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热爱让我们专注和自由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中文系一年级小曹同学问:我有一个关于学习方法的问题想要请教您。您在第一节课上就说,一定要在提问中学习,可是我发现自己在进入大学后的这几个月中,总是下意识地以一种“被说服”的心态去吸收专业知识。比如我读您的《语言学纲要》和《汉语与中国文化》时,其中有一些语言学家的观点需要读好几遍才能理解,读懂后的内心想法只有:“对对对”“有道理”“好厉害”,根本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请问一下这种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是由于专业知识的储备量不足引起的吗?还是因为受到中学教育体系的影响呢?对此我们要怎么做呢?是顺其自然(积累到一定量的专业知识后自然会有所改善)还是应该刻意做一些训练来培养批判性思维呢?


 

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知识储备量有一定关系,但随着储备量的积累,往往不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强了,而是更弱了,学啊学啊学傻了。

 

影响自己独立思考的因素有这样几个

 

1.没有扩大阅读面。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只有在不同的见解中比较,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

 

2.没有观察不同的视角。看一篇论文,不仅要看它的结论和方法,更要发现它的视角。


如果只看到前者,那就会陷在里面出不来,看到的是理论的绝对性;


如果看到了后者,就来到了更高的层面,看到的是理论的相对性,于是脑洞大开。


视角的问题,往往和中西的对立、古今的对立、感性和理性的对立,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立有关。


 

3. 对一个问题有兴趣,除了看前人的观点,还要亲自尝一尝梨子的滋味。扎实的材料搜集和分析,最有可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4. 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培养自己的兴趣,形成自己的立场,逐渐养成自己的热爱和信仰,建立自己的独立的视角。


我们可以用勤奋严谨评价许许多多学者,但很少说一个学者才华横溢。这样的学者,往往都是有自己独立且独特视角的研究者。

 


独立思考来自从小养成的兴趣和热爱。有了热爱,就有了独立的感受,就会自觉维护自己的感受,就会对不符合自己感受的概念和词语说不,就会在和他人、前人的对话中努力发展自己的见解。

 

一个人的兴趣和热爱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我们无法刻意追求。但一个人从青春时代开始,应该养成一个思维习惯,就是不做省心省力的事,不说人云亦云的话,这不是说我们不会有和其他人一样的感受,而是说从众很容易成为一种习惯和惰性,会让我们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逐渐失去自己。

 


顺便说一句,我在电视综艺《舞蹈风暴》上听到一个舞者在表演完后激动地对三位评委老师说:“我开始学舞蹈的日子,和我真正明白我为什么热爱舞蹈的日子,是我最重要的两个日子”。这就是真正的成长。


她要来比赛,她的公司说这是顶尖的专业舞蹈比赛,你肯定会输,你有没有想过后果?她说我去了可能后悔,但我不去我肯定后悔,年轻就是冒险。

 

听到她说这话的一瞬间,我在她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热爱才是成长真正的动力,


热爱让我们专注和自由,


热爱让活着充满了意义。


我希望每一个同学在复旦求学期间都能找到自己最重要的日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