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中国语文与语文学相互塑造之文化奇观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张世禄先生在20世纪下半叶,继在语法研究上对中国现代语言学做出振聋发聩的反思后,在词汇研究上又提出一个极富创造性的理论命题:古汉语词汇的发展与训诂学相互塑造。

虽然张先生没有在理论上对这一思想做清晰的概括,但在他的一系列论文中,这一思想呼之欲出。
 
从张世禄先生不同历史时期的论著,我们可以阐释出这一理论的四个方面:

 
1.同义并行复合词与训诂学同义为训相互塑造
 
张世禄在研究古汉语词汇时发现汉语词汇的丰富同发达的训诂学有密切的联系。

汉语的“同义并行复合词”既然是同义词的联合,就与训诂学上的“同义为训”的体例密切相关。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始也。”被释词与训释词“始”就常联合起来使用,凝结为“初始”、“首始”、“始基”、“肇始”等复合词。

由于同义词相训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同义词相联合使用的过程,所以同义词在训诂上的作用与具有构词法意义的同义并行复合密切关联。于是,同义词的丰富性使词义解释上形成“同义为训”的体例,同义词在训诂学上的这种作用又促使同义词之间经常联合起来运用,产生大量同义并行复合词,更增加了同义词的丰富性。

由此循环往复,相互推进,使得汉语越发展,词汇越丰富,用来解释词义的训诂体例也越发达,越完整。
 
从根本上说,训诂和构词,都是为加强语文的明确性,以阐明词义、通晓名物、沟通思想。构词上“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荀子·正名》),化单为复,把构词成分结合起来,就像训诂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互相注释一样。因此一个同义并行复合词,就包含着一个“同义为训”的体例。
 
张世禄以其独到的语义阐释眼光,将作为解释学的中国训诂与作为语汇建构的汉语构词法内在地联系起来,画出了一个以同义为训为圆心的释义构词之圆。这个圆的循环不已使人们强烈意识到中国训诂在文化阐释的同时是如何积极地参与中国语言的建构的。

 
2.词汇的派生孳乳与训诂学的基本词为训相互塑造
 
张世禄认为,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库中具有全民性、常用性、稳固性和极强的构词能力的主要部分。它在千百年的长时期中为全民族所普遍认识,普遍使用。对于这类词是用不着再加训释的。因而许多训诂学专书,如《尔雅》、《方言》、《广雅》之类,以及许多古籍当中的注解,往往略去对多数基本词的解释,而注重于古语词、方言词、专门用语的解释。

不仅如此,基本词还经常作为训释词来解释“古今之异言,方俗之殊语”。由于训诂总是从已知推向未知,在这一点上它同词汇的派生孳乳过程和学习词汇的循序渐进过程相叠印。

我们从这一契合点上就可以认定训诂的训释词汇与汉语历史上的基本词汇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词汇学中作为基本词的条件,也就算训诂学中作为训释词的条件,即“同义为训”体例的本身将基本词和非基本词划分开来。
 
张世禄的这一见解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创见。

基本词汇是反映人类特定集团的基本活动、基本特性、基本观念的符号群。通过“同义为训”认定历史上的基本词,这对研究民族文化心理中一些具有根本意义和永恒价值的观念形态,对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文化的独特精神与结构,都有重要的意义。

 
3.古代汉语基本词汇系统和训诂学体例相互塑造
 
张世禄还进一步从基本词之间同义为训、反义否定为训、相关义为训、本字为训及同音(同源)为训的体例中看出了汉语基本词汇的体系构成,从一种特殊的种属名为训的体例中看出了汉语基本词的一个不为人知的特性——广义性。
 
张世禄为汉语词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为汉语词汇研究突破西方词汇学的传统模式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4.汉语类义词系统与训诂学同义词典相互塑造
 
类义词的研究是张世禄为汉语词汇学开辟的一个新领域。

张世禄认为,词义具有两种主要的作用:一是概括作用,一是区别作用。同义词是彼此之间具有词义上相同或相近的概括作用和区别作用的不同的词。多义词则是在同一个词里包含多种意义,多种意义之间虽然各自的词义作用不同,但由于都从同一种词义分化发展而来,所以具有相类属的显著的联系性。
 
多义词的“倒转”,不是同义词,而是类义词。

类义词不同于多义词,它不是同一词里具有彼此相类属的不同意义,而是不同的词彼此之间在词义上具有相类属的关系。
 
如果说多义词是“同词异义”,那么类义词则是“同义异词”。
 
类义词又不同于同义词。因为词义上同属一类的事物不一定是相同相近的概念。但相同相近的概念又必定是包括在同一类事物内的,所以同义词包含在类义词之内。
 
古代的同义词典往往既类聚同义词,又分别类义词。类义词在汉语的运用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张先生说的“古代的同义词典往往既类聚同义词,又分别类义词”,依然说的是古汉语词汇的发展与训诂学相互塑造。

中国传统训诂学不是西方意义上抽象的语言理论,它从随文注疏中发展起来,与中文实践有天然密切的关系。

它对汉字的形音义关系的深刻理解,来自语文实践又自觉投射到语文实践中,由此形成语义研究与语义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闭环,造成人类语言发展中语文与语文学相互塑造的奇特景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