学集。2014年,山东枣庄大学国际世界语博物馆收藏作者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发表的“名人与世界语”名人传记文章33张报纸,并颁发收藏证书。2000年,其生平与世界语创作经历被收录于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物志》。2017年,又被收录于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语人名录》。

作者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世界语协会理事,全国世界语协会会员。 

文/图上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付晓峰文章

【文革杂记】一个老知青的苦难人生白彦花女知青自家菜窖上吊之死春天里凋谢的花——天津女知青身亡始末凋谢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花—天津女知青之死一只失群的雁—永远留在荒野上的女知青在生与死之间行走的姑娘——老知青矿工的女儿李家园胡同老知青的故事李黑子的二手时代,返城知青的风雨岁月一位回城知青交警的苦涩婚姻两位兵团知青踏上了人生不归之路大山里的牧羊人,文革中一个回乡知青的放羊生涯桑干河的女儿——我骨肉分离的妹妹三姐嫁给小山村的农民——一个回乡女知青的坎坷人生农民苦瓜娶的媳妇是一位女知青——地主的女儿我的老房东是地主回城梦——返城知青的孤苦老年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她在寒冬中悄然自杀留在北大荒的最后两位女知青乌拉山下的两座女知青墓老连队写黑板报的那个小伙子 ——怀念我的兵团战友任庆生一位女兵团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学长号的厕所清洁工,是一个回城下岗的老知青一位兵团老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一个老兵团知青送儿子到内蒙古农场体验吃苦的日子一对兵团老知青夫妇回城住大杂院平房的难忘岁月大山里的黑妹,一个回乡知青的难忘经历一个兵团老知青不堪回首的青春记忆
兵团知青:救一位上吊女人的苦涩往事回城后替别人相亲,—位老知青真实的回忆侦破“115”乌拉山车站铁路爆炸案的一段往事唐山知青魏建华,回城后与36位贫困学生的真实故事兵团诗人回城后的官场浮沉——从局长到看门人
一个兵团老知青历经乌拉山电厂保卫科外调和抓捕难忘的往事
火车上遇到一位“穷困无助”女知青巧设圈套,我却被蒙在鼓里
包头傻知青贾来福苦涩坎坷的人生在天津我曾采访了一位瑞典人,一个老知青难忘的回忆
一个兵团老知青陪伴妻子住医院历经病房里真实的故事
不该凋谢的一朵故乡兰花,一个老知青苦涩的记忆
内蒙兵团连队食堂的故事 (兵团生活纪实)我在天津接待了一位意大利人一个兵团女知青回城的苦涩婚姻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