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日咏而归,今夜,蒙曼老师陪你谈诗


文/高文心、娜荷芽、程雪阳

图片/本人提供、来自网络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国人心中无法回避、无法割舍的情结。字字珠玑,骈俳隽永,它把音韵和谐、情意缠绵凝成了我们一代代相传的骨血和脉络,也把古人与今人,自然与情怀,现实与想象交织在一起,让我们见识人生百味,体验生命千种情感、自然万种变化,赞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感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品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在网络语言的盛行下,

诗词渐渐远去,

淹没在世俗之中。

 

而诗词大会,

再一次唤醒了人们的“诗心”。

于是乎,诗词归来!


 

 

台上,

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吟诵诗词、享受诗词,

诗词中的美好融汇成选手们优雅独特的韵味。


台下,

“我立了一个flag:每天背一首诗!”

晨说:“希望自己能成为武亦姝那样的人。”


馨说:“诗词大会我期期不落,每天和我妈一起看,感觉自己在‘追剧’。”

 

“下一期我一定要报名!”玉斩钉截铁地说,他决定和小伙伴组团一起去报名下一期的《诗词大会》。


 

还记得诗词大会上的老师们吗?


董卿姐姐,端庄知性,被选手夸赞:

“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

以诗词为心”;


康震老师,

在诗词大会之后被封“男神”,

他引经据典,娓娓道来,
言谈举止之间展现谦谦君子风;


而蒙曼老师旁征博引、诙谐幽默,

让你不由自主地想离诗词近一点儿,

再近一点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蒙曼老师,走进诗词世界,走进文化瑰宝。


Q:老师,这个寒假,您因为什么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呢?而《诗词大会》现在相当火爆,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A:我参加《诗词大会》当然是因为我喜欢。诗词对于中华文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母体,它和国外并不一样,不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不像《荷马史诗》,只有在中国,你才会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中国文学最初的表现形式便是诗词了,但它却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的功能、审美的功能,它还承担着社会的功能、道德的功能。我们中国人是有这样一种基因的,稍微激活一下即可,可能《史记》《论语》不会引起这样的情怀,但提到“床前明月光”时,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共鸣。



Q:现在还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诗词大会》只是一个单纯的节目,它如何能让国人对诗词、对中华文化的喜爱持续下去,如今这种温度,该怎样持存呢?

 

A:我们不应对一个节目寄予如此高的期望,不能一次一次通过节目去刺激,而应告诉中国人,在你心中还藏着这样一个东西,一种属于诗意的东西。这样我们便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很多方式去实现,也不必非要通过写诗。即使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我们的心也可以朝向更高远的地方,这就是诗意。《诗词大会》播出后,不仅是让人去背诗,更能让人去思考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Q:那老师您认为我们的“诗心”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A:首先它是一颗赤子之心,是真;另外,它是超越红尘之上的,属于理想主义的,属于美;而且所谓“诗心”,还一定是“善感之心”。因此,“诗心”是赤子之心,是善感之心,是理想之心。

在这世俗的滚滚红尘中,保存“诗心”也并不难,一个人在红尘中打滚,并不一定意味着他的心也是如此,念书就是很好的途径。就如一个清洁人员,在间隙也可以拿起一本书,就算只是一本网络小说,他的心也立刻从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到了理想世界,以一种距离感看这个世界,这就是好的,也是保持“诗心”很重要的方式。你可以投身于生活,但你的心灵不能仅仅在日常生活里,精神追求是可以有超越的。


Q:如果联系到传统文化,是不是也有一样的作用呢?

 

A:当然,传统文化是根,想脱离都脱离不了的,比如中国的家庭,过年一定要团圆,并不是想不要就可以不要的。就如鲁迅、胡适一代人,即使想不要,他也不能真的不要,也是脱离不开的。我们要正面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内在的东西,是基因。我们还要找出传统文化中最积极、最正面、最有价值的,让它不断地促进我们前行。


Q:《诗词大会》中有很多选手都身着汉服来参加比赛,来表达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于传统文化复兴的期望,老师您怎么看待呢?

 

A:我个人不喜欢汉服,它到底是指汉朝的还是汉人的服装?汉服本身就是一种很难界定的东西,更重要的一点,舞台上展示的这种汉服并不适合生活,很不方便,为了面向新的生活,赵武灵王还胡服骑射。但其实,汉服可以作为一种舞台服装、礼仪服装,保持着一种象征意义。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不仅仅是汉服,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美丽的服装,我们更应百花齐放。




Q:然而,仍有很多人认为,诗词和汉服一样,作为古老的东西,与现代的社会是不相适应的,这该如何解决?诗和远方真的是逃避苟且的桃花源吗?

 

A:诗词和汉服是不一样的,事实上,诗词是最能与现代社会相融的。认为伦理道德等与现代社会不相融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建立在父系家长制的基础上。但诗词表现的是美。

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其实一直没有特别大的变动,古代人看春花秋月是美,现代人看春花秋月也是美。因此,诗词是古人和现代人最容易沟通的东西,大家都认可同一种美,一种自然的美、人性的美、理想的美。

至于桃花源,它怎么能是逃避,桃花源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正能量!我们后来把它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在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对于一个人而言,心中有着美好的向往,岂不是更容易生活得好?




