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等级和亲疏,称呼的时候要哪个?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英语系二年级小齐同学问:近日与朋友闲聊时发现,与“师父”一词所对应的一般是“徒弟”。为何师父对徒弟而言是“父”,而徒弟对师父而言是“弟”?后了解到,所谓“弟”即指“弟子”,古代师生关系亦可称“师弟”关系,甚至老师称学生为“兄”亦是常有的。
   
传统的师生称谓的确和现在很不一样,我的长一辈的老师,会称我“小龙兄”,我的导师长我两辈,在送给我的书上写“小龙学弟”。而我还从来没有称自己的学生是“兄”的,只称“同学”。送书给已经毕业的学生,扉页题字写的还是全名。我们会看到,传统师生相敬如宾的关系,正在现代人际关系中渐渐淡化。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现在熟悉的本科生会直接称“小龙老师”,或干脆就是“小龙”,当面和背后都是“小龙”,我是绝不敢称我的导师张世禄“世禄老师”,更不敢称“世禄”的,一律是“张先生”。

而张世禄先生最早的研究生,即我的大师兄即老师辈,他们称张世禄先生“福崇师”(福崇是张先生的字)。

与现在的本科生相比,我的研究生从来不会称我“小龙老师”,更不会称我“小龙”,一律“申老师”。

我们可以看到,师生关系在现代社会,一代比一代更平等更自然,也更轻松。
 
另外,是不是研究生和导师是正式的师徒关系,导致研究生更偏向使用正式的老师称谓?是不是本科生从很小就熟悉了老师,称呼老师更轻松随意?
 
大家可以看到,称谓就是人际关系各种微妙的表征,称谓的变化就是社会关系发展的清晰的脉络。

 
中文系一年级小王同学问:一次在和一位助教学姐微信聊天的时候,当我想要说“你可以怎样怎样”的时候,就下意识地把“你”改称“学姐”。我想到平时与年纪稍长的学长学姐辈或者老师直接对话时,也是会尽量用第三人称的“学长”“老师”来代替“你”,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尊重。我又想到《弟子规》中“称尊长,勿呼名”与“陛下”的由来:“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我的疑问是:我们避免直接称呼到底是怎么表达出尊重的呢?


两个人交流,要处理和把握两种关系:
 
1.等级关系。称辈分、职称,都把双方关系视为等级关系,对方在等级高的一侧,而称“你”则把双方关系视为无等级关系。如果对方确实在辈分、职称上高于你,那你这样做就是不认可,因此就是不礼貌。而称姓名对于单名的人无大碍,对于双名的人是不够礼貌的,为此在书面上会下意识地在姓名后加“你好”,这个“你好”其实就是一个善意的表情符号。
 
2.亲疏关系。等级关系是一种相对疏远、陌生的关系,无等级关系是一种相对亲近、熟悉的关系。
 
那么你在称呼的时候,要哪个?等级,还是亲疏?
 
然后在你称呼以后,对方的解读也会综合考虑礼貌和亲疏的比重。


网上议论过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对市委书记李达康的称谓——
达康同志——这是官位高对低的称谓,也是亲近的称谓;
李达康同志——这是地位高、没有工作关系的人说的,也是一种严肃的称谓;
达康——这是家庭辈分高对低的称谓,也是官位更高的人对李达康的称谓;
达康书记——这样称呼的人,或是地位相当或略低的人,或是关系密切的人,或是地位虽低但来头不小的人,或是地位高的人用此表示疏远;
李达康——这是陌生人说的,也可能是仇家寻衅,或老婆发飙;
李书记——这是低对高的称谓,也是高对低表示疏远的称谓;
李达康书记——这也是低对高的称谓,或高对低表示疏远的称谓;
李达康同志——这是高对低表示极其疏远的称谓;
小李——这是前辈称后辈。
 
在各种称谓中,等级关系和亲疏关系,高低远近缠绕在一起。人与人之间在特定时空中任何一点微妙的心理,都在称谓的变化中准确反映出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