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罗袜生尘”,你看到了什么?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中文系一年级小赵同学来信说:这次的邮件不是问问题,是有一个关于文化的通约性的小例子想跟您分享。

 

前几天室友分享说《舞蹈风暴》里提到了中国古典舞的几个动作名称:踹燕、探海、卧云、卧鱼……这几个极具中国古典文学之美的名字好像让我看到了中国舞蹈和中国文学的相通,不知道能不能算作文化通约性的例证。美丽得让人感动,跟您分享。

 语言与文化课上不少同学分享过美丽的中文——

 

一位同学说:今天体育课上老师教了我们一种健身气功——叫做“八段锦 ”。很奇怪的名字。就去查了点资料。很有意思:八段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医疗保健功法。因有八节运动,故谓"八段"。老师说,锦者,金帛也。赞誉此功法似锦之柔和优美。想来中国古代真是讲究,一个气功的招式就有很多源流,名字也美得很,连个气功也要和“锦绣”沾边。这个锦字固然是赞誉其优美,又何尝不是锻炼者对富贵美好的向往呢。

 

另一位同学说,许多我之前认为很好听的名字,是来自中药的。像是《宝莲灯》中的沉香、《白娘子》中的连翘、《神雕侠侣》中的绿萼。仙剑奇侠传三中,竟然主要人物的名字都是中药名称:景天、雪见、徐长卿、龙葵、紫萱、花楹、重楼、飞蓬。这么美的名字,真是奇妙而意境悠长。

 

辛弃疾的一首词中包含了许多中药在里面,竟也显得那么自然优美,别有一番韵韵致:“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这首词中隐含了24种中药名称,生动地描写出一位思念丈夫回家的女子形象。这种诗意的效果就来源于汉字本身的构造性。当我们看这首诗时,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个中药的名字,而是一个个诗歌的意象。



中文为什么要具象思维?为了综合。傅雷曾经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是我常年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

 

汉语的具象思维是一种诗意思维,它不愿意受语言形式的严格束缚,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事象的丰富性和情感的不可言说性,借助形象实现语境通观,申索言外之意,具有抽象形式不容易企及的表达功效。

 

抽象的语言形式力图自足地解决所有的意义区别,为此不惜发展繁复的语言形式,追求形式的确证性和分析性,但在中文看来,意义在本质上是不可言说的,语言形式的根本目的是说不可说,形式本身的确证和繁复会张大形式的有限性,遮蔽丰富的事象和情感的意涵更。

 

因此,更好的方法是有限地说,即在线性的语言中实现非线性思维。方法一是以神统形,二是虚实相间,三是意象组合。

有同学告诉我: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在学习中文的时候曾经无比疑惑地说:“我就是不能理解你们中国的诗词,尤其是那句‘罗袜生尘’,不就是粘了一袜子灰吗?有什么美的??”

 

我当时就很想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只看到了袜子,而没看到那位穿着袜子跑出来的美女,美女跑动时轻提起的裙摆,两侧不断后退的栏杆和月光映射下升腾起的朦胧轻烟。。。

 

这就是综合思维。

现在你知道中文为什么不肯单纯分析了——

 

分析中舍弃得太多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