Q:老师,当今中国,我们如何来传承诗词、传承传统文化?您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有分工,精英有精英的担当,大众有大众的担当,这种分工不分差异,但每个人担当的职位一定是不一样的。在大学中我们享受到的仍然是一种精英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先梳理,再让它惠及大众。只有梳理出了哪些文化是优秀的,哪些文化可以与现代社会相衔接,哪些文化可以指向未来,然后才能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普及,赢得中国的整体性进步。




Q:我们知道,您还参加过《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百家讲坛》这些节目,以后还会继续参加这样类似的节目么?

 

A:我喜欢的,有时间当然会参加。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喜马拉雅录制《唐诗三百首》,这项工作我非常用心,因为我发现很多中小学的老师们自己都不懂得诗词的美。当我听到自己的小侄女很小的时候在背“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她说这是老师给的标准答案。所谓“诗无达诂”,我现在想为纠正这些问题作出努力,正是因为这些硬性的标准答案与背诵,扼杀了我们的“诗心”。

我在喜马拉雅,一直在讲我心目中对这个诗的正解是什么,诗词美在哪里。这是我现在的常规工作,一三五更新,我会提前去准备,至于《诗词大会》,只是临时性的工作,在有时间的时候当然可以去参加。可以说,喜马拉雅的录制,是一种新的形式,传播“诗心”。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知道有些诗真的美,但很多人不能理解它美在哪里。我希望告诉大家,怎么样进行诗的审美。




Q:我们现在有时候理解诗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您觉得这是为什么?

 

A:首先,对一首诗的理解,一个年龄段和一个年龄段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你们可能认为它是在说野草的生命力十分蓬勃,但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就认为这是君子和小人在斗争。野草就是小人,所以“野火烧不尽”,就是小人无法除掉,最后的结局是君子抗争不过小人,只能黯然离场:“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你们这个年龄段可能难以理解,但蘅塘退士的理解就是对的吗?也不一定,诗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触发人的心灵。不管你从哪个角度,你被触动了,就有可能是正确的。



Q:有没有哪个诗人或是哪首诗特别触动您?让您印象深刻呢?

 

A:那太多了,我都喜欢,没法举例的。我个人,从个性上来讲,我最喜欢李白。主要是因为李白他象征着一种少年气象,我始终喜欢少年气象。有这样一个时代,可以让全社会都“纵”着李白,大家对于这种“美”,有着一种全民的热情,李白可以说,因为我会写诗,我当然可以笑傲王侯。李白和他的时代是交相辉映着的,他觉得自己美,是因为他可以把这个时代最美的东西展现出来,他有自己的底蕴与内涵。




拾壹

Q:提到唐朝,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包容、多元的朝代,当时各民族的交往也是非常频繁的,在我们这样一个民族大学里,我们还要关心的就是,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您能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诗词瑰宝吗?



A:少数民族对于我们太有影响了,我曾讲,中国现在的制度自信,是包含少数民族制度的自信,中国现在的文化自信,是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的自信。

少数民族对于中国的贡献有哪些?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疆域,第二便是制度贡献, “一国两制”这其实少数民族发明的,甚至到了清朝,是“一国多制”。这便是少数民族伟大的制度贡献。文化贡献更不必说了,中国原先的文化是“雅乐正声”,少数民族带来了多少文化活力。我们在民族大学,要有这种文化自信。如果没有少数民族的强大存在,中国也是难以存在的。

至于诗词瑰宝,那也太多了,“天苍苍,野茫茫”,我们最熟悉了;写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纳兰性德是满洲人;还有仓央嘉措、元好问等等很多,以及少数民族的史诗。少数民族的诗词也是构成了中华民族诗词的一部分,在诗词中,我们的文化是可以共享的,我们感情是相通的。



拾贰

Q:老师您的专业是历史,而且主要研究的是隋唐史,但您对于诗词的研究,却达到了很高的专业水平,这是为什么呢?

 

A:我喜欢,还是因为我喜欢。当然有“文史哲不分家”这些因素所在,但本质还是我喜欢。唐诗本身就是重要的史料,但这并不能解释我为什么如此喜欢它。就像墓志铭、敦煌文书,这些也是重要的史料。一方面,这是我的专业范畴;但另一方面,我觉得我真的喜欢它。

对于你们学生而言,如果是本科,我建议可以先到图书馆去,把各种书翻一遍,另外便是到北京走一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个事情都做到了,专业还在其次。因为本科仍然是通识教育,你把大体上应该了解的,作为一个受教育的人应该了解的东西,通下来比什么都重要,那个时候专业自然会涨上去。因为你的眼界开了,你比别人站的层次要高了,别人是立在一根棍子上往上走,而你是站在一片高原上,到最后你的境界会比他大很多,不要被一些专业所束缚。





一次短短的采访,蒙曼老师用最朴素的语言,传达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情怀。她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自己对于诗词的热爱与追求,更向我们展示了诗词之美,告诉了我们诗词的真正意义,我们每个人的“诗心”所在,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去追求、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善感之心、理解之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已从中学到了不同的知识,得到了不同的触动。




相关内容

 聚焦|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接见我校教师蒙曼

 名家经典 | 蒙曼为你推荐《晚清七十年》


排版/邰苏美雅、莫瑶

责编/敏筱臣

主编/李红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